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Self-Driven Child笔记)第十四章 人生的路不止一条

最后一章了,越到后来越鸡汤,还是坚持记完吧,再说书里有些话还是挺有道理。这章讲了四件事:(1)学校取得好成绩并不意味着走上社会就能成功;(2)一些现实数字,说明上好大学不一定有好结果,不上好大学不一定结果不好;(3)社会需要多样性,都去上大学对社会不一定有益;(4)若干不走寻常路也获取成功的例子。这章很薄,内容又浅,做个简单笔记算了。
其实作者说的也不完全是鸡汤,但这些只能在美国体制下成立。美国每个州都有很棒的州立大学,虽然比不上藤校,但也在水准之上,像中国第一人口大省只有一所211,在美国就不太容易想象。而且美国大学入学很容易,不区分应届往届——就这作者还批评美国没有Gap Year。对比中国,社会并没有为年轻人准备出太多选择,贫富差距又在拉大,想不出不上大学又能奋斗出来的情景。
下周把三个“立刻就做”补完,做个全本PDF文件,就完活。

学校成绩不意味一切

  • 做一个好学生需要的技能,跟拥有成功事业和人生所需技能并不一样。
    • 学校教育强调遵从
    • 高绩点需要每个方面都好,走到社会上并不需要这样
    • 据统计,
  • 强调学习成绩,会让孩子对成年人世界形成错误认识,认为如果不上大学就会失去一切。这种狭隘扭曲的看法,很难让孩子拥有掌控感。

真实的世界

告诉孩子下列事实有助于他们对未来做出合理规划(注意以下是美国的事实,对中国不适用):

  • 多数美国人并没有大学文凭,虽然数字在增长,但现在只有25-32%的美国人拥有本科文凭。
  • 就算是那些拿到了文凭的人,学业上的发展也不是一帆风顺,很多人走了弯路(比如休学、转学)
  • 很多在校高分、事业成功的学生,生活并不快乐
  • 大学质量跟你是否幸福之间的关系并不想你想象的那么紧,盖茨、乔布斯、小扎这些例子且不说,最近几十个诺贝尔医学奖得主,有相当一部分本科就读于不知名的大学,刚退休的普林斯顿校长本科也不过是在俄亥俄一个小文理学院就读。
  • 跟随自己的内心要比被迫选择拥有更多动力
  • 美国现在有3500种职业不要求本科学历

多样性的价值

  • 爱因斯坦说,如果你用是否会爬树去判断一条鱼的能力,会让这条鱼一辈子感觉自己非常失败,是个蠢货。
  • 心理学家Howard Gardner总结道,人的才智是多方面的,包括旋律-节奏、视觉-空间、语言、逻辑-数学、运动-肌肉、交流、内省、自然生态等方面。(Gardner的观点很有名,参见Multiple Intelligences
  • 让自己成为“最好的”,不过是将自己跟其他人相比。(当然比较标准也是别人建立的……这种人生要来干嘛呢
  • 成长的含义之一,是知道何时该放弃,哪些东西不值得追求。
  • 作者之一在做咨询时,通常会跟孩子说,希望能找到他们不擅长什么,因为成功者都是有擅长的、也有不擅长的,但他们明智地选择去做自己擅长的事情。
  • 作者找补一句:他并不是让孩子放弃做自己不擅长的,只是强调认识和发展自己与生俱来的能力是多么重要。

如何从群体错乱中脱身

  • 很多人坚持孩子一定要上大学、上藤校,其来源是从众心理,而非却对真实世界的考察,这是一种“共享错觉(shared dilusion)”。
  • 学校其实是了解这种错觉的,但惧于家长的压力,从来不敢挑明。
  • 很多时候,告诉孩子他们真实世界的样子,他们反而会更具灵活性、更有动力。
  • 告诉孩子他们的人生有很多路可以选,也会让他们更具动力。
  • 作者列出了一系列真实案例,包括作者本人,讲述当事人如何偏离当初被确定的人生而活出自己的,几乎每个人都有过辍学经历。
    仍需强调这是美国的案例,听听就好。我知道有年过五旬能读州立大学、年过七旬能从州立大学拿到硕士文凭的案例,这种能随时回到学校的体系,当然有很多路可以走。中国顶多可以休学,如果上了大学,千万别想辍学。

常见家长的问题

通常家长无法接受孩子选择其他道路,是因为无法把自己和孩子区分开来(还记得孩子的人生是他自己的吗?)。下面是常见的家长的提问。

  • 平均而言,走寻常路的人挣得更多
    这其实是个错觉,真实情况是,适合走寻常路的人,走了寻常路,挣得确实多;可是总体来看,四年本科并不是成功的保障。

  • 可是如果大学都读不下来,雇主就会觉得这个人有问题,招聘的时候看都不看。
    我们身处快速变化的时代,没人知道五到十年后什么技能更有用,尤其是人工智能的发展,很多现在看起来不错的工作以后会消失,教育对此无能为力。
    插一句:介绍一下不同的观点。美国劳动经济学家认为,将来更多机会出现在无法被机器替代的行业,即能创造“智慧(wisdom)”的行业、需要任何人灵活交流的行业等等,因此文科会变得更重要。经济学家推荐学生修双学位,一个理工科,一个人文学科。本书的作者大概会认为这种观点过于狭隘。
    插一句:中国雇主对211/985的看重到了变态的程度,人力资源部门相当懒惰。

人生和金钱

  • 有研究表明,当拥有金钱数量达到一个水平(美国中产水平),更多的钱并不人让人更快乐。

立刻就做

  • 跟孩子一起列出所有能想到的工作——不只是那些你们觉得有意思的工作,然后去想,为什么有人会喜欢这样的工作?这些人擅长什么?

  • 告诉孩子这章读到的那些不一样的人生之路,告诉孩子你自己认识的不走寻常道路的人的故事,问问孩子他们是否知道这样的人。

  • 坦诚告诉孩子你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收获的惊喜和失望,或者你父母、祖父母的故事,以及你是如何应对的。本书的作者之一Ned的祖父,在股票市场上赢得过、也失去过巨量财富,从很大市中心的大房子里换到小房子,最后又重新搬回大房子。知道那些即便是非常成功的人士,人生仍然会有巅峰和低谷,给了Ned更多洞察力,也了解到能从逆境中恢复是他的家族传统。

  • 问孩子,你想做什么?你觉得自己在哪方面比其他人更好?你需要我的意见?

  • 问孩子,你对自己周围的世界想贡献些什么?为了做到这些,你应该如何一步一步去做?

  • 鼓励孩子去找一个人生导师,就是他们所崇拜的人生,并且能够指引他们的人。孩子通常会对不是他们父母的人更能敞开心扉。

你可能感兴趣的:((The Self-Driven Child笔记)第十四章 人生的路不止一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