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最近召开的“艺术开启未来”高峰论坛上,中国拍卖行业协会秘书长李卫东详解了中国文物艺术品拍卖行业的鲜明特征。“第一个特征,从现在艺术品几个板块来说,近现代书画和当代书画在2017年的时候是有明显的增长,相对来说,其他各个板块则保持一个平稳的规模。”李卫东分析称。具体来说,2017年,近现代书画成交额131.07亿元,较上年增长10.18%;当代书画成交额25.16亿元,较上年增长113.04%,增长幅度是所有门类之首。
李卫东表示,第二个特征,2017年是亿元成交的拍品最多的一年。亿元拍品方面,2011年曾经达到11件,此后逐渐下降,2013年、2014年只有一件,2017年成交亿元以上达到16件;第三个特征,就是中档拍品(100万—500万元)在2017年度表现突出,成交4853件(套),较上年增长22.58%。
第四个特征就是拍品的均价基本上保持一个态势,有稳定的增长,这体现了减量提质的趋势。2017年拍品均价达12.89万元/件(套)。
从区域来看,北京、上海、浙江、江苏、广东仍是文物艺术品拍卖企业的主要集中地。其中,北京地区成交额210.79亿元,占全国市场总成交额的67.88%,约占七成。“北京是文物艺术品拍卖的聚集地,占到70%左右的份额,香港另当别论,是自由港,国内外的拍卖行都在这里扎堆。春拍和秋拍,我们就去香港。”业内人士称。
2017年已成过去,2018年已经开始,古玩艺术品市场将会如何表现?能否走出多年以来的低迷呢?很多同行都怀着忐忑的心情期盼着艺术品收藏市场的快速反弹。
然而,笔者从整个经济大环境,以及古玩艺术品藏品出手可找{壹三①}零壹【柒一叁〇】零肆市场自身发展规律看来,2018年市场调整还将继续,原因很简单,就是还没调整到位(具体本部将作另文分析)。笔者始终认为,调整未必不是一件好事,没有到位的调整,就算有表而上的反弹也长久不了,对中国艺术品市场这一项被激素催熟的事物,走向真正的成熟还需要时间。
我们究竞应该以怎样的态度来对待收藏?收藏的意义在哪里?我们为什么要收藏?
某著名周刊曾做过一期主题为“急之国”的专题,它这样描述当下中国人的生活节奏:最爱“快进”,狂点“刷新”。评论,要抢“沙发”;寄东西,要快递;
洗照片,要立等可取;做事,最好是名利双收;创业,最好是一夜暴富;结婚,最好有现房现车;排队时能插队最好,若不能插队,就焦躁不安:
为什么别人排的队总好像比我的快呢?过去缓慢的没有时间感的中国人忽然变成了最着急最不耐烦的地球人……
《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有过一项调查,84%的受访者确信自己生活在一个“加急时代”。至于“加急时代”的最突出表现,60.2%的人觉得是“生活节奏加快”,54.7%的人认为是“浮躁,踏实不下来”,53.4%的人感觉是“越来越没有耐心”。
对此,有网友曾在微博上感慨道:“汽车未到站就拥成一团,飞机没停稳就开手机,意见稍有不合就拳脚相加,中国人,你急什么?”
在这个“加急时代”,艺术品收藏被卷入快速增长的市场大潮中,我们的藏家也无法免俗,我们忘了收藏的初衷本是一种高雅闲适的爱好。
然而,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一个人如果一味为钱而收藏,很难成为真正的藏家。真正的藏家并非有钱就够了,更不是发了财的暴发户,
虽然很多人都看到了艺术品的升值潜力,也靠花钱而坐拥不少的藏品,但却根本就不懂艺术,更谈不上鉴赏。
因此,有些功成名就的大收藏家,在转让藏品时就非常谨慎,并非看谁出的价高就卖给谁,而是要看买东西的是什么人。
遇到真正热爱艺术有鉴赏水平的,有时不用钱也会送给对方。拍出了891万元“大圣遗音”琴的主人,大藏家王世襄轻轻一挥手,将家藏的另一张同是稀世珍品的宋琴,无偿送给了一位年轻的琴人。
据说,在拍卖会当日,这位年轻人看王老事忙,上门搭手相助,“有事弟子服其劳”,也是古训。“你懂琴,这张琴,你拿去。”—举重若轻,一掷千金,就这么平平淡淡一句话,便将一张传世名琴托付给了两袖清风的少小知音。
有媒体称,中国已进入全民焦虑期。虽然收藏还远不能治愈人们的焦虑症,但若是有那么一个下午,选一件有内涵的藏品,不忙着拍照发微博,
而是泡一壶清茶,约三五好友,静观其形、再听其音、再研究其纹饰,默默地把玩下去,倒是可以成全一段关好的时光。正如那情人节里的一束玫瑰,虽然远不能解决爱情与婚姻的所有问题,却也能成为记忆中为数不多的美好回忆。
(文章源自网络 版权属原作者)
我们敬重和感谢原创作者,凡未具作者姓名的文章,均因无法查获作者所致,敬请原作者谅解!如有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或同行告知,我们将及时纠正删除。同类微信公众号转载本部发布文章,敬请注明出处。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