金门,一个既熟悉又陌生地方。初秋时节,我们一行6人踏上自由行游金门的行程。从厦门五通码头乘船经过30分钟的水路,我们来到了相当于厦门岛内大小的金门岛。
金门岛内地势平坦,仅中央太武山区为丘陵地,最高海拔253米,以花岗岩为主。中山纪念林区为人工造林;太武山东南边为榕园,园旁有大、小太湖,湖边是金门人晨间活动场所,常驻人口6万左右。这里道路平坦,路旁布满绿色植被和鲜花。在这里,看不到水泥森林般的高楼大厦;在这里,看不到车水马龙般拥挤不堪的街道;在这里,看不到行色匆匆的上班一族;在这里,人们都放慢了生活脚步、清净悠闲;在这里,到处是彩蝶飞舞、鸟语花香。这里是一个宜居、适合养老的好地方。
近年来随着大部分军事用地归还和营区拆除,金门的战地风情依然较台湾岛浓厚。尽管战争硝烟不在,两岸早已和平共存,但一路上依旧能看到路口圆环的旧碉堡、纪念碑、高粱地田间的反空降桩、滩涂的轨条砦以及随处可见的木麻黄林等,似乎都低语诉说着金门曾经是重要战地的故事。
我们的落脚点是朋友介绍的一幢独立新建的叫“艾曼达”海边别墅(民宿),干净、整洁,主人非常热情。朋友给我们送来一辆面包车供我们游览时使用,想得真是贴心周到。旁边就是“延平郡王祠”和公园以及郑成功祖宗的墓地,也是当地人逢年过节祭拜郑成功的地方。公园的正前方走过滩涂,就是“建功屿”,岛屿上建有碉堡群和郑成功巨型花岗岩塑像。他手握佩剑面向大海,保持着指挥千军万马抵御倭寇姿势。
闲暇时,趁着退潮我来到“建功屿”。历史记载中原名为“珠屿”,实为国民党军队编号为-W038据点。它在延平郡王祠正前方,建于1949年,并兴设雄狮堡、同安渡头及延平郡王祠等营区,建有密集交叉火力防御网,扼守金门、烈屿水道,面积约500平方米,1960年更名为“建功屿”。1997年10月撤走驻军而荒废,但由于人为干扰减少,这里竟成为鸟类聚集的世外桃源。2002年,金门县政府为发展旅游,对其进行设施规划、道路整建。涨潮时,其孤立在海上,形成特殊的观光景点。石板条步道横越潮间带,生态非常丰富。走过石板路来到碉堡群正门,里面碉堡用地道连成网,这里曾经驻守一个排的军人。在碉堡群右侧的岩石上,竖立着郑成功巨型花岗岩雕像,他手握佩剑面向大海,遥望故乡-福建南安,基座上刻有其生平简介。这里也是金门最佳赏夕阳景点之一。
开放时间:全天开放,但应查询潮汐时间,以免因涨潮而滞留岛上。
莒光楼,金门标志性景点,凡是游金门的游客,这里是必到之地。它建于1952年,位于金城镇西南,与莒光湖紧邻,占地约2000余坪,地处高台,登临顶楼近可一览浯江海潮、后海全景,远可眺望建功屿、烈屿风光已及大陆山河。莒光楼源自于古典建筑造型概念,具新意的比例调整与形式转化,使得整座建筑呈现雄浑的气势。且继承了中国固有的形式,转化了传统城墙城市的角楼建筑,使其更显得雄伟壮观。
这栋建筑转化了北京紫禁城角楼顶层的作法,将传统城楼放在现代建筑的基座之上。其平面格局与屋顶形式,仍用紫禁城角楼上的“十字形”平面及“十字脊”屋顶,对称的十字脊屋顶形式,在高耸的城墙上,非常适合作为角楼的建筑形式,既允许四面八方的凝视,也适合居中登高眺望,是不折不扣的建筑地标形式。
顶楼题额“莒光楼”3个大字,是由一名年仅18岁、住防前线的普通士兵赖生明所写。一楼主要展示风土民情的文物。如:加冠功名的风狮爷、金门名产高粱酒、金门钢刀、金门贡糖等。二楼主要展览莒光楼周边景点风景挂图。三楼主要介绍金门建设发展历史以及为保卫建设金门有功人员的事迹、奖章等。
参观时间:08:00~22:00,七天开放
