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pdate:补充一下刻意练习的说明
刚好昨天在Blog上转载了这篇文章,正准备写篇文章。
我的业余爱好跟Scott Young类似研究有效学习,写了一个同类方向的Blog,看过他写的Learn More, Study Less和How to Change a Habit ,里面的不少方法也跟自己总结出来的技巧类似,谈谈我的观点。
到目前为止,除了@刘虓震的答案回答这个问题的人都对里面所取得的成就不以为然。
很多人把关注点放在10天完成线性代数学习而忽略了他一共完成了33门课程,平均通过一门课程也就花一周半左右,用了一年时间搞定了正常要3年左右的课程。大多数人的都经历过二、三周搞定一学期的课程,如果按这个时间进度的推导出大学四年的课程可以在8个月内通过考试,但这种事只要想想就能知道可能性有多大。
这里面其中一个区别还在于国内大多数的期末考试只需要死记硬背就能搞定,而MIT的公开课要求比较高,光靠背根本通不过,必须要理解才行,不信的话可以去看MIT公开课上的作业和考试题,在网上都能找到的。
记得有篇文章专门说过MIT内部专门为这个公开课花了不少时间和精力,做了大量努力,没有要求过任何费用,至于MIT公开课是否需要软文做推广这个问题可以自已通过大脑去判断。
这个事情难度在于以下几点:
注意力:
每天10个小时的有效学习时间而且坚持了一年
Scott Young这12个月每周学习六天,从早上七点到晚上七点。去除休息、吃饭、卫生间的时间,大约在10小时左右。这是时间安排不是在学校上课,完全是自己安排的,这需要很强的注意力和意志力。
能稳定保持每天10小时的注意力非常困难,很早以前我试过类似的情况下大概2个月左右,就很难在坚持。以前做程序员也加过一年半左右的班,但回想一下,每天的有效工作时间还达不到10小时。而一个人注意力集中10小时要比多个人在一起更难一些。
高考和研究生入门考试也没办法相比,简单对比一下课程数量就能分辨出难易。
意志力:
每天学习10小时,10天左右就要考试一次,并通过,这个学习效率非常高,更不用说重复了33次。在学习一门新的知识时短时间集中注意力不难,但持续一段时间之后,如果做不到很好的放松,只要持续二、三个月左右就会达到一个瓶颈,理解能力和心理状态无法继续,这个瓶颈会重复出现,就象考研时很多人前几个月都能坚持下去,但到6、8月之后就无法坚持。重复三次左右会面临一个临界点,度过这后就很容易继续了。
持续一年时间严格按照计划来,并雷打不动的执行下去,这种意志力、执行能力和时间安排很恐怖,上学的时候因为在学校里,而且处于学习的氛围里这样做都不容易,更不说他已经毕业几年了,而且还有很多其它工作要做。
这里面要特别注意两点:很好的放松、保持兴趣并理解所学的内容 。做不到这二点,很难坚持。
在下面的讨论里有人问题如何有效的放松?
方法很多,这些放松技巧并一定能马上见效,可以多试几次找到适合自己的,掌握一个合适的度很不容易:
- 了解自己的注意力曲线,接近或达到临界点时休息一下,别让自己的注意力透支;
- 培养一门体育运动或学会一门乐器,太累的时候就去做一做,特别是运动比如慢跑效果很不错;
- 规律、稳定的作息+良好的睡眠能解决很大的问题;
- 每周1-2次的全身按摩;
- 每天两次淋浴或买个好点的按摩浴缸定期泡个澡或泡泡浴之类,洗个淋浴时能起到一种非常奇妙的清洁感觉,不管是从身体上还是心理上;
- 坚持每天静坐;
- 结婚之后规律的性生活,大致一周二次;
- 定期的朋友聚会,互相聊聊天;
- 阅读一本精彩的小说、看场电影、一顿美食或甜品;
- 做白日梦,学会发呆;
- 催眠术里还有专门的放松技巧,如果没有合适的人教,要练习一段时间才能掌握
先写这些吧,以后有时间单独写篇文章
他确实把兴趣和目标结合的很好,同时还把每周的笔记、习题分享在网上,确实是比较喜欢这门知识并从中体会到一些满足感觉才能这样坚持下去。
学习技巧:
根据我对这篇文章的理解归纳一段话:
通过视频和主题阅读来建立一个知识体系,形成知识地图,通过对基础概念和知识点的深入理解构建知识体系的主体框架,理论来说就是用80%的时间和精力集中在20%最重要的知识点上。同时需要把新学到的知识点跟大脑中以前的知识点做好连接。并根据每节课的学习进度进行实时反馈测试掌握情况,找出理解中的弱点进行补充完善。最后通过合理的记忆和复习技巧对知识点进行巩固。
-----------------------------------------------------------------------------------------------------------------------------
这里面还有一个很关键的概念叫“刻意练习”,补充一下以前做的笔记:
摘录自《异类》
引用:
http://www.
