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日本文学界太斗,新感觉派代表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川端康成诞辰120周年。在此,谨以此文纪念我最喜爱的作家川端康成。
川端康成的成名作《伊豆的舞女》、以及他的代表作《雪国》,我可以说是爱不释手,更是百读不厌。这两部小说几乎陪伴了我的人生一路走来,成为了我不可或缺的知心朋友。当我苦闷失意的时候,我就会读一遍《伊豆的舞女》,我会从中获得极大的心理安慰。
川端康成1899年6月14日出生于大阪。毕业于东京大学。幼年父母双亡,其后姐姐和祖父母又陆续病故。
1914年5月自祖父辞世后,尚不满16岁的川端康成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孤儿,同年9月由母亲娘家亲戚黑田秀太郎收养。他因此被朋友称为“参加葬礼的名人”。
川端康成一生多次赴伊豆旅行,以此来排解内心的苦闷忧郁。这种内心的痛苦与悲哀成为后来川端康成的文学底色。 他一生创作小说100多篇,中短篇多于长篇。作品富抒情性,追求人生升华的美,并深受佛教思想和虚无主义影响。 川端康成善于用意识流写法展示人物内心世界。因小说《伊豆的舞女》而享誉世界。
1968年川端康成“以卓越的艺术手法,表现了道德性与伦理性的文化意识,在架设东方与西方的精神桥梁上所做出的贡献。”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1972年4月16日,川端康成突然采取口含煤气管的方式离开了人世,未留下只字遗书。他早在1962年就说过:“自杀而无遗书,是最好不过的了。无言的死,就是无限的活。
《伊豆的舞女》是川端康的成名作,在读者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作品问世后曾先后6次改编成电影,足以证明《伊豆的舞女》在日本人民心中的喜爱程度了。这也创造了世界文学史上的奇迹。
作品情节简单,描述一名高中生独自在伊豆旅游时邂逅一位年少舞女的故事,伊豆的青山秀水与少男少女间纯净的爱慕之情交织在一起,互相辉映,给了读者一份清新之感,也净化了读者的心灵,把我们带入一个空灵清丽的唯美世界。《伊豆的舞女》也是川端康成带有明显自传性的小说。
《伊豆的舞女》是以川端康成19岁那一年,独自去伊豆之旅为素材而创作的自传体小说。作品中的“我”即是高中时代的川端康成,所以说到作品创作背景首先要从作者的身世开始入手。
川端康成两岁丧父,三岁丧母,由祖父母扶养,在姐姐和祖母相继去世后,16岁时他最后一个亲人、双目失明的祖父也去世了。
从小体弱多病的川端康成常年幽闭家中,心理十分的敏感和寂寞,年幼失去双亲,不幸的身世使他形成一种孤僻的“孤儿气质”,以及“受恩惠者气质”。这种性格以及它所带来的令人窒息的忧郁情绪,在东京的喧嚣对比下显得格格不入,为了从这种压抑的情绪中逃脱,川端康成踏上了伊豆的旅程。
川端康成在途中被一名十四岁舞女千代子的纯真和善良所牵动,不由自主地随同舞女等一行巡回演出的艺人,从修善寺经汤岛、汤野一直辗转到了伊豆本岛南端的下田港,之后怀着依依不舍之情,告别了舞女。而这其中的经历就是《伊豆的舞女》的故事来源。
小说《伊豆的舞女》的发表,是在距离川端康成伊豆之行过去了8年后的1926年 ,其间作者经历了失恋的感情挫折,并曾在1922年怀着“不堪忍受的自怜”的心情重返伊豆,以此来排遣失恋的痛苦。并在此创作了一篇未完成、也没有发表的长篇习作《汤岛的回忆》。