第二站是此次游览的重点——古宁头战史馆。它位于金门的西北角,面向大嶝、小嶝、角屿,其临海一面是十几里的沙滩,分为西一点红、东一点红、断崖。1949年10月25日,由叶飞将军指挥,我28军的82师、84师以及29军的85师组成的第一梯队,分乘各型船只二、三百艘,约九千人,分别从莲河、大嶝、澳头等地发船,分为左、中、右三路,进行渡海奇袭作战。
当晚零时左右,正值暗夜,风急浪高,几名国民党战车营士兵正在咙口海滩抢修因白天训练而抛锚的坦克时,突然发现天空有红、绿色信号弹,逐命全排向海面加强警戒。25日凌晨一时,国民党601团2营突击排排长汴立乾,巡查时误触地雷,爆炸声震撼海岸全线,东、西一点红间哨兵遂以探照灯照射,立即发现解放军渡海船只一波一波顺潮向海岸靠近。顿时国民党军201师海岸各守备部队枪炮齐发。解放军奇袭未能成功,我军岸炮立即对敌滩头阵地进行火力压制,掩护船只强行登陆。由于受强劲东北季风影响,航向偏至咙口、古宁头间海岸。
10月25日凌晨2时许,我军第一波渡海部队抢滩登陆,但却遭到敌战车排在海滩抢修抛锚坦克的炮火和机枪火力射击,造成重大人员伤亡。但在我方岸炮的掩护下,先后攻占了敌201师部分阵地,但此时潮水已退,原定返航接运第二、三梯队的船又已损失殆尽,因此种下了此次登陆作战失败的重要因果。
2时30分,我登陆部队先后攻陷敌咙口、林厝、北山等阵地,并重创敌军。由于第二、三波部队无法渡海,使登陆部队失去后援。4时30分当时战区司令汤恩伯立即调集部队反攻。敌118师、战车营、22兵团、18师、14师分成北、中、南三路,由后沙、吴厝等地,在坦克前道下进行反扑,同时空军配合轰炸我岸炮阵地,并派18军军长高魁元到湖南高地督战。
25日入夜,登录部队逐步退守林厝与古宁头南、北村之间。26日凌晨3时左右,我军246团4个连渡海增援,而且分别在湖尾和古宁头登陆成功,但船只都被敌军炸毁。敌我双方在林厝展开激烈争夺战。下午2时以后,敌反扑部队分头攻入南山、北山一带村落与我军展开激烈巷战。下午4时,14师42团团长李光前于西浦头率部进攻林厝,在激战中被我军击毙。直到27日黎明,敌军攻克北山。拂晓时分,我军边打边退来到古宁头断崖下,此时已弹尽粮绝,共九百余人被俘。三天的登陆作战,已我军失利而结束。这是自解放战争开始,国民党军队打的唯一一次“胜仗”。
开馆时间:08:30~17:00,全年无休,影片反映时间:8:40、09:30、11:30、13:30、 14:30、15:30、16:30
第三站我们来到“马山观测站”,它位于东北角的山顶上。在背向大海的山腰处,开挖地道直通山顶的观测点。
进入地道,为了方便游客行走,管理方对坑道路面进行了防滑处理。顺着地道来到山顶观测站,非常宽敞,设有四个观测口、四台落地式尼康30x80高倍望远镜,可同时观察四个不同的目标方位,对海面进行无死角观测;背后还有四部直通作战室的有线电话,随时随地报告所观测目标情况。
从观测所出来,本想到广播站看看,但因内部整修没有开放。绕道山边想看看“播音墙”到底有多高,却被告知“播音墙”建在离马山很远的北山上,只好作罢。
参观时间:08:30~17:00,全年无休
