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行业中成为一个厉害的人

当提到天才这个词时,莫扎特就会闪现在脑海里。他5岁就能谱曲;6岁便弹得一手好琴;7岁开始了他的演出旅行,还习得完美高音;21岁创作了传世佳作——《第九钢琴协奏曲》。或许这样的成就只能用“与生俱来”解释,然而,马修·萨伊德在《天才假象》一书批判了这一观点。

《天才假象》这本书中,马修·萨伊德列举体育、音乐、计算机等领域的杰出人物,来证明天才的真相是长时间刻意练习,还从心理策略和认知陷阱进一步回答,如何在长时间的练习中持续坚持,走上卓越之路。

如何在行业中成为一个厉害的人_第1张图片

马修·萨伊德可以称得上是一个相当厉害的人。他是一名乒乓球运动员,曾代表英国参加两次奥运会;他是一名学霸,自学考进牛津大学,已优异的成绩获得政治学、哲学和经济学学位;他是一位作家,是《泰晤士报》的专栏作家,还撰写了畅销书《黑匣子思维》。

对于他的运动员身份来说,萨伊德的父母并不打乒乓球,只是碰巧家里买了个乒乓球台,正好哥哥和自己都痴迷的喜欢上这项运动,后来还碰到了好的教练以及可以长时间训练的俱乐部,于是他进入了英国国家队。

那么像莫扎特又或者萨伊德,不用天赋来解释他们的成就,是什么让他们成为这般厉害的人?我们普通人有可能成为一个厉害的人吗?

《天才假象》中给出了详细的解答。下面我将从进行长时间的刻意练习、培养成长型思维、利用心理策略摆脱重压这三个方面进行详细分析。

如何在行业中成为一个厉害的人_第2张图片

1.进行长时间的刻意练习

刻意练习要求长时间进行有目的的练习,并能及时反馈,就有可能成为杰出人才。马修·萨伊德借用安德斯·埃里克森提出的这一观点,来论证“成功的关键在于后天的练习,而不是天赋。”

首先,想要达到行业的顶级水平,至少需要练习10年,“天才”也不例外。 就拿开篇提到的莫扎特,他的父亲3岁就开始对莫扎特进行高强度的训练,心理学家迈克尔 ·赫尔估计,莫扎特还不到6岁,就已经完成了3500小时的练习。在同龄人中,极大多数人没法实现这一点。

当博尔特在鸟巢体育场,以9.69秒创造了100米新的世界纪录时,你是不是更加确信,黑人打从娘胎里就注定在跑步上拥有绝对优势。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就拿擅长长跑的肯尼亚顶级运动员来说,他们从小就跑步上学,每天要跑20km,如果按照15km/h的速度,一年大概要跑250小时。也就是说,16岁就完成了3000小时的练习,再加上他们居住在高海拔地区,所以拥有超强的耐力也是理所当然的事。

所以不管是莫扎特还是肯尼亚运动员,他们的能力并非由天赋决定,后天长时间的练习才是关键。

其次,刻意练习要求目的性,即以进步为目标,努力去做现有能力无法完成的事情。

为什么你喜欢打羽毛球却不能成为林丹;为什么你每天开车却没法成为赛车手;为什么你打游戏有牛逼,却与职业电竞选手天壤之别?原因很简单,你的大脑进入了一种“自动化驾驶”模式,耗不费力,并且你热衷于此,因为单纯时间量的叠加,并不会带来质的提升。

一项关于花样滑冰的调查发现,一流运动员与二流运动员的主要差距来自于训练类型。一流运动员经常练习超出他们能力范围之外的跳跃动作,而二流运动员却很少做这样的尝试。也就是说一流运动员会循环往复的挑战自己,最终取得进步。

