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五开文化)
近期中美贸易战如火如荼,表面风平浪静下暗流涌动,中国政治、经济的强势崛起日益引起全球霸主美国的警惕和打压。
从目前的各项经济指标来看,我国正处于从经济大国迈向经济强国的伟大征程中。
这不禁让小编遥想当年,1000年前的中国,也曾是领先世界的经济大国。
早在公元10世纪时,中国人均收入已经在世界经济中遥遥领先,而且一直持续到15世纪。
这是当代英国著名经济史学家麦迪森采用“购买力平价法”论证出来的结论。
麦迪森以1990年以1美元的购买力为基数,将上千年来,欧洲与中国的人均GDP,一律折算成1990年的美元,从而描绘出经济发展史的轨迹。虽然这种折算评估还存在较大偏差与局限性,但至少可以勾画出一个历史轮廓。
根据他的测算,以1990年美元为基准,在公元960年 (赵匡胤建立宋朝)后,中国人均GDP为450美元,至宋末达到600美元。而处于中世纪黑暗期的欧洲,人均仅为422美元。
宋代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富庶的朝代。
北宋的国民生产总值,是清“康乾盛世”的两倍之多。
且同是皇城脚下的人,北宋时期的开封人就比汉唐时期的西安人要富庶得多。
李焘曾在《续资治通鉴长编》里提到:往汴京(今开封)的大街上随便扔一块石头,便能砸着一个腰缠十万贯的土豪。
当时汴梁城的贩夫走卒穿着和士大夫相差无几,农夫也能穿上丝绸的鞋子,而且夜市非常发达,约三五好友去撸个串是很随意的事情。
烧烤在宋代也是很受欢迎的美食,在《梦梁录》中记载的烧烤食品就有10多种,如:江鱼炙、獐肉炙、炙鸡鸭、炙骨头,等等。
怪不得如果能穿越回古代,人们都首选宋朝,因为和现代人的生活方式最为接近。
宋代经济空前繁荣,尤其是农业、手工业、商业十分发达,北宋政府赋税收入更是唐朝的10多倍。
这一切到底是如何做到的呢?!
且看下文分解:
01
打好基础
|发展农业
从宋太宗至道二年(公元996年)到宋真宗天禧五年(公元1021年),耕地面积在20余年间将近翻了一番。
这是因为宋朝开历史之先河,承认并保护了土地的私有权,并且鼓励土地自由买卖。
优惠的政策大大提高了人们开荒的积极性。
老百姓可以将开垦的荒田作为自己的恒久产业,既能减免赋税,种得好了政府还给额外奖励。
宋太宗至道元年(公元995年)政府颁发诏令:“近年以来,天灾相继,民多转徙,田卒污莱,应诸道州府军监管内旷土,并许民请佃,便为永业,仍与免三年租税,三年外输税十之三。”
宽松的政策大大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
政府不再抑制土地的兼并,老百姓能更自由地对土地进行买卖。
像现代有经济能力的人会选择投资房产一样,宋代土地的流转也使得土地向部分有投资能力的人手里集中。
这就起到了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的作用。那些拥有大量土地的人往往会继续投资,进而实行规模经营。
|发展工商业
现在我们形容一个人有钱,就是“家里有矿”。
这个网红词用于1000年前的北宋那是再合适不过啦。
北宋时期的金属矿藏开发了270余处,比唐代增加了100多处。金、银、铜、铁、铅、锡、煤,这些都是是北宋主要开采的矿产。
除了采矿,宋代的纺织、制瓷等行业也都毫不逊色。“五行八作”这一成语就产生于宋代,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当时行业之多以及小手工业的发达程度。
“五行八作”泛指各行各业。“行”指“行业”,“作”指“作坊”。具体来说,五行是指:车行、船行、脚行、商铺行以及衙役行;八作是指:金匠、银匠、铜匠、铁匠、锡匠、木匠、瓦匠和石匠。
这是由于土地政策间接促进了工商业的发展。
大量的土地兼并导致了“农民工”的涌现。
比如,混得不好的农户可能把地卖了,无地可种,需另谋出路;而混得好的农户可能成为了“包租公”,不需要自己去种地,可以腾出空搞副业创收。
为解决这一问题,宋代政府积极发展工商、采矿、纺织、制瓷、加工等行业。
老百姓也有了更多的职业选择。
02
拓展思路
“马云”、“任正非”这些耳熟能详的业界大佬们,放在古代可就不会这么受追捧啦。
在封建社会,传统的“士农工商”观念中商人是最低等的,一直是国家“重农抑商”政策中被“抑制”的对象。
而在宋代,“先天下之忧而忧”的范仲淹就对此嗤之以鼻。
他否认商业是末业,主张行通商之法,反对各种对通商的禁制。