geekonomics10000.com/51
9
首次提出“刻意练习”这个概念的是佛罗里达大学心理学家 K. Anders Ericsson。这套练习方法的核心假设是,专家级水平是逐渐地练出来的,而有效进步的关键在于找到一系列的小任务让受训者按顺序完成。这些小任务必须是受训者正好不会做,但是又正好可以学习掌握的。完成这种练习要求受训者思想高度集中,这就与那些例行公事或者带娱乐色彩的练习完全不同。“刻意练习”的理论目前已经被广泛接受,我们可以总结一下它的特点。
1. 只在“学习区”练习
科学家们考察花样滑冰运动员的训练,发现在同样的练习时间内,普通的运动员更喜欢练自己早已掌握了的动作,而顶尖运动员则更多地练习各种高难度的跳。普通爱好者打高尔夫球纯粹是为了享受打球的过程,而职业运动员则集中练习在各种极端不舒服的位置打不好打的球。真正的练习不是为了完成运动量,练习的精髓是要持续地做自己做不好的事。
心理学家把人的知识和技能分为层层嵌套的三个圆形区域:最内一层是“舒适区”,是我们已经熟练掌握的各种技能;最外一层是“恐慌区”,是我们暂时无法学会的技能,二者中间则是“学习区”。只有在学习区里面练习,一个人才可能进步。有效的练习任务必须精确的在受训者的“学习区”内进行,具有高度的针对性。在很多情况下这要求必须要有一个好的老师或者教练,从旁观者的角度更能发现我们最需要改进的地方。
只在学习区练习,是一个非常强的要求。一般的学校课堂往往有几十人按照相同的进度学习知识,这种学习是没有针对性的。同样的内容,对某些同学来说是舒适区根本无需再练,而对某些学生则是恐慌区。科学教学必须因材施教,小班学习,甚至是一对一的传授。真正高手训练与其说是老师教学生,不如说是师傅带学徒。
一旦已经学会了某个东西,就不应该继续在上面花时间,应该立即转入下一个难度。长期使用这种方法训练必然事半功倍。2004年的一项研究表明,大学生的学习成绩和他们在学习上投入的总时间没有直接关系,关键是学习方法。
2. 大量重复训练
从不会到会,秘诀是重复。美国加州有个“害羞诊所”(The Shyness Clinic),专门帮助那些比如说不敢和异性说话的人克服害羞心理。这个诊所的心理学家不相信什么心理暗示疗法,什么童年回忆之类,他们相信练习。他们认为使人害羞的并不是事情本身,而是我们对事情的观点。怎么治疗恐女症?做法是设计各种不同难度的场合进行对话训练。最初是在房间内集体对话,角色扮演。然后是到直接跑到大街上找陌生美女搭讪要求约会。最高难度是有意在公共场合做出使自己难堪的事情,比如去超市把一个西瓜掉在地上摔坏。
这种把不常见的高难度事件重复化的办法正是MBA课程的精髓。在商学院里一个学生每周可能要面对20个真实发生过的商业案例,学生们首先自己研究怎么决策,提出解决方案,最后老师给出实际的结果并作点评。学习商业决策的最好办法不是观察老板每个月做两次决策,而是自己每周做20次模拟的决策。军事学院的模拟战,飞行员在计算机上模拟各种罕见的空中险情,包括丘吉尔对着镜子练习演讲,都是重复训练。
在体育和音乐训练中,比较强调“分块”练习。首先你要把整个动作或者整首曲子过一遍,看专家是怎么做的。然后把它分解为很多小块,一块一块地学习掌握。在这种训练中一定要慢,只有慢下来才能感知技能的内部结构,注意到自己的错误。在美国一所最好的小提琴学校里,甚至有禁止学生把一支曲子连贯地演奏的要求,规定如果别人听出来你拉的是什么曲子,那就说明你没有正确练习。职业的体育训练往往是针对技术动作,而不是比赛本身。一个高水平的美式足球运动员只有1%的时间用于队内比赛,其他都是各种相关的基础训练。
反过来说如果没有这种事先的重复训练,一个人面对不常见的事件往往会不知所措。统计表明工作多年的医生通过读X光片诊断罕见病症的水平反而不如刚毕业的医学院学生 — 因为很少遇到这种病例,而在医学院学到的东西早就忘了。最好的办法其实是定期地让医生们拿过去的旧X光片集中训练,而不是期待在工作中碰到。
3. 持续获得有效的反馈。
传道,授业,解惑,老师和教练最大的用处是什么?也许对一般人来说小学老师最大的作用是激发了他学习的兴趣,教会了他什么东西,曾经有过传道授业解惑。而真正的高手都有很强的自学能力,对他们而言,老师和教练的最重要作用是提供即时的反馈。
