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我们渐行渐远的,永远是家人

毕淑敏在文章《孝心》中说:我相信每一个赤诚忠厚的孩子,都曾在心底向父母许下‘孝’的宏愿,相信来日方长,相信水到渠成,相信必有功成名就衣锦还乡的那一天,可以从容尽孝。可惜人们都忘了,忘了时间的残酷,忘了人生的短暂,忘了生命本身有不堪一击的脆弱。

谁人不知"子欲养而亲不待"?但生活的压力让我们不得不离乡背井。网上曾流传过这样一个计算公式:假如一年中,只有过年7天才能回家陪父母,一天在一起顶多相处11小时,若父母现在60岁,假设活到80岁,我们实际和父母在一起的时间,只有1540个小时,也就是64天。

与我们渐行渐远的,永远是家人_第1张图片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作者/厘一生

64天,就是我们以为的来日方长!按照这种方式计算得出的答案虽未必准确,但其中的残酷却很真实,有人陪父母的时间甚至都到不了64天。

前段时间朋友跟我聊天,她说自己常会梦见最疼自己的奶奶,后悔自己没在老人家瘫痪的时候多点耐心。「我无法接受的不是她的死亡,我无法接受的,是临终之前,她是不是以为我不爱她了。我没有机会跟她说对不起。」

与我们渐行渐远的,永远是家人_第2张图片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作者/邹邹zou

当人直接或间接地面对死亡的时候,会对一些事情和人有所留恋。可我依然是一个不恋家的人,甚至一度恐惧回家。因为我觉得家里氛围冷冰冰的,没有交流,没有沟通,连吃饭的时候都是无声得可怕。每当我走在回家的巷子的尽头,都要深深吸一口气给自己打气加油,因为我要做好挨骂的准备。

与我们渐行渐远的,永远是家人_第3张图片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作者/MORNCOLOUR

为了逃避回家,我甚至跟家里人撒谎说自己住在亲戚家,实际上是偷偷留校。整栋宿舍大楼都没有人,而我躲在宿舍宁愿吃泡面也不愿意回去。

上大学后,我依旧是三四个月回一次家。身边人都无法理解我家这么近都不愿意回去,我统一的回答都是:不恋家。

可是毕业半年,也想明白了一些事。我以为表达和沟通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可越来越发觉,这是一辈子都要不断进修的事。

家人抱怨你不懂事,你抱怨他们不懂理,双方都在僵持。两代人的时代和境遇不同,各自的经历差异最终变成不理解,甚至是价值观的巨大鸿沟。可我们是家人啊,即使价值观差异再大,也要花时间在一起的人啊。(除非违背原则)

春节回家前是一场声势浩大的全国抢票行动。同事因为抢不到票回家,跟妈妈打电话解释。打完之后她哭得整个脸都通红了,她说,妈妈总是很容易戳中泪点。我问,你是不是很想见她。她点点头,可终不成愿。最后,她在异乡度过了她第二个新年。

与我们渐行渐远的,永远是家人_第4张图片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作者/Lucien

回到家却总是冲突不断?如何处理与家人之间的冲突?表达你的感受,证明你的能力,并多回去陪陪他们,不能回去的,就多聊聊天吧。聊不上话的话,至少不要老屏蔽家人,至少让他们知道你过得如何。

我很早就发现,我婶其实也不需要我帮她什么忙,她只是想要一个人陪而已。我现在会一个月回一次家,每次回家都会帮忙做点事情。我能感觉到每次她喊我干活的时候那种喜悦,带着一点点被人宠着的撒娇气。

如果她又神神叨叨,不会像以前那样直接上楼不理她,现在我都会耐心地听着她说,看着她,不恼不怒,直到她起身做其他事情。即使她一直说着要我们回上面的家住,我也不生气,甚至附和她说,我不想回去,我睡沙发吧,这样家里就够睡了。

常有朋友跟我说,真的很羡慕别人家庭那么幸福。可真正幸福的家庭很少,因为『幸福』这一词本来就是主观感受。每个人期待太多,现实满足不了,自然失落。作为后辈,与其哀叹自己的家人如何不懂理,不如降低期望,证明自己,将自己的话语权最大化,你才有可能影响他们。

与我们渐行渐远的,永远是家人_第5张图片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作者/莎拉

没有谁应该对谁负责到底,包括父母和孩子,各有各的人生,我们只是恰好相交在一起而已,最终会渐行渐远。趁还没走远,家人都在,多陪伴吧。

你可能感兴趣的:(与我们渐行渐远的,永远是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