最后,刻意练习要求建立反馈回路。

“没有反馈,再多的练习也不会令你出类拔萃”。

萨伊德的中国教练陈新华,帮助他建立反馈回路,改变了他的职业生涯。陈教练要求萨伊德运用正手击球法,回击每一个球。这样通过一种击球法练习,就很容易发现问题出现来哪里,从而方便改进和调整。也就是陈新华教练说的:“如果你不知道自己错在哪,就永远不知道你的哪些动作是对的。”

再比如我们刚刚学车时,总是无法准确掌控方向盘。但当你方向盘打多了,车就会偏离主干道,于是你会调整方向盘,慢慢的就可以驾驭方向盘了。这也是反馈作用的结果。

所以只有在练习中,获得有效反馈,才能实践技能的提高。

2.锻炼成长型思维,保持动力

在这场痛苦而艰难的刻意练习持久战中,我们该如何保持动力?萨伊德借助了 卡罗尔·德韦克的“成长型思维模式”,来帮助你在卓越之路上拒绝半途而废。

所谓成长型思维模式,即认为后天努力能够提升能力的人。拥有成长型思维模式的人,会不断努力,坚持不懈,从而获得进步。与之相反的则是固定型思维模式,即认为能力是由先天基因决定的人。这些人则喜欢逃避挑战。

德韦克对一群有待提高英语水平的新生进行了一项调查,来证明两种思维模式的差异。德韦克通过问卷将这群新生分为成长型模式组和固定型模式组。然后提出对所有人提问——是否愿意参加英语补习班。成长型思维模式的学生对这个补习班非常感兴趣,然而固定型思维模式的学生却彻底拒绝这个提议。

两种思维模式直接带来两种不同的人生道路,一条通往卓越,一条通往平庸。原因在于不同思维模式的人,看待成功与失败的态度不同。

成长型思维模式的人看重自己的进步与改变,而把成功与失败看做成长中的必经之路。 他们懂得只要通过努力就能得到成长。

爱迪生曾说过:

“如果我试了一万种方法都不奏效,这不算失败,我也不会气馁,因为每一次失败都是朝成功又近了一步”。

迈克尔·乔丹在耐克的广告中说:

“我投篮失手的次数不下900次,输了近300场,有26次辜负了大家的信任,没能投进制胜球”.

这就是成长型思维对待失败的方法。

相反,固定性思维模式的人,则在乎自己在别人眼中的表现,他们极度渴望成功,却无法接受失败。 因为害怕失败,有时会逃避挑战。倘若失败来临,将从此放弃,甚至击垮。

伯纳德·卢瓦索是饮食界的开拓者,曾被《米其林指南》评为最高级别的三星餐厅。然而,他却因为在另一部指南的评分中扣了两分,而害怕丢了“米其林三星餐厅”的头衔,选择了自杀。这样的小事,让他认定自己是失败者,固定型思维模式真的要了他的命。

培养成长型思维模式最好的方法,就是赞美人的刻苦努力,并且坦然接受失败。所以在工作和生活中,别老是对自己说:“这方面我不擅长”,“他比我聪明”。也许你试着努力一次,进步也将接踵而至。

3.利用心理策略,摆脱重压

前面说了,上万小时的目的性练习,可以获得卓越的技能。但仅通过技能并不能在重压下,展现你的高超水平,这是通往卓越的另一个分水岭。那么该如何摆脱重压呢?萨伊德给出了三条心理策略:巧用安慰剂效应,避免大脑死机和进化反高潮情绪。

第一.巧用安慰剂效应

安慰剂效应就是人的一种不真实的信念,却给成功或结果带来巨大影响。 比如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美军伤亡惨重,很快没有了麻药。于是医生用生理盐水代替了真正的麻药,并告诉士兵给他注射了麻药。令人不可思议的是,士兵们居然可以忍受的疼痛,进行手术。这就是安慰剂效应带来的神奇效果。

在重压环境下,自我怀疑是可怕的。 心理学家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将100个能力相当的测试者,随机分成两组。第一组的测试者鼓励他们相信自己可以提前完成一项任务,而第二组则传递,不相信他们可以提前完成任务的消极思想。结果第一组完成任务的速度远比第一组快。

