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1月23日读书笔记

阅读3小时,总计694小时,第661日。

阅读《英国史第一卷》至71%

在忏悔者爱德华一朝,这些长老以学识优长,位列粗野不文的撒克逊人之上,灌输了盲目信仰教会的观念。年轻的王子埃德迦资质凡庸,无法抵制这种施加于人心的无孔不入影响。

威廉借助于虚构的爱德华国王遗嘱、不合法的人民选举,但主要依赖军队的力量,加冕称王,离开伦敦,前往埃塞克斯的柏肯,接受没有参加加冕礼的所有贵族臣服。

他把诺曼底著名的严格执法引进英国。即使在革鼎易君之际,也没有放松严厉惩罚一切骚乱和压迫。

英国人也开始自欺欺人,认为他们的宪制并未改变,改变的只是君统,后者与他们关系甚微。威廉为了让新臣民更好地服从他的权威,巡游英格兰各地,宫廷烜赫、场面盛大。威廉已经以其军威震慑万民,现在又以其初步施政的仁慈公正赢得了智者的首肯。

国王刚刚离开,英国的事态就开始恶化。怨声载道、密谋叛变,战争已经在许多地方爆发。山雨欲来,形势一日千里,不亚于当日将威廉推上王位的那一次革鼎。上述史家颂扬主人,把责任完全推到英国人的反复无常、好乱成性上,高度评价奥多主教和威廉· 菲茨· 奥斯本的公正与宽大。[ 19] 但其他更为可信的史家把主要责任归诸诺曼人。他们轻视轻易投降外国的民族,又贪恋他们的财富,格于禁令不能掠夺,就希望逼出一场叛乱,可以再来一次充公抄没。他们加入这场事业本来就是

威廉对待这些贵族,完全不同于对待他们的追随者。他真诚地尊重前者的地位,暂时保全他们的领地;严厉地对待后者,没收他们的土地,封赏给外国冒险家。威廉将这些外国人安插到全国各地,把军事力量交给他们,假意赦免了埃德温和摩卡。两位伯爵丧失了所有依托,孤立无援、摇摇欲坠。威廉可以随时毁灭他们。他和马尔科姆议和,把坎伯兰郡封授给苏格兰国王并接受其效忠。

因为权力源于地产,这场革命就已经保证了外国人的地位。但威廉在他建立的新体制中,仍然留意将军权保留在辅弼他征服英国的外国人手中。他将法兰西和诺曼底已经形成的封建法律引人英格兰。那时,在欧洲大多数君主国,封建法是稳定和混乱的基础。除了王室领地外,他将英格兰的全部土地划分为男爵领地,封授给那些在主要冒险中为他出力出钱的人,鲜有例外。

威廉为了更好地整合政府各部门,使之连为一体,既能防御外敌,又能镇压内乱。威廉在同样的封建法律下减少了教会的岁入。尽管他在入侵和继位时极力讨好教会,现在却将他们贬低到从属地位。教士们视为悲惨的奴役,与其职业完全不相称。主教和修道院长有义务在战时为国王装备一批骑士或军事封臣,其数目与每个教区和修道院的财力成正比。

威廉一朝以及随后若干列朝的座右铭是,无论在贵族、教会、民政、军事方面,不允许任何英国土著出人头地。

有过之而无不及的地步。迷信之风大行其道,对威廉的某些继承人是危险的,对大部分君主是不方便的。但国王在客卿辅弼下专断地统治英格兰,一开始不易感受到不便之处。教会和俗人一样臣服于他。没有人敢于挑战他的君威和意愿。他禁止任何人未经国王同意就请示教皇。一切教规和宗教会议的投票都必须首先经国王裁可。罗马诏书谕旨不经同样程序,不能生效。他麾下的大臣和男爵,无论多么严重地冒犯了教会,必须经国王同意,才能逐出

征服者威廉是欧洲最强大、最傲慢、最精力充沛的君主,在他的辉煌胜利中,也没有逃脱这位咄咄逼人的教皇的攻击。格列高里致信威廉,要他充分履行承诺,将英格兰王国置于于罗马教会统治之下,象历代先王服侍基督的牧师一样,向罗马教皇称臣纳贡。他指的贡税是彼得捐,本来是撒克逊君主的慷慨捐献,却被解释为常例和屈从于罗马教廷的标志。威廉答复,钱可以循例奉送,但他既没有答应效忠于罗马,