第四站我们来到“狮山炮台”,这也是当年台军引以为傲的军事要塞。它位于金门东北角金沙镇山后村的高峰-五虎山上,海拔103米,为美人山阵地北侧门户,地形险恶,工事修在花岗岩山体内,可有效掌控金门东北部海域,是罕见的坑道式榴弹炮阵地,其所部署由美国制造的八吋榴弹炮。在“八二三”炮战后期,曾对我沿海地区构成一定威胁。它射程16800米,可对白沙河口、塔头、欧厝、金井、围头港等进行炮击。1958年8月23日18时30分,解放军以厦门、烟墩、莲嶝、围头等地数百门火炮,同时向金门发起炮击,霎时天崩地裂、硝烟漫天,在短短两小时中,金门地区落下57533发炮弹,揭开震惊中外“八二三炮战”序幕;第一波火力以指挥所、观测所、炮兵阵地、港口和机场为主要射击目标。击毙了台军吉星文、赵家骧、张杰等三位副司令。炮击持续到10月6日止,解放军宣布暂停炮击,共计44天,发射474910发炮弹。“八二三炮战”前,台军为加强金门防卫,就积极向美方要求支援八吋重炮。直到炮战开始,9月18号,由美军登陆舰将3门M55八吋自行榴弹炮运抵金门;9月20日与9月26日分别又执行了两次运送6门M55八吋自行榴弹炮;10月6日再次运送3门,共计运达12门。由于维护保养费用之高,台军无法承受,“八二三炮战”后由美军运回,美军并以八吋牵引式榴弹炮取而代之。
狮山坑道又名震东坑道,乃威震金东之意。坑道全长508米,均高4.6米,宽3.6米,理论设计战时可驻守一个步兵营人员、车辆、装备物资在内隐蔽使用。1965年,初期为步兵营一个排驻守配置M1五七战防炮,直到1969年才改为重炮阵地。
此阵地于1965年开始驻军一个排(狮山排),使用75榴弹炮。1969年改配置4门M155八吋榴弹炮,由一个炮兵连驻守。早期为了躲避解放军炮火的打击,人员生活、训练、物质贮存皆在坑道中进行。
美制的八吋榴弹炮曾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在朝鲜战争以及越南战争中使用,“八二三”炮战后期,从琉球美军基地运抵金门,每门炮由八人操控。口径:203公厘,射程:16800米,最大射速:1发/分钟,炮管长:4.5米,跑重:4.6吨,普通弹丸重:91公斤,有效杀伤半径:470米,一发炮弹足以摧毁一个垒球场,火力可见一斑。
狮山炮阵地曾经是金门地区重要的军事基地,2009年12月除役交给金门县政府,重新规划整修,目前此阵地展示着75山炮、105榴弹炮、155榴弹炮、8吋大口径榴弹炮等四种火炮,阵地已崭新面貌向游客免费开放,并展示难得一见操炮表演和各种弹、炮用品等。
开放时间:9:00~17:30,每天炮操表演时间:10:00、11:00、13:30、14:30、15:30、 16:30共6场,全年无休。
告别了狮山炮台,第五站来到翟山坑道。它位于古岗东南方,是紧临海岸的小艇坑道是八二三炮战之后,因两岸军事紧张,于1963年开挖的,主要供登陆小艇泛水迴转运送补给使用。工程费时3年,完成后由台海军海滩总队小艇第二大队进驻。坑道后因泥沙淤积与战备功能减退,而于1986年废弃。1997年移交给金门“国家公园管理处”管理、维护,以保存此一战备遗迹。
此项工事可分坑道以及水道两部分,坑道全长101米,宽6米,高3.5米,水道呈"A"字型,总长357米,宽11.5米,可容纳小艇42艘,坑道壁上绘有小艇停泊号码。坑道出口则有兵舍七间供驻防人员住宿之用。
翟山坑道系由一整块花岗岩开挖而成,所以非常坚固牢靠,从岩壁上偶尔可以见到不同岩性的岩脉,一般宽而黑的是页岩,细条白色的则是石英岩。
在水道中往来穿梭运送物资的是小型登陆小艇,主要是运送枪炮、弹药、粮食等战备物资,由于水道只有11.5米宽,约8米高,无法掉头,所以只能容纳小型船艇环绕运送。
翟山坑道是在整座山体花岗岩上开挖而成,在上世纪60年代没有大型自动化机械情况下,难度是可想而知的,这三年完成的地下工程,动用了大量人力物力。建成后,又动用了大量防空武备进行守卫,至今坑道周边还遗留有大量的地雷。所以景区都时刻提醒游客不要随意离开参观步道,避免涉足林内的军事雷区。
