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IA学习力」《思考,快与慢》NO.9 Lily

《思考,快与慢》第9天──「RIA学习力」便签输出第8期

拆页十二

来自第十五章《琳达问题的社会效应》

P140
少即是多的逻辑悖论
芝加哥大学的奚恺元( Christopher Hsee)让人们在当地一家商店清仓大甩卖时为几套餐具标价,当地餐具的价位一般在30-60美元。他将受试者分成三个小组,其中一个组看了下面的标价,奚恺元将这组标价标注为“综合评估”,因为受试者可以对两套餐具进行对比。另外两组只看了其中一组的标价,此谓“单一评估”,综合评估是组内实验,而单个评估则是组间评估

image

假设A、B两套餐具质量相当,那么哪套更值钱呢?这个问题很简单。你可以看到A套包括B套所有的餐具,另外还多出7件完好无损的餐具,所以A套“必然”更值钱。的确,综合评估组的受试者宁愿多花点钱买A套餐具也不愿买B套,A套标价为32美元,B家标价为30美元。
在单一评估组中则出现了完全相反的结果,其中B套标价(33美元)比A套(23美元)高很多,我们都知道为何会出现这一结果。用具组合(包括餐具)通过标准和原型展示出来,因为没有人想买破损的餐具,于是你立即感觉到A套组合的平均价值比B套组合的平均价值低。如果以平均价值引导估测,人们认为B套更值钱也就不足为奇了。奚恺元将这样的结果模式称为“少即是多”。从A套中拿走16件餐具(有7件是完好无损的),它的价值就会提升了。
实验经济学家约翰•李斯特( John List)对奚恺元的发现进行了复制,他在真正的市场上拍卖两套相同的高价值棒球卡片,每套各为10张,但其中一套附赠3张普通价值的卡片。就像餐具的例子一样,在综合评估中,数量多的组合会比少的更有价值,但在单一评估中则正好相反。

「I,重述知识」
"少即是多",这个道理你曾经用在什么地方,结合拆页内容,你再次向他人介绍,你将如何说?

「A1,激活经验」
某次工作汇报、推销产品,你都认为包含的内容更多,价值更大,但结果却事与愿违,请描述当时的场景,然后用“少即是多”理念修改这个案例。
如果没有这样的例子,那么反过来,说说你在购物时,如何掉进这样的陷阱?如果再来一次,你会怎么做?

交作业

「I,重述知识」
"少即是多",这个道理你曾经用在什么地方,结合拆页内容,你再次向他人介绍,你将如何说?
今天跟同事核对一个欠款的数据,我要他将历年欠款形成的来源分列开来,比如业务不足需补缴的、出现未完成任务的罚款、管理理分摊等。他辛苦将这三类数据从对方公司成立至今每一次发生的欠款核算过程还有支付明细都列着再结算出欠款余额。看着让人觉得好累。事实核算过程是他需要负责的,而我需要了解的是每一期间每一类的结果数据即可。那样数据少一些,更简洁更清晰。交他的表格重新梳理后,他自己也觉得更清晰了。

「A1,激活经验」
某次工作汇报、推销产品,你都认为包含的内容更多,价值更大,但结果却事与愿违,请描述当时的场景,然后用“少即是多”理念修改这个案例。
如果没有这样的例子,那么反过来,说说你在购物时,如何掉进这样的陷阱?如果再来一次,你会怎么做?
说一下在生活中如何掉入这种陷阱吧:常常会因为促销、或是多买多送,而买家庭装洗护用品或是屯更多的商品在家。而其实单位单价是一样的,而且送的东西经常是临期商品,最后还是会丢掉。花了更多的钱,真正能用或最后使用的算下来还不如买正价商品。当发现这一规律后,现在需要什么再买,不屯货;不因为促销买过量的商品。

你可能感兴趣的:(「RIA学习力」《思考,快与慢》NO.9 Li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