国王驻节诺曼底若干年,并不完全是因为他公开宣布的偏爱公爵领地。他情有独钟的公国出了乱子,必须亲自出马处理。他的长子罗伯特(由于腿短、绰号Gambaron或Courthose)继承了其家族和诺曼民族的勇武,却不擅长他父亲赖以出人头地的策略和伪善。威廉公爵的成功依赖策略和伪善不亚于依赖武德。罗伯特贪恋军事荣誉,对争执没有耐心,在朋友面前不能保密,公开暴露自己的怨恨。他不能忍受父亲的独断专行,毫不掩饰地要求独立。

境内宴安,威廉才有余暇启动并完成一项宏大的工程。这项工程证明他有干济之才,也使他名垂青史。他下令,清查全国每个地区的土地:大小,业主,佃客,牧场、草地、耕地的数量,在某些郡还包括以此为生的佃客、农夫、奴隶数目。他委派专员,组织调查委员会,一一登记造册。经过六年工作(这项工程用了这么长时间才完成),王国一切产业记录在案,巨细靡遗

由于年事已高,身体状况极差,他明白大事不妙,下令将自己送往圣杰瓦斯修道院。病情日益恶化,威廉自知大限将至,明白人类一切荣华,不过虚空而已,忏悔为了征服和保卫英格兰犯下的残酷和暴行。他尽力向教堂和修道院送礼,补赎罪过。他下令释放摩卡伯爵、西沃德·伯恩和其他英国囚犯。他甚至接受劝告,释放冒犯他最严重的奥多主教。他将诺曼底和马恩留给罗伯特。他致信兰费朗克大主教,让他给威廉加冕为英格兰国王。他只给亨利留下了马蒂尔德王后的财产,但预言他有朝一日会在权力和财富上超过两个哥哥。威廉终年六十三岁,君临英格兰二十一年,享国诺曼底五十四年。

但尽管分邦而治没有引起任何冲突或反对,但突如其来的革鼎在英格兰引起了许多不满。大多数诺曼男爵同时在英格兰和诺曼底拥有大片领地,很不乐意让二者分离。他们也预见到:长远看来,他们不可能同时侍奉两个君主,要么放弃祖传的诺曼底遗产、要么放弃征服的英格兰领地

勒索大师拉尔夫·弗兰巴德从每个士兵身上勒索十先令代役金,然后让他们分散到附近各郡。威廉出神入化地运用这笔金钱,效果大大超过了这支军队本身的用处。他向法兰西国王赠送了新的礼物,让他撤回对罗伯特的保护。他也经常贿赂诺曼男爵们抛弃罗伯特。但威尔士人的入侵迫使他返回英格兰,没能进一步攫取利益。

欧洲深陷于蒙昧和迷信之中。神职人员主宰着人类的心灵。人民很少受到荣誉的约束,更少受到法律的约束,陷于最恶劣的罪行和混乱中,除了他们精神导师举行的仪式以外,不知道别的救赎之道。他们很容易相信圣战可以赎清一切罪过,

他们取道匈牙利、保加利亚向君士坦丁堡前进,相信上帝会以超自然的方式为他们补给军需。他们自己没有准备任何供应,徒劳地指望奇迹,不得不依靠抢劫为生。被激怒的各国居民拿起武器,攻击毫无纪律的大军,毫不困难地将他们屠杀殆尽。

威廉在位十一年,挪威国王马格努斯在安格尔西岛登陆,什鲁斯伯里伯爵雨果击退了他们。这是北方各邦最后一次入侵英格兰。大约就在这时,这些骚动不宁的民族学会了耕啬之术,是以淡于远征,欧洲其他各邦得以免于海盗蹂躏之祸。南欧各邦此后的拓殖与进步,肇基于是。

威廉·鲁弗斯在新森林打猎时,亨利亲王伴驾。他一得知国王的死讯,立刻明白当机立断的重要性。他直取温彻斯特,确保王室金库。他知道这是觊觎大位必须的工具。亨利刚刚赶到温彻斯特,财务官威廉·德·布勒特伊已经到了,反对亨利的觊觎。布勒特伊也在国王打猎时伴驾,一听到主人的死讯,立刻赶来保护他的职司。他告诉亲王,王位属于他的兄长、现在也是他的君主。他本人的责任就是效忠罗伯特,拒绝其他一切觊觎者。但亨利拔出宝剑,威胁抗命者立斩无赦。先王其他扈从陆续赶到温彻斯特,党附亨利亲王,德·布勒特伊只得放弃反对,默许僭越。