宋朝的历任皇帝也都对经济上的政策法制非常看重。
对于经济政策立法,仁宗即指出“法制立,然后万事有经,而治道可必”,神宗也认为“法出于道,人能体道,则立法足以尽事。 ”
同时,建立了完备的市场管理制度,涵盖了商品价格、市场信用以及商业税收等各个方面。
宋朝的市场管理制度宽严适当,实现了国家调控与市场自由的平衡。
|扩大内需
现在我们买房子,肯定会优先选择生活便利的区域,不能买个东西还得跑2里地吧。
可在古代,你就没得选。
比如,唐代初期就规定“坊市封闭”,也就是居住区和商业区必须严格区分开。
但是到了宋代,政府反其道而行之,逐步实现了“坊市合一”。都城开封的商人可以在居住区开设商铺,营业时间更加自由,非常的人性化。
如今人们提到开封,首先就会想到夜市,这也是有历史传承的。
北宋汴梁和南宋临安的夜市经常能营业到23点或者次日凌晨。
这都归功于当时夜市禁令的取消,使得城市生活迅速繁荣,且空前自由。
渐渐地,商业区开始向城市外围发展,许多市民为了生活便利,便会举家迁居到商业区。至此,具有现代雏形的商业城市纷纷出现。
据学者统计,北宋熙宁年间全国有镇市近2,000个,其中一部分市镇,不论是人口数量,还是经济水平,都超过了一般州县。
|对外贸易
近年来,政府非常重视“一带一路”战略,强调弘扬丝绸之路精神。
就是为了能够“合作共赢”。
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5周年座谈会:中国顺应时代潮流,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以合作共赢融通中国梦与世界梦,走出一条和平发展、合作共赢之路。
“闭关锁国”导致落后挨打,“对外贸易”却可以合作共赢。
北宋政府就很懂得推进经济外交。
北宋中朝以后,海外贸易的收入一直占宋朝全年收入的很大比重。
衔接中国与世界的“海上丝绸之路”,公认在宋代达到了巅峰。
宋代的贸易繁荣程度惊人,对外贸易港口就有20余处,且进出口货物种类丰富,多达410余种。
宋朝先后在今广州、杭州、宁波、泉州、嘉兴、松江、镇江、苏州、温州、江阴、海盐、上海等地设立市舶司,专门管理海外贸易。其中以广州、泉州和明州最大。
宋人赵汝适在其著作《诸蕃志》中列出与宋代有贸易往来的国家名称超过了60个,为写这本书,他在泉州亲自询问往来的各国商人。
有一艘古老的船只就是那个时代繁华的见证者,那就是2007年底在广东省台山市海域打捞出水的“南海一号”。
这是南宋初期一艘沿着海上丝绸之路向外运送货物时失事的木质古沉船。
国家宝藏第二季中讲述了一件国宝---“宋金项饰”,就来自这艘沉船。
当初发现这艘船的时候,考古界就觉得这将是场重量级的文物打捞工作,船舱中保存文物总数估计超过6万件,其中最多的就是瓷器。
由于清理发掘工作一直在持续进行,这些数字还都不是最终结果。
据《宋史》记载,中国商人行贩于东南亚一带,行销货品最多者为瓷器。
这仅仅是当年海上贸易的一个缩影。
从汉朝到唐朝,土地兼并被视为国之大害,历朝历代千方百计加以抑制。宋朝却开历史之先河,承认了土地的私有权。
在“士农工商”的传统思维模式下,却敢于大力提倡商业发展。
从中不难看出,宋代的经济繁盛,离不开两个字------“思变”。
时光流转,辗转千年。
中国又一次谱写了关于“思变”的新篇章。
1978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只有3679亿元,到2017年已经达到827122亿元。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
这,就是“思变”的力量。
参考资料:
朱国庆; 陈海涛(2017).宋朝经济发展浅议.三峡论坛(三峡文学·理论版)
陈静(2015).宋朝市场管理制度探析.西南政法大学硕士论文
金亮新(2008).宋朝经济立法探析.北方经济
徐瑾(2017).从经济史角度透视宋朝三百年.上海证券报
赖宝成(2016).论宋代商品经济的繁荣发展.边疆经济与文化
邓著之(1992).北宋经济的发展及其活力.九江师专学报
何应忠(1991).北宋经济发展中存在的几个问题.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图片来源:网络
原创声明:文字内容属五开文化团队原创作品,如需转载请联系小编微信(wzjdbazy),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