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告诉你,每月花费12元就可以无限制的看4W+ 本电子书,你是否愿意为此服务买单?
这就是中国亚马逊推出的12元包月无限阅读kindle电子书服务。
作为数字阅读领域的创业者,听到这个消息是沮丧的。亚马逊为数字阅读B2C领域设置了足够高的门槛,而且是货真价实的全品类、全平台门槛。
作为读者,听到这个消息是欢欣鼓舞的。自己可以一盒盒饭的价格摆脱到处寻找盗版资源而必须忍受错误百出的内容的尴尬,重新找回作为一个读者阅读正版的内容的尊严并将更多精力用在阅读本身上。
作为作者,听到这个消息必然是积极的。自己的作品不必受限于价格、盗版等的因素而被更多用户阅读,这是每位作者都终生追求的事情。
记得网上曾经有过讨论:“如果某件商品的价格足够低,是否可以被大部分用户接受?”大致的结果是积极的。而当时基于假设的推论,被类似小米、亚马逊等贴地飞行的厂家逐渐验证可行,并被众多厂家效仿。尤其是一次生产多次利用的数字内容。
对于数字阅读这类依赖资源的行业,谁能控制资源谁就能掌控整个链条,更何况亚马逊07年就在全球范围内布局自己的Kindle产品线。作为产品、入口以及渠道的Kindle系列已经成为亚马逊的重要的赢利点。从全球Kindle用户量的增长以及用户对客单价的贡献,都显示出这家巨无霸企业多年的积累开始产生效益。这就是贝索斯所倡导的:“注重长远价值的投资”。
作为读者该如何反应?
我曾在《你需要一本电子书阅读器吗?》提到:
如果你是一个有阅读习惯的用户,不论是否重度阅读者都建议订阅这个计划,无限制阅读以及不断更新的书库足够吸引这类用户掏出12元。钱是小事,最重要的是可以体会到阅读的品质与树立正确的阅读观,而不是忍受四处下载来的满是错误的盗版内容。对于将阅读作为享受的读者来说,这将是非常值得尝试的。
对于有阅读意愿的读者,仍旧推荐尝试,当然可以借身边的人体验,只有实际的体验才能反馈真实的需求。尝试往往会带来不一样的结果,虽然不能保证都是正面的,但据我的经验愿意尝试的人多半会接受新生事物,只是契机问题。
当然也不是所有有阅读习惯的朋友都认可数字阅读这种形式,实物的手感、淡淡油墨的香味与随手笔迹都是这部分读者更青睐纸质阅读的重要原因。加之电子电子墨水屏幕刷新的特性也让部分读者不适。任何新生事物的出现总是伴随着诸多质疑与不适,当然这并不影响这部分用户尝试并逐渐接受。就像触摸屏的手机刚出现时,很多全键盘手机就以触摸手机按键输入无手感而大肆反攻。
如果你更喜欢在手机上阅读,这样的消息对你来说如同手机上的新闻一样,可以飘过。
作为作者
我不是作者,并不妨碍我作为旁观者的角度叨叨几句。提前声明:我说的都是错的。
版税、发行量、受众互动以及盗版等几个问题是作者比较关注的因素。能否提高作者的版税与发行量对作者来说是基本诉求。显然包月模式希望通过扩大用户量降低单价的方式吸引用户,对于作者单本的版税可能会降低(或者不降),但总量上会有不错的增加。亚马逊应该有数据证明这种模式的可行性,拍脑袋可成不了亚马逊。另外,越来越多的作者开始直接出版内容,出版社的价值逐渐减弱,甚至未来会被替代。
包月模式对于作者来说无疑提供了被更多用户阅读的可能性,尤其是对相对小众的作者。虽然现在仍旧是用户主导选择内容,当所有限制因素变成了价格时,很多可能性都会爆发。
受众互动与盗版问题是另外两个问题。亚马逊通过设定自己的文件格式以及专属阅读器形成闭环来降低盗版泛滥的几率,当然数字内容的特性就决定其无法100%避免。作者本身自己也需要通过自己的方式维权,未来作者与发行方将会成为控制盗版的主要力量。
受众的互动现在多半还是靠作者自己与发行方的联合,个别实体书店、线下书友会的加入也增加了读者与作者的交互。但作为数字发行方,amazon暂时还没有看到动作,不过线下逐渐会被线上的交互取代,至于形式并不重要。
作为友商应该如何反应?
很不幸,我们的角色就是amazon的友商,但不是唯一的一个。
现阶段友商中分两种:以设备为主的比如我们(Onyx)。以内容为主的比如iReader(京东、当当)。
- B2C模式雏形
个人觉得,这两种模式会合并成一种,即亚马逊现在的硬件+内容的。只有产业链形成闭环才能吸引用户、留住用户,才能产生二次消费进而扩充自己的产业链。
这两种模式中,以内容为主的更接近未来,因为内容资源的积累需要时间和门槛,相对于以设备为主的企业更容易形成闭环。显然这类友商已经开始建立自己的生态系统,包括刚融资1亿美金的iReader 和 开发过阅读器的当当。他们势必会在内容资源扩充,设备完善以及用户体验上下功夫。当然我预测,这几家会跟进类似亚马逊的包月模式。
- 整合资源
对于以硬件为主的企业,整合内容资源将会是主要的方向。但由于内容本身的同质化特性,整合原创内容、对内容的二次加工以及所带来的更个性化体验将会是一种突围方向。移动互联网时代有大量的原创内容,通过筛选、整理、优化体验也能形成很好的用户门槛。各种自媒体,APP中zaker,好奇心日报等都是很好的例证。
- 广泛合作
无论哪种模式,广泛合作将会是未来合作的是必须的,如果你无法成为最大,就成为垂直领域的第一。没有谁能一直垄断市场,也没有谁能全部自己做完,因此广泛的合作则成为立足未来的主要模式。
我可以没有内容,但必须有提供内容的合作伙伴,抱团出击各自发挥优势,才能有一席之地。
- 用户参与
数字阅读的流行将不可逆的向前发展,用户越来越习惯于数字内容。越来越多的事实表明,内容的消费者也逐渐成了生产者,这些生产者以自媒体的形态参与到内容的生产、传播、推广、互动等过程中。参与者本身就是消费者,也是传播者,更多的用户参与其中就能有更多的机会,也更容易创造出原创内容。
无论哪种模式的企业,取悦用户才能生存。创造未来才能引领未来。
创造的未来,已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