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如此艰难,为什么还要做不赚钱的事

生活如此艰难,为什么还要做不赚钱的事_第1张图片
无营销不传播 一个助力品牌发骚的神奇平台

毕业两年,发现了一个刻骨铭心的现实——钱难赚,屎难吃!

A和B是两条生活路径里的人,A喜欢从一而终,B擅长一炮就走,一个生活在安逸的写字楼里,一个游走于底层的贫民窟中。A每天花8小时来疲于奔命、填饱肚子,B常常24小时待命,学习和休息之间没有明确的边界。按照B自己的话来说,最佳的学习状态往往是在休闲娱乐中完成的,比如你走在街上发现一个东西很有趣,然后驻足思考,这个思考其实就是学习的过程。

除了24小时不间断的“光合作用”外,B和A比起来几乎没有任何优势。A有着稳定的收入来源,每个月可以下几次馆子去影院看几场电影,对生活有着一定的支配权。B做过最出格的事是忍辱偷生两个月卖身到一家公司打工,赚到钱后立马北上帝都参加了一个训练营,把所有的积花得一干二净,回来后还笑呵呵地跟我说:“借点钱过日子呗。”

关键是这种“花钱买罪受”的事他经常做。

慢慢的,B欠下来的债越来越多,A的存款也越来越多。

但是我更喜欢B,每次跟他交流都能获得新的东西新的启发,如此瞎混了两年,他的脑袋就像是百宝箱,装得了天南地北,容得下古今中外。我私下里叫他“叮当猫”,因为他有着一只神奇的口袋。

生活如此艰难,为什么还要做不赚钱的事_第2张图片

自己才是最大的平台

很多人都把外在的平台错当成自己的本事。

我一个朋友毕业后进入了世界500强,一段时间内飘飘然得不亦乐乎,外地出差都有车来接,甚至还会有人安排灰色活动,感觉自己一下子从升斗小民晋升到了钦差大神,却不知道地方官不是在为你买单,而是在为你背后的皇上买单。后来因为某些原因,他从500强出来后发现离开了那个平台原来自己什么都不是。

能带走的才叫平台,带不走的是领导的老婆,但是好多人就误以为领导的老婆理应是所有员工共享的。所以,一旦从某个公司离职后才发现原来自己还是一个单身汉,所有的柴米油盐依旧得从头再来。

我记得有个亲戚跟我说了一句特别值得玩味的话,他是某上市公司的总经理,九十年代的时候他就跟着那家公司干,一直干到现在快退休。他说:“想做领导,就得学会熬。”跟我说过类似的话的人有很多,上海的一些老前辈他们也说九十年代刚到上海的时候就是这么一步一步熬出来的。这些都是他们出于善心交给我们晚辈的经验。

经历可以信奉,经验还需谨慎套用。

前者是客观事实,是基于某个环境下发生的某件事,之后慢慢沉淀成经验。但是现在环境变了,而且还会持续不断的改变下去。

所以那些关于在某个平台上“熬”的经验只能作为参考,煎熬自己才是关键,因为环境变得再快,自己的平台越坚固就越容易立足。

站在自己的平台上树立价值观比站在别人的平台上眺望诗和远方更有价值。

话又说回来了,就算你想熬(duo),这个时代也很难找到一个可以熬(duo)一辈子的地方,当你熬得正起劲的时候,说不定你会发现“妈呀,公司咋就倒闭了呢!”

真的,现在好多公司都挣扎在死亡线上,只是老板捂住嘴不说,顺便还来了一段B—BOX,让你误以为公司欣欣向荣。

生活如此艰难,为什么还要做不赚钱的事_第3张图片

一根筋的人打通不了任督二脉

一般人在做好本职工作时其实也在慢慢闭合自己的视角,你可能会成为某一个行业的专家,但却会因此失去更多改变的机会。

2月份的时候,我认识了一个从德国留学回来了理科男,他在上海的某家公司做直播运营,当时我问他以前是干嘛的,怎么突然就做起直播来了。他说在德国的时候是做计算机这块的,为什么转到国内来做运营是想趁着直播的红利期还没完全过去,抓一抓尾巴。我当时觉得,嗨,这也是个半路出家的货色。

他说:“你告诉我谁是专业的,这个行业也才出来几年,谁不都是在边摸索边做吗?”

