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住房问题是世界难题。
连学生党也难以避免。
留学生们要面临的是什么呢?国外很多大学不提供住宿,只有自己去租房,有时候一个月房租是几百美元到一千美元,房租就占了学生生活费大头,有的地方房租和学费一样竟一样高。
这样看来,还是中国学生日子安逸,至少可以享受几千元四个月水电全包的宿舍。
学生党不易,这时候设计师的援助之手闪着光伸了过来,为了让孩子们住的舒心开心,创意了很多经典的「学生宿舍」,甚至学生们都忍不住撸起袖子自己盖了。
了解一下~
1、德国学生自己建宿舍
在德国内卡河畔,有一座可爱的小镇——海德堡。
海德堡大学也有着悠久的历史,它始建于 1386 年,是德国最古老、最顶级的大学之一。因为太多学生学者涌向这里,而学院能提供的住宿有限,城市住房的房租又上涨了四分之一,对学生而言,每个月要支出的房租就达 437 欧元(约合人民币 3295 元)。
学生公寓是德国乃至世界范围的难题。
没办法,住不起,咱还盖不起么?
在海德堡郊区有一个大木箱,有玻璃窗有门,大概占地 14 平方米,一个四人间学生宿舍。
这其实是海德堡的学生主动回应住房危机的尝试,他们自己动手建立廉价共享公寓,基本住宿条件具备,他们还给自己组织的团体起了名字—— Collegium Academicum,( CA,拉丁语中意为「学者」)。
一位 22 岁的心理学学生对说,「我们希望创造一个价格合理的生活空间,学生们可以在一起生活,一起学习」。
2、哥本哈根海上宿舍
面对难以支付的宿舍费用,也有深有同感的网友同学说,「其实还有板房和集装箱可以住呀」。
集装箱不是不可以,但学生党们坚持要货比三家。
直到看到了哥本哈根事务所 BIG 设计的海景集装箱学生宿舍。
设计师们把集装箱改造成了浮在港口岸边的 24 组学生公寓,每组公寓可以住 12 人,虽然大家住在一起,却不乏拥有属于自己的私人卧室、浴室和厨房。
出门就是皮艇,撸起袖子准备海上冲浪。
公寓依靠若干太阳能电池组成的光伏阵列发电,同时通过太阳能换热系统调节室内温度,墙壁外侧涂了一层 NASA 研发的气凝胶,上面分布着大量的微孔,可以吸收水中的污染物。
室内设计很简洁,白、灰、粉绿、粉蓝的配色带来舒服清爽的视觉体验,落地窗应该是最受欢迎的设计了,随时欣赏美丽的海景。
近些年,港口岸边的「海上学生宿舍」逐渐变成一种趋势,很多设计师在因地制宜的尝试着,他们相信采用模块化设计,不仅能抵御气候变暖带来的海平面上升,也能压低成本、便于推广。
3、鼓励社交的宿舍
同样是来自于哥本哈根的设计——丹麦的 IT 大学学生公寓( Tietgen Dormitory ),这是一个非常出名的学生宿舍。
圆形的建筑设计,可容纳约 400 名学生。
环形的住宿楼中间是一个小型的广场,大家午餐聊天学习运动都很方便。
室内公共区域的厨房也是开放式的,方便学生们做好吃哒,空间比较宽敞,貌似不用提前占位儿。
4、曼谷把宿舍设计到极致
曼谷大学为学生提供了一套特别的宿舍,作为奖学金的形式,为 7 位来自不同背景的穷困家庭的学生提供免费宿舍。这个宿舍还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做「空间奖学金」( Space Scholarship ),学校委托 Fabrica 来规划宿舍空间。
看上去就很想入住对不对?
这是一个既包含了住宿也含有学习区域的宿舍,整套公寓分成两个大房间,分男、女宿舍,沙发、厨房、床、书桌、卫浴……什么都有,比自己租房子准备的家具都齐全。
房间主体是木质效果,简约有质感,同时添加了鲜亮的黄色、橘色、蓝色。
设计师很注重使用者的体验感,既有个人隐私,也方便社交互动,因此在床铺的设计上,加入了床板和帘子,想交流时打开就可以了,平时合上床板拉上帘子,就是自己的一方小天地啦。
夜晚开灯为了不影响室友,灯具的外侧配上了一块遮光板,这样可以减弱光线的亮度和控制光线的照射方向。
上铺下面有储物空间,可以挂衣服,也有一个小橱柜是放小物品的。
围绕天花板一圈的铁架,也是为了给学生们晾晒衣服用的。
餐桌可以立起隔板成为三个女生独立学习的小空间,彼此互相不打扰,营造了一个小型图书馆的氛围。
5、加拿大微型公寓
加拿大温哥华的英属哥伦比亚大学( The 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 ),开始忙活建造微型单人公寓了,像这种鼓励个人空间的宿舍,都会把收纳设计做的很极致。
比如,13 平方米,厨房、浴室、学习和睡觉的空间就都有啦。
很酷的折叠木床,合上去就变成了一张面积很大的办公桌,打开是一张松软的单人床。
床铺对面是厨房,虽然比较微型,但一个人用足够了。
厨房左边有一个浴室。
想住?先考上再说。
图片来源:vancouver.housing
关注设计癖(公众号ID:shejipi),发现好设计。想成为设计癖的签约作者?只要你能写出文章,就可以每月角逐 3200 元的奖金。添加小癖微信(shejipieditor),白花花的银子等着你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