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SI和TCP/IP模型的介绍及其区别

OSI 七层参考模型:开放系统互连参考模型(先模型后协议)

控制层面:控制信息(应用层、表示层、会话层),数据层面:传递信息。控制层面影响数据层面

OSI七层参考模型

TCP/IP模型

对应的协议

应用层

 

应用层

HTTP、FTP、DNS、SMTP、POP3、Telnet、TFTP、DHCP、SSH、NTP、Ping命令

表示层

会话层

传输层

主机到主机层

TCP、UDP

网络层

互联网层

IP、ICMP、ARP、RARP

数据链路层

网络接口层

Ethernet、802.3、PPP

物理层

物理层:比特流传输(数据中的信号)、接口和线缆、传输介质:有线、无线

PDU:协议数据单元,数据在不同层的表现形式

一层PDU:bit

功能:规定介质类型、接口类型、信令类型(电话拨号),规范在终端系统之间激活、维护和关闭物理链路的电气、机械、流程和功能等方面的要求,规范电平、数据速率、最大传输距离和物理接头等特征。

物理层介质:同轴电缆、双绞线(568B的线序:橙白、橙、绿白、蓝、蓝白、绿、棕白、棕)、光纤、无线电波

物理层设备:中继器(还原信号,延长传输距离,但不能无线延长,错误率会提高),集线器(扩口器、类似于插线板)

数据链路层:提供介质访问、链路管理等

二层PDU:frame  数据帧

功能:

MAC 介质访问控制子层:(用于二层用户的表示,指定数据如何通过物理线路进行传输,并与物理层通信)

MAC 地址/物理地址/硬件地址/烧录地址(可以唯一标识一台设备):有48位二进制构成,前24位是厂商编号,后24位是序列号, 点分十六进制

LLC逻辑链路控制子层:(识别协议类型并对数据进行封装通过网络进行传输,描述上层协议)

网络层:寻址和路由选择(数据的来去向)

三层PDU:packet数据包

功能:在不同网络之间转发数据包,设备:路由器、三层交换机

网络层协议:IP、 ICMP、ARP、RARP

网络层地址(唯一标识一台网络设备):包括网络ID、主机ID

编址协议:ipv4(32位二进制构成,点分十进制表示)ipv6

本地测试地址(测试TCP/IP协议栈是否工作):127.0.0.1/8

本地链路地址(仅仅针对window主机):169.254.0.0/16

私有IP地址:

A类:10.0.0.0---10.255.255.255          255.0.0.0

B类:172.16.0.0----172.31.255.255        255.255.0.0

C类:192.168.0.0---192.168.255.255       255.255.255.0

传输层:建立主机端到端连接(去哪个应用/进程,可靠性保证)

四层PDU:segment分片

功能:位于TCP/IP 协议栈第四层,为应用程序提供服务。传输层定义了主机应用程序之间端到端的连通性。分段上层数据,建立端到端连接,将数据从一端主机传送到另一端主机,保证数据按序(标号)、可靠(重传)、正确传输(传输之前校验,传输后检验,最后对比两个校验值)定义数据传输方式,可靠传输、不可靠传输(对流量的实时性要求高的用不可靠传输、对数据丢失不敏感、大流量)

使用MTU/最大传输单元进行分片:MTU默认1500个字节

传输层要区分不同的流量:使用端口号 十进制数值,一个的端口号代表一种流量(HTTP—80、HTTPS—443、Telnet—23、SSH—22、FTP—20/21、QQ—4000/8000、Server—67、Client—68)

1-65535                  静态端口号:1-1023  流量和端口有一一对应并绑定的关系

                               动态端口号:1024-65535

TCP:传输控制协议,是一种面向连接的可靠传输协议。面向连接:传输前进行沟通和协商,确保互相可以/愿意发送数据,如何保证面向连接:TCP三次握手

UDP:用户数据报协议,是一种非面向连接的不可靠传输协议。非面向连接:发送数据,收不收无所谓,eg:IPTV,网络电视,接收就看,不接收就不看,但必须发送

会话层:

建立、维护和管理会话,针对需要传递的流量定义一条端到端的会话链接(该链接为虚链接),使得会话互不干扰

表示层:

处理数据格式、数据加密等,翻译(将逻辑语言转换为计算机语言/二进制)

应用层:

提供应用程序间的通信(人机交互),面向应用程序(将软件程序所产生的信息提供给应用层/抽象语言转化为编码、代码)

TCP/IP传输控制协议/因特网互联协议:(先协议后模型)

应用层(应用层、表示层、会话层):HTTP、FTP、DNS、SMTP、POP3、Telnet、TFTP、Ping

主机到主机层(传输层):TCP、UDP

互联网层(网络层):IP

网络接口层(数据链路层、物理层):Ethernet、802.3、PPP、

OSI和TCP/IP模型的介绍及其区别_第1张图片

OSI和TCP/IP模型的介绍及其区别_第2张图片

OSI和TCP/IP模型的介绍及其区别_第3张图片

OSITCP/IP模型的作用:

定义数据包封装的格式

区别:

OSI七层模型,TCP/IP四层模型

OSI先有模型后有协议,TCP先有协议后有模型

OSI用于理论研究学习,TCP/IP用于实际协议的研发

OSI必须具备完整的数据封装(缺少一层都不行),TCP/IP支持跨层封装(OSPF),完整封装(DHCP、RIP)

你可能感兴趣的:(OSI和TCP/IP模型的介绍及其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