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井」和「#」

井,源远流长

井,是一种用来从地表下取水的装置。井的发明使人类在远离河流、湖泊的地方也能坐拥洁净的水源。《周易》曰:“井,木上有水。”中国最早的井是木制结构的。我国迄今发现的最早的水井,便是一口来自河姆渡文化的木构浅水井,距今已有5600余年。世界已知最早的水井,大概可追溯到公元前7500年左右的塞浦路斯(地中海东部一岛)。

关于「井」和「#」_第1张图片
ancient-well-1.jpg

说到“井”这个字,它其实是一个象形字。金文中的井字,有时在井字中间增加了一点指事符号,井干是四面横直相交之形,而中间的一点则是汲水用的陶器(或说表示坑中有水),以区别于捕兽用的陷阱之井。

well-xiangxing.jpg

可是为什么“井”是井的象形呢,我们见到的井一般都是圆形或者六角形的啊。从考古发现来看,中国最早的水井大都像上面这口河姆渡的古井一般,井口是方形的。水井的四壁用“井”字形木架从下而上垒成,用来保护井壁使其不塌陷,凸出地表的部分叫做井栏,成方框形围住井口,防止人跌入井内。即使到了晚些时候,井口慢慢地演变成其他形状,这方形的井栏也保留了下来。

关于「井」和「#」_第2张图片
ancient-well-2.jpg

井栏的方框形既像四堵墙,又像古代的床,因此也叫做井床。诗仙李白的《静夜思》中,“床前明月光”中的“床”,其中一种解释是胡床(古代的坐具),另一种解释便是井栏。想象一下井水将明月银辉泛出井栏的情景,也是一种很美的解释吧。

古代的水井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类社会的组织结构。人类最初的村落和市政社交中心可能便是以井为中心形成的。在古代欧洲,广场中都有一口井,井边有石牌,雕刻着国家法律。井文化演变到现在,几乎所有的社区中心广场都有喷泉。在中国炎帝时期,井正式成为地方基础行政组织,相当于现在的村组和乡镇。在我国南部以天然地表水为日常生活的地方,也要求打井,以保证对土地的主张。成语“背井离乡”中,“井”就含有家乡的意思。

天井,建筑群落中的空地,是人们开会和集合的地方。除了一年几次的祭祀仪式在这些建筑群里举行外,平常时期,这里就是最早的教育场所。负责教育工作的人员和官员被称为井上,也就是现代意义上的老师。日本现在仍存有井上这个姓氏,表示他们的祖先曾经是教师。

“井”一度代表了最基本的法律和制度。后人评价黄帝对炎帝社会制度的改革有“改邑不改井”之说,也就是说,黄帝基本上继承了炎帝时代的法律制度,只是改变了代表国家上层社会结构的“邑”。

#,无处不在

说起井,我们现在所说的井号“#”,也有很多有趣的故事。

井号在1900初期被设计出来,用以表示“No.”,如“#1”表示No.1,因此英文中井号“hash key”也被称之为“number sign”。直到现在,许多国家仍以这样的简写方法表示排名或者电话号码。此外如果“#”跟在数字后,则表示多少磅,如“6#”表示6磅,因此“#”还有个“pound sign”的名称。数十年后,随着电算化的进程以及国际交流的频繁,货币符号如美元“$”,英镑“£”广泛流通。但是在1981年之前一直没有标准来输入、显示、打印英镑符号“£”,人们习惯了用“#”来代替英镑符号。另外一种关于“#”的来源说法是,该符号由英镑的缩写“lb.”(罗马单词libra的字面缩写,意为“平衡”)发展而来,水平线与垂直线叠加,产生一种现在使用的一字棋图案。

当然,“#”到了中国为什么叫“井号”,你一定懂的。

在信息时代,“#”的作用被进一步放大,我们在互联网上随处都可看到“#”的身影。

比如,“#”作为 hashtag(主题标签)在互联网上的大放光芒。

Hashtag 指的就是“#”后面加上一串字符,用以聚合同一主题的内容,这种用法最早来源于推特 (Twitter) 中「标记主题」的功能。在发布的推特中,hashtag 会自动转成一条链接,点击这个链接就可以看到同时间全球网友所有谈论相同话题的推特,并可直接加入到该主题的讨论中。这种用法有时会让人想起另外一个在互联网上备受宠爱的特殊符号“@”,这两个符号一个定位了内容,一个定位了人。国内的新浪微博也存在类似的标签功能,只不过是用前后两个“#”包围中间的主题字符串。

为使推特消息的传播不受到语言障碍的限制,甚至还有网友设计以 hashtag 连接 Google Translate 来做翻译的主题标签。采用这个翻译标签,让网友只需要发布一则推特之后,系统会同时依照所使用翻译标签,发布以对应语言显示、相同内容的推特,让不同国家的关注者也可以了解内容。Hashtag 被美国方言学会遴选为2012年度代表词。

再来看点更加 geek 的:“#”在互联网技术中的应用

  • 用作 URL 片断标识符对网页内容进行定位

    在URL中第一个出现的“#”后面的字符串,可以作为网页 html 中一个特定位置的标识符。比如,http://www.example.com/index.html#print 就代表网页 index.htmlprint 位置。浏览器读取这个 URL 后,会自动将网页 index.html 滚动至 print 的位置。这种标识符通常也被称为锚点。

  • 用于对 Ajax 页面的状态进行标识

    前文提到的“锚点”在结合 Ajax 技术后,可用于表示动态页面的不同状态,这样网页不仅能够根据用户输入进行内容的异步加载之外,更可以允许用户直接回到动态页面的某个特定状态。

    比如 Gmail 中 https://mail.google.com/mail/u/0/?tab=wm#inboxhttps://mail.google.com/mail/u/0/?tab=wm#drafts分别对应了 Gmail 邮箱中的收件箱和草稿内容,这样的链接被称之为深链接(Deep Linking),AngularJS 框架中的多视图与路由机制就是使用了这种链接。

    假设用户访问了收件箱之后又进入草稿,再想要回到收件箱时,直接点击浏览器的后退按钮就可以了。此外,用户还可以将“收件箱页面”和“草稿页面”(实际上只是 Gmail 一个页面的两个状态)分别保存到收藏夹,需要时可以直接进入相应的“页面”。这样一个动态页面就像是被分拆成了许多“子应用页面”,各自被类似#inbox#drafts这样的锚点标识。也就是说,只要你知道暗号,大门便将为你敞开(脑洞真大)。

最后,“#”还在许多其他领域大放异彩,比如音乐标记中的升调(sharp,C#中的“#”也读这个),质数阶乘符号(n的阶乘 = n#)之类,在此就不一一展开了。

注:本文的内容主要整理自网络,不乏大段的摘抄和引用,我主要起了一个编辑和再解释的作用。

你可能感兴趣的:(关于「井」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