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见未知的自己

遇见未知的自己第一话

我是谁?我是谁?开头就抛出一个哲学味道的问题,但故事的开篇却很有画面感。一连着听了几次音频,放开想象力,一边还原出那个电视剧般的画面,一边在白纸上写出检索到的关键词,不一会儿就快写满了整张A4纸。提取故事里的关键词只是第一步,就像看到了故事的最外面一层。

仔细观察这些看似没有关联的词语,边听边看,跳出情景,用导演的角度看,忽然发现一个有意思的地方。

故事里的冬夜小雨山路上驾车疾驰,像极了如今人们的生活节奏,变得越来越快,城市越大就越发的快,被现实追赶着往前跑,事业竞争压力大,生活里诸多不顺心,亚健康,负能量,在身体里面一点点积累着,就像女主人公李若琳,活着好累,成了一直以来的背景音乐。积压久了,就会想到死,几近崩盘边缘。很不快乐!这就是她的生活模式,时间已经让模式固化下来,也许这也是你我的模式。

突然,半山腰的路上,车子熄火了,手机找不到了,奔跑的节奏停止了,哀怨的情绪却蔓延着。就在此时,不远处的山林里有一间小屋,温暖的灯光(其实就是很普通的灯光,只是在这里变得稀缺)。本能地走向了暖光。换个角度看,刚刚停下的放下的车子,手机,奔跑,都是一些外在的东西,这些都不是真正的我。日常的我们却被这些外在的东西吸引着。难得放下。温暖的小屋,觉得更像是我们的潜意识的渴望,哪个人不希望自己有一个温暖的心灵栖息之地吗。老人,是一个极致的人,更像是假想出来的世内高人,有着安静祥和的气质。

进入小屋时,用的是推开这个词,因为极少开这扇门,需要鼓起勇气来推。这个门,是出口,也是入口。是敞开自己心扉的出口,也是走近自己的入口。

当老人问到你是谁?她一次一次说出的答案,国际大公司的经理高管,名牌大学的优秀学妹,车房社会地位的富足条件,都是老人所说的身份认同。我们已习惯了被外在的东西包裹着,包装着,所以,认为这些就是自己。老人否定后接着问时,她说出了自己心底的那些不堪,不甘,不悦,还有心酸苦水。慢慢的,其实已经由外向内了。若琳放下了一些东西,打开了一些东西,看到了一些东西。

那么我究竟是谁呢?放下之后,会慢慢的看清楚自己。

你可能感兴趣的:(遇见未知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