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Deep Blue战胜世界国际象棋冠军Garry Kasparov。2016年3月,AlphaGo与职业九段旗手李世石对决,以4:1的比分战胜了世界围棋冠军。而去年5月,AlphaGo在中国乌镇围棋峰会上,更是以3:0的绝对优势再次战胜世界排名第一的柯洁。短短20年间,人工智能与人之间的对决都是以人类失败而告终,AI比人类更聪明的讨论甚嚣尘上。而随着无人驾驶汽车、无人商店等在各个领域的应用,人工智能会让很多人丢饭碗的说法更是引起了很多人的恐慌和害怕。
那么,人工智能真的能取代人类的岗位?等你长大,可能没有工作?人类最终会毁在自己创造的人工智能手上?
《机器与人:埃森哲论新人工智能》这本书会颠覆上面这些观点,另辟蹊径,告诉我们,人工智能可以延伸人类的工作能力,让人类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幸福感,人类其实可以和AI和平共处,一起协同工作,创造更好的工作和生活。
人工智能让人“回归人性”,更好的工作
从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始,人类沦为机器的奴隶,很多人为了能跟得上流水线和其他自动化流程的节奏,必须让自己变得和机器一样机械的工作。过去的人机协作是机械、无趣甚至压抑人性的,但人工智能的出现或许能改变这一切,将全面重构传统的工作流程,延伸人类的工作能力,节省时间,释放人类的创造力。
人机融合后,人工智能可以承担机械、危险、重复的工作,而人类就会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思考,做他们更擅长的事,如人际交往、艺术创造、情感沟通等,这会让疲于人类工作幸福感提高,提高员工的效率,企业的生产力也能飞快提升。
毕竟,谁能比人类自己更有人性?人工智能让人“回归人性”,让人更像人类,而不是像机器一样工作。
人工智能减少工作机会,还是创造新岗位
人工智能在消灭一些枯燥机械工作机会的同时,会创造新的岗位。“企业引入人工智能的目的,是为了现有员工能获得更多成功,而不是解雇他们”。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的成熟,那些被人工智能取代的人可以通过再培训,转岗到新兴的岗位。
那么未来会有哪些新颖的岗位呢?
①人性特征训练师
人类的语言、情感、人性是人类特有的,人工智能很难能理解人类的“话中有话”,这时候,就需要训练师调教人工智能系统的语言、姿态、共情能力,让AI执行某些任务时变得更加人性化。
例如,书中提到的拥有编剧能力的尤英,利用自己的创意才能,正在帮助工程师开发一个保健领域的的人工智能程序,而微软小娜这种带有营销属性的人工智能,就需要营销方面的专家配合工程师训练,让小娜在与用户交流的时候更具品牌营销的意识和能力。
②人工智能系统的解释员
公司利用人工智能系统得出的数据结论,影响其发展方向,甚至决定公司的某项行动时,需要有位专业的人员,来解释人工智能系统背后复杂算法的内部运作模式,这就是人工智能系统的解释员。其工作任务是拉近技术人员和企业领导者之间的距离,向利益相关者解释人工智能系统的运作模式。
就像书中提到的,泽斯塔金融公司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判断是否能借款给贷款人,需要向客户解释人工智能是如何做出贷款决策的。
③确保人工智能能得到正确利用的维系者
维系者就像是医院里的伦理道德委员会,他们要用批判性的思维看待人工智能,不断的确保人工智能系统对人类是有益无害的,同时消除人们对于AI的恐惧和担忧。根据社会和商业影响,通过推广、降级或移除系统的做法来管理人工智能。
如有一款被用于测试被告人将来的犯罪行为的软件已被证明对黑人被告人存在偏见,这时就需要维系者来纠正这种“政治正确”的偏见。
人机协作,互惠学习
“对人类工作或者机器来说,最重要的一个特征是,不一定要具备工作所需的具体技能,但一定要有学习能力。”
人类“回归人性”的工作,以及人工智能发展而诞生的新岗位,实际上对于人类的要求比起以前更高了,人类很多时候都是人工智能的的“行为榜样”,且需要人类有适当的专业技能,如训练营销类人工智能需要有营销知识和技能,而训练客服类人工智能,需要有强大的共情能力和客服经验,所以需要人类不断的学习,提高自己。人工智能在向人类学习的同时,也正在推动人类学习的进程。
未来是一个人机协作的新世界,我们要以开放包容的心态看待机器与人之间的关系,学会与人工智能机器友好相处,互惠互利,互相学习进步,创造更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