被他这么一说觉着还真有点道理,有一次我去某家公司面试记者岗位,担心自己的文字水平不够,就说我也会些设计,面试官呵呵一笑,说:“你做的设计有我们专业的设计师好吗?”然后从旁边拿起一本杂志颇为得意地给我看。那叫一个LOW啊,从此以后,我再也不相信所谓的专业。

除了行业顶尖,其他的从业者都称不上专业,顶多叫糊口。

道理很简单,一个员工去上班产生的价值要远远低于老板,这不只是能力、资源的不对等造成的,而是内在驱动力。大部分员工只会认为自己在打工,完成该完的就对得起天地良心了。然而公司会有天花板,职位也会有天花板,你可能干一个月就触顶了,接下来就是在水波不惊中重复劳动。而外面的世界却发生着天翻地覆的变化。你这一潭水到了外面很可能被马上风干。

活在风口浪尖的人相对于浮在水面上的人更容易打通任督二脉。就拿B来说,瞎混了两年,他的创意、执行力乃至对企业经营管理上懂得都要远超A,只有你对这个行业摸得触类旁通,你才会知道为什么创意要这么做,它可能关系到公司未来的发展走向。而不是只知道怎么做却不懂为什么要这么做。

大家对专业有着与生俱来的误解,似乎只要死守在某个行业某项技术上最后就会获得专业的认可。且不说技术迭代这个问题,毕竟专业的寿命会越来越短。拿拍摄来说,如果你对流行趋势、丧文化、二次元、对时下观众奇葩的口味不了解,对大众传播消费心理不了解,而是只死守在构图、用光、拍摄参数这些所谓的专业实则是基础技能上的话,这种一根筋压根儿称不上专业,只能说是技工。

现在的专业往往是由面浓缩成点,而非传统的点对点。

生活如此艰难,为什么还要做不赚钱的事_第4张图片

不赚钱就是赚最多的钱

说回A和B,B浪迹了两年,接触了很多不同行业的人,也自己单干过给企业提供,传媒上的事,从媒介、渠道再到内容,他几乎都摸了个遍,虽然如此,他自己一直每天坚持做一件事——摄影,通过训练营通过接单通过与形形色色的人接触他的摄影水平已经有了质的飞跃,并且学会了很多其他辅助摄影的技能,比如营销推广、内容创作、渠道运营等。现在找他的猎头不下七家,工资开得都很可观,但他还在观望,他说:“身价还会涨,不能停在现在。”他吃了很多人没吃过的苦,几乎每天都要遭受质疑甚至是自我怀疑,等哪一天实在是不行了就去卖安心地去打工,即便如此,以他的能力收入也不会比同龄人低。

A呢,专职于某一个公司某一个职位,专业上并没有多大的提高,依赖性却越发强烈。有一次我们一伙人一起聚餐,另一个女性朋友对B说:“千万不要妥协,所谓的安稳真没那么好,就像《东京女子图鉴》里的一样,慢慢地把自己逼上绝路。”

还是前面那句话,把自己当做平台培养,所有的努力和心血都浇筑在自己身上,就好比投资,前期可能不赚钱甚至还会亏损,一旦到了收网的时刻,抓上来的可能就是一条大鱼,也有可能还是什么都没有,人活一场,玩的不就是心跳吗?

可能大家会觉得A和B会是个例,是传媒行业这种狗皮膏药行业所特有的情况。并不见得。我认识的一个语言专业的朋友,目前在欧洲读博,好多跟她一起远赴重洋去求学的人都迫于生活去边读书边进企业打工,其中有一个在公司里开始做起了平面,甚至连读博的事都可能被搞黄。但是她不同,尝试了一份工作后,她就果断放弃打工了,自己兼职做翻译,而且只做口译,不做笔译,因为口译需要跟外界交流能带来更多的机会。她每天做着三四份跟行业有关的兼职,新闻类的、教育类的、口译,同传等,接触到了很多大型活动以及国内企业里的大佬,每个月的酬薪远高于她的朋友,会的东西也更多。当然,这离不开她的努力。

所有这些事可能前期会过得拮据一些会遭受一些质疑,但只要方向是对的,并且坚持下去,至少过得不会比同龄人差,并且自身这个平台会越来越壮大

走到哪你都是一只军队,而不是离开公司后就沦落成孤军奋战。

本文纯属我个人观点,如有补充可留言评论。如果你想认识B这位摄影师也可留言回复,如果你要去欧洲旅行,却苦于语言不通缺少资深导游的话也可以留言,我会把B以及女博士的联系方式推荐给大家。


生活如此艰难,为什么还要做不赚钱的事_第5张图片

你可能感兴趣的:(生活如此艰难,为什么还要做不赚钱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