一个动作做得好与不好,最好有教练随时指出,本人必须能够随时了解练习结果。看不到结果的练习等于没有练习:如果只是应付了事,你不但不会变好,而且会对好坏不再关心。在某种程度上,刻意练习是以错误为中心的练习。练习者必须建立起对错误的极度敏感,一旦发现自己错了会感到非常不舒服,一直练习到改正为止。
从训练的角度,一个真正好教练是什么样的?John Wooden 是美国最具传奇色彩的大学篮球教练,他曾经率领 UCLA 队在12年内10次获得 NCAA 冠军。为了获得 Wooden 的执教秘诀,两位心理学家曾经全程观察他的训练课,甚至记录下了他给球员的每一条指令。结果统计表明,在记录的2326条指令之中, 6.9%是表扬,6.6%是表示不满,而有75% 是纯粹的信息,也就是做什么动作和怎么做。他最常见的办法是三段论:演示一遍正确动作,表现一遍错误动作,再演示一遍正确动作。
与外行想象的不同,最好的教练从不发表什么激情演说,甚至不讲课,说话从不超过20秒。他们只给学生非常具体的即时反馈。所有训练都事先进行无比详细的计划,甚至包括教运动员怎么系鞋带。他们仿佛有一种诡异的知道学员在想什么的能力,即使是第一次见面能指出学生在技术上最需要什么。他们是绝对的因材施教,源源不断地提供高度具有针对性的具体指导。
获得反馈的最高境界是自己给自己当教练。高手工作的时候会以一个旁观者的角度观察自己,每天都有非常具体的小目标,对自己的错误极其敏感,并不断寻求改进。
4. 精神高度集中。
刻意练习没有“寓教于乐”这个概念。曾经有个著名小提琴家说过,如果你是练习手指,你可以练一整天;可是如果你是练习脑子,你每天能练两个小时就不错了。高手的练习每次最多1到1.5小时,每天最多4到5小时。没人受得了更多。一般女球迷可能认为贝克汉姆那样的球星很可爱,她们可能不知道的是很少有球员能完成贝克汉姆的训练强度,因为太苦了。
科学家们曾经调查研究了一个音乐学院。他们把这里的所有小提琴学生分为好(将来主要是做音乐教师),更好,和最好(将来做演奏家)三个组。这三个组的学生 在很多方面都相同,比如都是从8岁左右开始练习,甚至现在每周的总的音乐相关活动(上课,学习, 练习)时间也相同,都是51个小时。
研究人员发现,所有学生都了解一个道理:真正决定你水平的不是全班一起上的音乐课,而是单独练习:
- 最好的两个组学生平均每周有24小时的单独练习,而第三个组只有9小时。
- 他们都认为单独练习是最困难也是最不好玩的活动。
- 最好的两个组的学生利用上午的晚些时候和下午的早些时候单独练习,这时候他们还很清醒;而第三个组利用下午的晚些时候单独练习,这时候他们已经很困了。
- 最好的两个组不仅仅练得多,而且睡眠也多。他们午睡也多。
那么是什么因素区分了前两个组呢?是学生的历史练习总时间。到18岁,最好的组中,学会平均总共练习了7410小时,而第二组是 5301小时,第三组 3420小时。第二组的人现在跟最好的组一样努力,可是已经晚了。可见要想成为世界级高手,一定要尽早投入训练,这就是为什么天才音乐家都是从很小的时候就开始苦练了。
摘自《影响力2》
对于简单的运动,只要50小时练习时间就能达到非常熟练的水平。随后技巧就会稳定下来。能娴熟加以运用,但却无法得到进一步的提高。是因为脑中的权衡告诉我们,为发现并学习新事物所付出的额外努力很可能只会带来不断减少的边际回报,因此我们停止学习。
大多数专业人士一直学习提升自己,当他们达到一种“可接受的”水平时,便达到学习高原。比如:软件工程师一般在进入职场五年后达到能力的最高峰。在安德斯●埃里克森博士看来,提高不仅仅与练习有关,更与“刻意练习”有关。埃里克森发现,不论在体种技术领域,要成为佼佼者,在职时间和业绩水平之间并不存在相互联系。
比如说一位有二十年工作经验的脑部外科医生,并不会因为工作时间更长而比仅工作五年的新人技术更精湛。他们之间的不同点与经验毫无关系,而与刻意练习有关。时间是必不可少的(许多领域的佼佼者从事自己的职业至少达十年或十年以上,如音乐作曲、舞蹈、科学、小说创造、下棋及得等等)但它并不是成功的关键因素。关键因素在于明智地使用时间。练习的技巧才能使人臻于完美。
何谓刻意练习到底是什么?我们应该怎样将这些技巧运用于关键行为,从而增强自身的影响策略?
