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生活在折叠的时空中!

“北京时间2016年8月21日上午9时,第74届雨果奖颁奖典礼在美国堪萨斯城举行,80后中国女作家郝景芳凭借《北京折叠》摘得中短篇小说奖。这是继2015年刘慈欣《三体》获奖之后,中国作家再次获得雨果奖。”

忘记从哪份报纸上看到了这条新闻,因为雨果奖,是文坛上一个非常高的奖项,所以,第一时间,我翻看了这部作品。由于,这部作品是中短篇小说,所以,篇幅不长,一个多小时的时间就可以看完整个故事。

因为我个人接触的科幻小说不算多,但是看完这个故事,自己还蛮喜欢的,所以写下荐文,希望能够推介给更多的人。

故事的情节其实并不复杂,作者只是创造了一个非常极端的情景,碰巧让我们看见了而已。

故事背景在北京,但是不知道具体年月,大概在未来的 22 世纪。空间分为三层,不同的人占据了不同的空间,也按照不同的比例,分配着每个 48 小时周期。生活在第三空间的垃圾工老刀,吃一顿早餐就要花掉一百块钱,而他一个月的工资却只有一万块钱,但是他希望自己捡来的孩子糖糖,能够上学费昂贵(一个月学费就需要一万五千块钱)的幼儿园。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他冒着被警察逮捕甚至坐牢的风险去为其他空间的人送信。嗯,大致情节就是这样。

至于,三个空间是如何分布,又是如何形成的,可以引用书中原文进行说明:

“大地的一面是第一空间,五百万人口,生存时间是从清晨六点到第二天清晨六点。空间休眠,大地翻转。翻转后的另一面是第二空间和第三空间。第二空间生活着两千五百万人口,从次日清晨六点到夜晚十点,第三空间生活着五千万人,从十点到清晨六点,然后回到第一空间。”而理所当然的,在不同的空间里,分门别类地居住着不同阶级的人,第三空间住的是底层工人,第二空间住的是中产白领,第一空间则是当权管理者的地盘。

而在作者笔下的故事中,时间,经过了精心规划和最优分配,小心翼翼地将空间隔离开来,五百万人共同享用二十四小时,七千五百万人享用另外的二十四小时。至于空间,因为时间的隔离,形成了相安无事的平行存在着的状态。

换言之,郝景芳在《北京折叠》中构建了一个不同空间、不同阶层的北京。这样的北京,既是一座能够像“变形金刚般折叠起来的城市”,又是一个“具有更为冷峻的现实感”的生存空间。据说,这个故事源自作者自己的生活日常,她所记叙的,只是身边现实的人情悲暖。

整部小说中,完全没有出现激烈的冲突,主角老刀为了给人送信,从第三空间去到第二空间,又从第二空间去到第一空间,之后带着第一空间的回信又回到了第二空间,然后拿到报酬之后,重新回到属于自己的第三空间。

在这个过程中,不涉及生死抉择,也完全没有进退两难的天人交战,最最难熬的时刻,也无非是老刀被卡在第一和第二空间的缝隙中忐忑不安,以为自己会被警察抓住。幸运的是,最后有惊无险。而其他的关于这一趟送信的冒险之旅的描述,实在都是一些再普通平凡不过的事情,但就是这种像白开水一样的平凡,让小说显得真实可靠,同时传达出来的主题,也让人不寒而栗。

随着时代发展,生产力解放,科技不断进步,社会阶级之间的鸿沟会越来越宽。最终阶级与阶级之间在物理意义上,会实现所谓的完全隔离。

放在故事中,其结果就是,在可以折叠的北京里,越上等的人不仅仅拥有更加精致优渥的生活,甚至还能拥有更长的时间。而越下等的人,为了维护社会的稳定,就只能被黑夜收纳,不参与社会经济的运作。

所以,看完这个故事,你大概和我一样,会有一种无能为力的失落感。

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在故事中提出了这样的问题:生产力的发展,使得劳动力越来越不重要,那么是不是在未来的某一天,下层人会连被剥削的理由都失去了,(就像主角老刀是两千万垃圾工人中的一个,但机器人已经可以处理垃圾,所以他是不是必然面临着失业?)而到了那时,又该怎么办?

作者的想法是:为了维护社会稳定的需要,应该保留某些工作。(比如人工处理垃圾)她承认,“有一些黑暗,显然并非最好的结果,但也并非最坏的:人们没有活活饿死,年轻人没有被大批送上战场,就像现实中经常发生的那样。”

但,即便如此,我们还是希望,作者的小说不要成真。对未来怀着光明美好的憧憬,人类会快乐许多!

祝好,我是可乐。为你安利好书和好故事。

你可能感兴趣的:(我们都生活在折叠的时空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