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是《起跑线》,应试教育是阻燃剂?

父母是《起跑线》

印度最近新出的一部电影《起跑线》,不仅在当地成为票房黑马,也让国人看得感同身受。

父母是《起跑线》,应试教育是阻燃剂?_第1张图片

电影里讲的是一对中产阶级夫妇,为孩子上学的问题操碎了心。片中,身为服装商人的拉吉和自己的娇妻米图生活美满。米图想给女儿皮雅最好的教育。女儿到了该上学的年纪,她的心里也盘算起择校的问题。米图想通过买学区房的方法助力女儿进入排名前五的顶尖私立学校,因为私立学校会提供更好的教育,尤其是英语,这个国家英语的重要性要赶超母语。

在中国,英语的重要性也不言而喻。

父母是《起跑线》,应试教育是阻燃剂?_第2张图片
父母是《起跑线》,应试教育是阻燃剂?_第3张图片

《起跑线》里要传达的是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品德对孩子的影响,是比800万学区房、比名校更重要的起跑线。

学校教育

现在,孩子要离开家庭去学校接受教育了。

教育的英文单词:Education 是大哲学家苏格拉底发明的,它是三个词根的拼写。前面那个E,是外向的意思。duce是引导,tion是名词,本意是引导出来。即,所谓的教育,就是把一个人的内心真正的引导出来,帮助他成长为他自己的样子。

的确,好的教育是帮助人们成为他自己。一个好的社会也应该是宽容的、多元化的,它会让每个人有权利去选择自己喜欢的道路。

前几天在参加一场讲绘本的培训,上课的老师可以将绘本故事绘声绘色的表演出来,我们学了2天还是很难学会(在我看来,这种戏剧表演是从小就要学习的内容,但是应试教育下培养出来的就是平淡无奇的读课本模式),有一个19岁的女孩,不知道是在读生还是刚毕业的也在我们当中,经过第一次平淡无奇的读课文式的读绘本,之后便放弃了,只是坐在那里听。

我们上大学时,教我们的化学老师将她10岁的女儿送到国外就读,为什么呢?因为她自己也深知国内的应试教育很难培养出有用的人才。

《起跑线》以辛辣的手法讽刺了印度的教育,它揭示了一个现实,最好的学校,不是为普通人而办,而是为贵族而办?贵族的孩子能受到更好的教育,受到更好的教育就更有机会获取更好的工作,更牛的社会地位,而普通人的孩子接受的教育更差,到头来如果没有过人的天分,多半还是只会成为普通人,这就是一个可怕的死循环。

《起跑线》何尝不是讽刺的国内教育,有钱人上私立学校,各项能力可以得到更好的发展,就有机会获取更好的工作,普通人的孩子接受应试教育,穷人的孩子接受更差一点的应试教育,辛辛苦苦供孩子上大学,离开学校时成了只会考试,空有文凭的人,连社会立足都困难,又是一轮死循环。

你可能感兴趣的:(父母是《起跑线》,应试教育是阻燃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