(1)要求在短时间内高度集中精力
进行刻意练习要求全神贯注。不允许分心,学生们将这种能力视为最困难的挑战,优秀的音乐家和运动员认为,注意力是他们无法“刻意练习”的最大限制因素。
(2)依据明确的标准提供及时反馈
练习某种技巧所花时间的长短,远没有获得按照标准提出的明确而频繁的反馈重要。快速的反馈,特别是与最优秀者的比较之后,加入全力的投入,能加速学习过程。
伊丝娜●↑里德告诉我们,极有效率的老师们一个关键行为就是,他们安排的教学与测试之间的时间跨度很短。一旦测试测试变得频繁,它就成为熟悉的事物,就不再是令人畏惧的大事。它使人们能看到自己在特定标准下的表现。
(3)将成功分解为一个个小目标
一直以来,影响力大师都知道设立明确且可实现的目标非常重要。首先,他们明白设立具体目标的重要性。人们声称自己明白这一理念,但实际上很少有人真正将其付诸实践。在关注具体成绩水平时,优秀者设立目标旨在改善行为和过程,而非结果。
班德拉博士指出,要鼓励人们尝试自己惧怕的事物,必须给他们提供快速、积极的反馈,以帮助他们树立信心。要实现这一点,你可以提供明确具体的方法,并为这一方法设定短期、具体、简单且低风险的目标,以使复杂、长期、笼统、高风险的任务变成简单、短期、具体而零风险的任务。
书中举了几个例子,比如篮球运动中,投篮命中率70%以上的与50%以下的人,训练方式完成不同,优秀球员关注的是技术性的目标,如“将手肘放在身体两侧”和“出手的角度”。差一点的运动员关注的是结果性的目标,如“这次我要连续得十分”。
(4)准备应对挫折:增强抗风险能力
在学习初期,用婴儿学步的方式保证成功在实现短期目标很重要,但如果学习者刚开始只有成功的经验,那么失败很容易使他们失去信心。初期的成功会使人们产生错误的观念,以为成功并不需要太多的努力。而一旦遇到问题,他们就会变得气馁。
要有效的处理这个问题,需要付出努力、坚持不懈和韧性。因此,练习中应增加需要更多努力和韧性才能完成的任务。随着学习者们完成的任务越来越艰巨,不断从失败中振作,他们发现挫折并不是永远的路障,而是需要继续学习的信号。
-----------------------------------------------------------------------------------------------------------------------------
这需要很多方面的配合,比如非常规律作息习惯、固定的体育锻炼、饮食上的配合、高质量的睡眠、放松技巧、实时反馈、主题阅读、刻意练习、加速理解、合理复习和记忆技巧,并把这几项都形成习惯,不断的进行调整,直到最终达成目标。
最少要在这几项上面掌握一些非常实用的方法,才能达到这个目标。这些技巧单独拿出来一项并不太难,但每一项都需要一定时间的练习,想组合到一起并取得一定的效果,最少估计要3-5年左右才能掌握并形成习惯。Scott Young研究快速学习并开始写博客也有6、7年了,才达到现在的程度。
超速学习理论和方法一直存在,并不只能用到考试就是日常生活中也一样可以使用,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从入门水平达到专家水平,不提从各种书籍中知道的例子,单从身边认识或关注的人中举几个例子,这些人都应用了部分或类似的方法:
- 秋叶学PPT从一般水平到国内的一流PPT专家并出书、培训也就花了一年左右
- 邹鑫对GTD从一般爱好者到成为一个时间管理达人,出书并培训大概花了二年左右
- 国内好几个世界记忆大赛冠军从接触到记忆术到成为世界冠军也就花了1年左右.世界大师的标准很低,低到练习3-5个月就能达到要求。(世界记忆大赛是个民间比赛,并不是正规的国际比赛)
实际上类似的人不少,只不过很多人不知道而已,说实话这些方法都不难,而已早以形成系统的方法,但想真正掌握并能应用到实际生活中看到效果的很不容易。很多人都缺少足够的耐心和自制力,对这方面的能力也没有过高的要求。
对于上面提到这些能力我已经掌握了很大一部分,未来计划中包括类似的尝试计划,看看自己是否能做到这种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