为了使他的特惠具备更大权威,亨利将宪章的抄本存放在各郡修道院,一切臣民可以查阅,保存限制及指引政府的永久性规则。不过,宪章达到当时的目的后,终亨利一朝,无人知晓、无人记忆。国王意想不到,百年之后,男爵们受到影影绰绰的古老传统启发,会想到以他的宪章为蓝本,费了很大力气在王国找出一份抄本,迫使约翰王签署《大宪章》。

亨利征服诺曼底、建立该省政府以后不久,他与教皇关于圣俸授职权的长期论战也告一段落。他放弃了历代先王的某些特权,从而幸运地摆脱了与罗马教廷的危险争论。当时大多数君主都因为这样的争执而自讨苦吃。国王即位之始,形格势禁,就不得不礼敬安塞尔姆大主教。他从大主教虔诚友谊中得益匪浅,明白神职人员对迷信的人民有多大的影响、对他享有多大的优势。

从某种意义上,威廉王子之死是英国的不幸,因为他的早夭就是亨利国王去世后内战爆发、王国一片混乱的直接原因。但值得注意:这位年轻王子素有憎恶土著的名声。有人听他威胁:继位之后一定让他们拉犁,让他们做负重的畜生。这些观念都得之于父王,说明在亨利一朝,政府对土著英国人的极度偏见。尽管亨利可能自有目的,常常自己的强调土著出身。

随着封建法的发展和巩固,男性继承采邑的权利优于女性的原则渐渐被接受。封地被视为军事俸禄而非财产,原初授予即以军事服役为条件。但是,当采邑在同一个家族传了几代后,原始目的就渐渐不起作用了,女性开始继承封建采邑。允许她们继承私人领地的同一个新原则也自然而然地导致她们继承王位、掌握政权。因此,英格兰王国和诺曼底公国的男性继承人断绝,马蒂尔德皇后继位,无人公开反对。

也许是为了巩固他摇摇欲坠的王位,斯蒂芬颁布了一部宪章,向各等级慷慨承诺。对神职人员,他许诺将会迅速补充所有空缺的圣俸,绝不征收空缺期间的租税。对贵族,他许诺将会把王室森林的边界收缩到古代的范围,纠正一切侵渔。对人民,他许诺豁免丹麦金、恢复忏悔者爱德华的法典

王纲解钮,低级贵族和人民一样,得不到法律保护,为了求一时之安,不得不求庇于附近的首领。为了获得首领的保护,他们必须满足首领的勒索,协助他掠夺其他人。一座城堡建立,就会导致其他的城堡跟进。他们甚至无须征求国王的许可,自以为根据自我保护的伟大原则,他们的武备必须与邻居相当。这些邻居一般也就是他们的敌人和对手。封建政体的贵族权力通常具有压迫性,现在已经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斯蒂芬虽然不缺乏勇武和才能,但得国不正,不得不容忍同样的暴行,他自己就是依靠这样的暴行才登上王位的。

马蒂尔德为了进一步保证神职人员的拥戴,情愿从他们手中接受王冕,而不是遵循宪法成例,召集王国会议。无论为了因袭成例抑或维系物望,马蒂尔德同意由教皇特使召集宗教会议,确认她的王位。主教在宗教会议上致辞,宣称以前马蒂尔德缺席期间,他哥哥斯蒂芬获准掌握王权,许下众多美好的诺言,光大教会、遵守法律、革除弊政。但他悲哀地发现,国王在各方面都没有履行承诺。治安混乱。盗贼昼夜横行,不受惩罚。主教们被投入监狱,被剥夺财产。买卖修道院、掠夺教堂,王纲解钮、法纪废弛。他自己为了挽狂澜于既倒,召集主教会议,传唤国王。但国王非但不能改邪归正,反而闻过则怒。

谈判正在进行,尤斯塔斯王子去世,方便了和议达成。双方同意:斯蒂芬终生为王,执法行政均以斯蒂芬名义进行,亨利所属各邦也应于斯蒂芬去世时并入英格兰王国。斯蒂芬之子威廉继承布洛涅和祖传采邑。所有男爵一致宣誓遵守条约,效忠王位继承人亨利。亨利撤出王国。第二年,斯蒂芬病倒,不久去世,防止了这种微妙情况下经常发生的猜疑争执。

