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培训那点事儿

      2014年,我萌芽了想要回长沙工作的想法,那时我问自己:“我可以做什么”,专业技术不具备竞争力,综合管理经验不够丰富。后来我初步有了做培训的想法,一是因为基础培训管理工作对专业要求不高,二是我的岗位历练有部分能够与培训对接。于是我自己花钱去广州上了一个培训班,考了一个培训管理师的证书,证书拿到以后我又在原单位工作了两年,“培训”这件事情大约已经到了九霄云外。

      来粮食集团应聘,我掂量着报培训岗位,家人建议我报宣传岗位,在丝毫没有准备的情况下,阴差阳错我又被现在的领导选中,来到了培训岗位。现在想想,这一切都似乎是冥冥之中的缘分,却更像是遵从自身内心的选择。

      后来,我遇到了“标杆研习社”这个组织,更加坚定了我的职业追求。以下谈谈我对培训的感受:

      首先是要热爱。我对培训的热爱源自于我的工作经历,毕业后的两年多时间,我一直在技术岗位,后来因为我的普通话比较标准(广东人讲普通话很烂),我成为了班组里的内训员,同时负责各种对外的活动发言、汇报、竞赛等。两年多以后我的技术没有什么起色,反而被晋升到了行政岗位,后来我就成为了公司里大小活动和会议的主持,有了更多发言和展示自己的机会,这些经历为我走上培训岗位奠定了基础,也让我深深的感受用语言将真相呈现出来是一件快乐的事情。

     其次是“内容为王”。概括来说培训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通用类,另一类是专业类。专业类自然不用说,这类培训倾向于知识点的培训,有系统的知识需要去掌握,对讲师的要求比较高,必须是具备岗位知识技能的专家,学员学习了以后就能够马上掌握这项专业知识或技能,如消防安全培训、写作技巧培训、电力系统的变压器检修等。而通用类的培训就比较范,如领导力、执行力、管理沟通等,工作期间大大小小参加了无数此类的培训,培训效果更是参差不齐,真正能够让学员有所收获的一定是在内容上能够给学员以冲击力的。拿企业文化培训来说,如果对自己的企业不深入了解,讲解企业文化的课程只能是纸上谈兵。而如果讲管理沟通,不吃透古今中外的管理思想,也只能是浮于表面。讲师自己吃透了,还得自己消化,将内容结合学员的需要予以转化。有内容才是培训的重点。

     第三是换位思考。培训的学员是我们的“客户”,如何让学员满意是做培训的使命。培训形式应该多样化接地气,吸引学员的注意。曾经我们有“对标学习”,就是组织相关业务人员去兄弟单位参观学习,类似于现在“标杆研习社”所做的“向实体企业学管理”,这类培训员工就特别喜爱,学员可以借工作时间外出放松,同时也能借鉴兄弟单位的经验。培训组织工作应该合理安排,曾经听到员工抱怨,我一周有3天以上是在培训,哪里来的时间工作,像这样的情况就应该制定合理的培训计划,避免培训成为部分精英员工的福利,而应该是所有员工的福利。

     第四是敢于创新。培训已经颠覆了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模式,像拓展培训、网络学院、微课、读书分享会等多种形式的培训已经跟随大数据时代入侵到了培训领域。“标杆研习社”的“体验式培训”就是侧重于学员参与、老师引导,通过体验项目收获知识和发现问题,这样的培训形式轻松,学员愿意参与,能够从中悟出道理,这就是一大创新。

     第五是培训只是企业管理的一部分。曾经有企业的老板希望通过培训解决企业管理的所有问题,这是不切实际的,培训只是人力资源的一个模块。培训需求来源于企业管理,培训服务于企业管理,它只是企业管理的一个手段和工具。盲目的将培训扩大化,就会出现为了培训而培训的局面。

     在培训岗位整整半年,接触更多的还是培训管理和事务性的工作,对培训的认识及实践还停留在摸索的阶段,希望能够通过不断的学习更专业的悟出其中的道理。

你可能感兴趣的:(我和培训那点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