开放时间:8:30~17:00,周1~周日,每逢整点有服务人员解说。
路过慈湖,我们来到海岸边的三角堡,它是一座临海的两层碉堡群,两岸对峙时期,周围布满铁丝网和几米深的防登陆堑壕,同时在海滩上还有许多坦克和火炮掩体,停放着炮口面向海面坦克。碉堡上下两层,上层有瞭望口、射击孔,配有轻重机枪和高倍望远镜;底层是兵舍、弹药库、指挥室。常驻一个步兵排。
烈屿,也叫小金门,每人船票30元台币,由金门乘混装船走15分钟水路就到了。
烈屿不大,面积14.6平方公里,距离厦门2610米,距离金门岛1750米。岛上道路基本是两车道,车辆不多,全岛没有一个红绿灯。平时常驻人口六千左右,主要以农耕为主,高粱是主要农作物。
烈屿游客中心 :由旧军营改建而成,迷彩的外观,颇具战地风味。游客中心内展示金门岛包括花岗片麻岩、玄武岩、猫公石与生痕化石等地质景观,另设有饮料部供应咖啡等饮品。
途径“八达楼子”下车照个相。八达楼子四方梯形,楼顶有七尊保持战斗姿态的士兵塑像。雕像各据关口,握抢投弹,栩栩如生。
位于东坑村的湖井头战史馆收藏了烈屿的战事记录以及参战单位的军旗;战史馆顶端为仿古城垛,侧墙刻有八二三砲战战况浮雕,馆前广场则展示了四零高砲、五七战防砲等武器。战史馆右侧仍有部分驻防部队。
“红土沟”据点,是临海而建的碉堡群,分上下两层。底层是指挥室、贮存室、兵舍、排长室。门前还有一块训练场地。顶层是瞭望台、射击堡等
烈屿的行程以“坐车观花”方式,匆忙结束,返回金门本想美美的睡上一觉,但得到一个令人兴奋的消息,下午到金湖镇海边“讨海”:捡海螺。
朋友为我们准备了专门捡海螺用的铁钩,两头锻打成扁状,其中一头弯成90度角,这是当地人常年海边生活经验积累,而“研制”专用工具。
捡海螺、讨小海,对我们这帮来自山区的人来说,真是一种不一样的旅游体验:既领略了大海的宽广、又体验了丰收的喜悦。
夜晚由朋友亲自操厨,把大海馈赠的“礼物”,变成丰盛的美食,再佐以金门特产的高粱酒,放开肚皮,美美饱食了一餐。
最后一站,我们来到具有“刀王之王”美誉之称的“金合利制刀厂”。刀厂第三代传人吴增栋先生接待了我们。介绍了刀厂的历史:在清光绪年间,刀业始祖吴宗山先生习艺厦门,专营打铁以及农艺锻造。吴朝熙继承家业,于1937年创建“金合利制刀厂”,设址金城吴厝,他肩挑铁炉服务全岛,为童叟皆知的“打铁师”。日据时代因钢材短缺,遂以盟军轰炸遗留的炮弹壳试锻刀具,为钢刀起源。随后金门经历炮战,留下数百万发废弹壳,吴先生计划回购全岛废弹壳,凭借过人的刀艺和巧思,锻造出中外驰名的“金合利钢刀”
第三代传人吴增栋先生承先启后,首创现场指定炮弹壳制刀先例,结合日本工艺设计美学,将“金合利钢刀”推向国际舞台。坚持手工制刀的吴师傅,现在仍每天守在火炉旁,将“炮弹钢”化腐朽为神奇;新一代金门钢刀讲究实用性与机能性,刀身强调造型美与现代感,堪称工艺经典杰作也为传承逾一甲子的老店注入国际视野,也赋予老品牌全新的生命。
遗憾的是,九宫坑道、八二三炮战纪念馆由于台风“天鸽”的将临,只好放弃前往。因为我们不想领略“天鸽”狂暴的脾气,更不想欣赏“天鸽”曼妙的身姿,提前结束游览,踏上返家的行程。当天,乌云压顶,海浪滔天,仿佛对我们提前结束旅程的不满。“天鸽”的前锋对我们发出怒吼,它飞舞巨臂,掀起狂浪,铺天盖地向轮船袭来,撞击着船舷、拍打这舷窗,整条船就像一片树叶,在茫茫大海中上下漂浮、左右摇摆。四十分钟后,我们终于踏上了厦门五通码头,结束了这惊心动魄的海上行程。望着海天一线中模糊的岛屿,……再见了——金门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