罗马教廷借助内战的机会,极大地扩展了僭越的权力。英国法律本来严禁向教皇上诉,现在却成了每一次教会争议的例行公事。

诺曼底公爵征服英格兰以前,这个岛屿与世隔绝、政情不通。除了丹麦海盗入侵外,英国人享受幸福的孤立,在欧洲大陆上既没有朋友、也没有敌人。威廉的外来统治将他们与法兰西的国王和大领主联系起来。教皇和皇帝在南北相望的德国和意大利之间互争雄长,而英法两国王在东西隔绝的两个王国之间和战无定,基本上没有受到欧洲其他各邦的支持或反对。

英国君主在国内的权力要大得多,远远超过最强大的诸侯。相对于他的国家,他的王室领地和岁入非常巨大。他习惯于武断勒索其臣民。他的法庭权威及于王国全境。他可以运用权力、或无论有没有依据的司法判决,粉碎忤逆的贵族。虽然英格兰和其他王国一样奉行封建宪法,但其他王国倾向于提升贵族、削弱王权。而英国目前的宪制中,所有贵族联合起来才能与王权匹敌。单个贵族向国王开战,保护其封臣,迄今为止仍然闻所未闻。

封建君主的权威有限,防止了英国国王从他统治的众多邦国的力量中获益。各邦人口、政情、法律、语言、风俗各异,从来没有融合成一个君主统治下的整体。由于国王驻节远方、各邦利益冲突,他在法国各邑很快就成了外国人。他在大陆上的臣民很自然地忠于邻近的太上皇、邦国的最高首脑。法王近在咫尺,可以随时入侵各邑。英王远在天边,不能及时保护领地。分散的领地上,任何骚乱都不利于英王。法国的其他大领主嫉妒自己的同辈凌驾于自己之上,也乐意驱逐英国人。用这种方法,法王征服各邑,远比征服区区一个诺曼底或吉耶纳公爵、安茹或马恩或普瓦图伯爵容易。法王侵蚀英属各邑、并入王室领地后,发现兼并其他仍然分离和独立的大诸侯领地变得更容易

在英格兰,坎特伯雷大主教西奥博尔德性格温和、年事已高,又有拒绝为斯蒂芬之子尤斯塔斯加冕之德,因而亨利国王终大主教一生没有采取任何措施抵制教权的侵蚀。但西奥博尔德去世后,国王决定采取更加积极的政策申张王权。为了杜绝可能的反对,他将自己的大臣托马斯·贝克特推上了坎特伯雷大主教的尊位,相信贝克特一定会服从自己。

在每一个文明社会的体制中,维护和平与秩序都不可缺少俗权和教权的联合。由于二者之间不存在最终的裁判,它们的相互侵凌经常产生最危险的结果。联合二者的最高裁判权称为君主或主教并不重要。人们一般把暂时的利益置于精神,因此最高裁判权比较可能以俗权为主导,教会权威主要建立在防止虚假宗教明显的欺诈和宗派的迫害上。但是在教会僭越得寸进尺的时代,世俗权力的任何抵抗都会自然而然地将社会投入动乱中。

神职人员取财之道,无微不至,谆谆教导赎罪金的必要性,付给他们大笔赎罪金可以减罪赎罪。于是,赎罪金成了教会岁入的大宗。国王计算,教会以此道获利丰厚,超过王室财库征收的资金和税金

贵族全体支持国王,或许是因为他的敦促、或许是因为他身居上位。主教们被反对他们的大联盟吓倒。会议投票通过了通称的《克拉林敦条例》,无人反对。[41]条例规定,世俗法庭有权决定一切圣俸圣职。教会从属于王权,只有经国王同意才能永远享受特权。教会干事受到指控,应该在世俗法庭受审。没有国王的执照,任何人、特别是任何等级的神职人员都不得离开王国。被逐出教门的人不必保证继续留居原地。

亨利的当务之急是说服罗马教皇相信自己的清白,或者不如说,说服罗马教皇相信:接受英格兰王国投降比采取极端手段对待英格兰王国更为有利。茹安大主教、温彻斯特和埃弗勒主教和五名随员立刻出发前往罗马

你可能感兴趣的:(2018年11月23日读书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