川端康成后来以这部习作为原型创作了《伊豆的舞女》和《少年》这两篇小说。
1918年,19岁的川端康成,在念大学预科的第一年暑假,他独身前往伊豆半岛旅行。可能川端康成自己也不会料到,这普通的一次旅行却彻底改变了他的人生。
在从修缮寺到汤岛的途中,他与巡回演出的一伙艺人相遇,其中的一个背着大鼓的美丽单纯善良可爱的舞女,而她便是川端康成生命里再也难以忘却的舞女千代子。
在小说《伊豆的舞女小说》里,川端康成将千代子化名为薰子,他这样描写舞女千代子:“她有闪动的,亮晶晶的眼珠,双眼皮的线条,也优美得无以复加。”(摘自川端康成:《伊豆的舞女》)
初次偶遇后,川端康成和千代子又在天城山的茶馆里不期而遇,他不由自主地跟随巡回演出艺人一行到了汤野。在汤野旅馆昏暗的浴场里,川端康成无意间看见了千代子的luo体。在《伊豆的舞女》小说中,川端康成这样描写千代子的luo体:“站在那里宛如一株小梧桐”(摘自川端康成:《伊豆的舞女》)
舞女千代子永远地改变了川端康成。在旅途中舞女与同伴在川端康成身后行走,低声谈论着他。川端康成听见千代子说自己是个好人。这一句温情又显得格外清切的话语,一扫川端康成孤儿气质带来的忧郁与孤独,他在《伊豆的舞女》中描写那一刻:连山峦都明亮起来。(摘自川端康成:《伊豆的舞女》)
纵观整篇小说,不难发现,这部小说一如川端康成其它作品,具有忧郁和哀怨的情绪,但在这其中却又浮现出一股暖人心扉的温馨。这份暖意不因身份的悬殊而淡漠,正是这种身份上的差距让彼此的相伴和信任显得弥足珍贵。
旅途虽短暂但却足以让川端康成一生铭记,温暖了川端康成孤独忧郁的内心世界。小说的动人之处还在于对他和年少舞女之间微妙的情感波澜的细腻刻画,舞女的清纯与天真如一股清泉净化了他抑郁阴沉的心灵,让这场原本孤寂的伊豆之旅充满了青春的悸动和初恋的浪漫。
他们直到分别也未向对方吐露彼此心迹,而模模糊糊的余情却又保有无限的安慰。川端康成后来曾说,尽管同千代子分别使他无比悲伤,他却还在打算去舞女千代子的家乡同她相聚,没有觉得那是永久的别离。
但是现实的残酷总是违背人们的美好愿望,川端康成可能到临死都不敢相信,他跟千代子在伊豆分手后,再也不会重逢。川端康成这样回忆舞女千代子:从此之后,这位美丽的舞女,从修善寺到下田港就像一颗彗星的尾巴,一直在我的记忆中不停地闪流。
川端康成提笔写《伊豆的舞女》已是时隔八年之后,舞女千代子与他之间并未发生正式的爱恋,然而就像他对于伊豆风景的执迷一般,他对这段黑暗命途里的际遇保留了不变的情愫。
也许川端康成的爱恋都留在了千代子的身上。他不断地写作关于千代子的的故事,每年都要去伊豆汤岛旅行。他说只有在伊豆,他的身心才洁净得像洗涤过一样。毕竟伊豆是他的爱情开始萌动之地。在那里,他能够平静地描写景色,把他对千代子的无尽的思念、那种难以排遣的苦闷忧愁转化为柔和的、永恒的纤细的美感。
伊豆的舞女无疑成为了内心极度苦闷孤独寂寞的川端康成精神寄托。他一次次地前往伊豆旅行,并且就住在与舞女千代子相遇的汤岛旅馆,甚至他的大多数作品都是在这里完成。
大家都是文化人,我就不再多言了,川端康成去伊豆,而且长时间在汤岛旅馆里逗留,除了怀念他的心中的女神千代子外,在他内心深处还藏着一个不为人知的秘密,那就是期盼着奇迹的出现,让他与他的心上人伊豆的舞女千代子,再一次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