在外因素给予的消极心理,直接带来了自我怀疑,从而带来结果的差距。你是否也会在工作中时常否定自己呢?所以在生活和工作上,通过“我很棒”“我能赢”等心理暗示就会产生安慰剂效应,摆脱自我怀疑的威胁。

然而,当这种“非理性的乐观主义”落空后,我们还应该去坚信这种安慰剂效应吗?当你信心满满的提交一份项目企划案时,却被老板算盘否认,你还应该相信“我可以”的信念吗?

马修·萨伊德认为,应该学会“双重思维”,即“能够同时接受两种自相矛盾的信念”。也就是说,既要有信心满满的安慰剂效应,但又能积极的面对失败的到来,这样才能发挥安慰剂效应的最大作用。

第二,避免大脑死机

大脑死机是一种个体处在压力环境下,神经系统失灵的现象。 大脑系统从专家状态倒退回新手级别。会出现大脑空白、反应迟钝等现象。

首先,死机状态大多出现在人生的决定性时刻,因为你非常渴望获得成功,并且过于专注。比如,一场决定你能否继续深造的考试;一次你非常看好的求职面试;又或者是决定你是否可以为国争光的大型竞赛中。

萨伊德就有过这样的经历。第一次参加奥运会的萨伊德,抱着夺金的强烈欲望。然而却在赛场上脚步迟缓,动作生疏,就连一个普通的球都没法应对,最后惨败。

其次,只有一个练习时间长到足以使动作自动化的专家,才可能死机。而对新手重压也许有促进作用。

心理学家查尔斯·金布尔做了一个这样的实验,实验对象是一群俄罗斯方块的职业玩家和一些入门选手,让他们在一大群观众前玩游戏。结果是职业选手出现了死机的糟糕局面,而新手却超常发挥。

最后,避免大脑死机的方法就是用平常心对待挑战。也就是说,在无压力的状态下,大脑将会开启长时间练习后的自动化模式,而不会引起大脑错乱。

速滑选手琳赛曾在她的奥运处女秀上,因死机惨败。后来在每次比赛前,她不断告诉自己“这只是速滑而已”,用平常心对待,让她在赛场上重获光彩。

第三,进化反高潮情绪

反高潮情绪是指人达到目标或获得成功之后,内心的失落、空虚甚至迷失的心理状态。 这种心理我们也时常发生。比如高三那一年充满了对大学生活的美好向往。但是当你真正步入大学,也许很多人都记得大一那时的怅然失落。

又或者你通过了两年的努力,终于升为了部门经理,在短时间内会有愉悦的心理,但过一阵子却发现生活变得没有了激情。再比如,当一位运动员获得了奥运会金牌后,也许第二对于他来说心里反而更舒坦。

正如作家罗伯特·史蒂文森说的:“到达旅行目的地前的满心期待更美妙”,这些都是反高潮带来的心理状态。

解决反高潮情绪的方法则是,利用反高潮刺激下一次挑战。对于摘得奥运金牌的运动员来说,应从迷失中思考心理策略,为下次夺金目标做准备;对于彩票中奖者而言,空虚感将会促使他重返职场。

一次成功并不是终点,只是一个里程碑而已。

总结一下,《天才假象》中论证了“目的性练习成就卓越”这一观点的正确性;将我们从“固定性思维模式”中解救出来,利用“成长性思维模式”正确面对成功与失败;并且提供了三种心理策略,真正成为一个厉害的人。

正如李笑来老师说的:

“只有极少数人,执拗地、彻底地、不折不扣地按照道理行事”。

《天才假象》就告诉了我们成为“厉害的人”的道理,结果怎样则取决于你是否执拗地践行,就这么简单却又那么难。

你可能感兴趣的:(如何在行业中成为一个厉害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