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和他的宦海沉浮

苏东坡和他的宦海沉浮

说起苏东坡,大家都会想起的是北宋著名的诗词作家、散文家,一生佳作无数,优秀的诗文作品仍为现在世人所传颂。当然可超越他的具有影响力的后世文人墨客屈指可数,甚至“查无此人”。

对于苏东坡的才气和文墨,今天就不多坠余,因为其影响力已经像春日的温风、夏日的骄阳、秋日的硕果、冬日的寒雪一样注满了人世间。今天就浅谈一番近些天从书上学来的他一生的宦海沉浮,浅尝辄止。1057年21岁的苏东坡和19岁的弟弟苏子由进京应试,首次应试苏东坡以其清新洒脱的文风被当时的主考官文坛领袖欧阳修所看重,自此名噪京城,成为众人眼中学识渊博的儒雅才子。

正当苏东坡开始要“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遍长安花”时,噩耗传来。他的母亲因病去世,按照古时的习俗,凡有尊亲去世者,作为后辈要素服守孝三年,说是三年其实也就是两年三个月罢了。当然,今天的人们在长辈去世后仍遵循旧时留下来的守孝传统,以示对先人的孝敬亦是为后辈树立尊亲榜样。在以孝义为准则的封建社会里,这些风俗传统尤为重要。如若隐瞒了亲人去世的消息,从而为了功名利禄去做有悖于社会都信奉的事,当然会被熟知的人所诟病。一旦被检举揭发,即使官拜宰相,也有可能会被瞬间削官夺爵成为普通的泯然众人。

1059年,在处理好家中的琐事之后,苏东坡和苏子由带着双方的妻子和苏东坡的大儿子苏迈及老父亲苏老泉一起返回京都,在长达数月的跋涉之后,他们于次年二月到达京城。在偏安一隅朴质无华的新住所里,他们父子三人都在急切的等待着朝廷的任命诏书。当然,这是一次时间略有停滞的漫长的等待。在此之后,因为激励公众舆论风气的需要,子瞻子由兄弟二人又参与了一次朝廷的任命考试,幸运的是兄弟二人很容易的便及第入仕,都获得了朝廷赐予的的官职。年近50的苏老泉自然是不能与年轻一辈在同一水平下相同较量的,因苏老泉在中年时期努力苦读现已满腹经纶,学富五车。万幸的是,在这次没有考试的前提下,他被朝廷任命为校书郎,其实做的就是作家的工作为当朝皇帝写起居录,实则就是人物传记。不经考试又赋予新的官职,当然是再高兴不过的事情了,苏老泉自然是欣然接受。自此父子三人便开始真正意义上的宦海生涯,又因大宋王朝高度的中央集权束缚,为防止唐末藩镇割据局势的重现,造成不必要的割据势力。他们父子三人自然是不能同时在京城为官,父亲现是一个孤独的老人,自然是要有子女陪护在身边,在权衡之下,苏子由留在京城和父亲在一起,苏东坡则在外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这是子瞻和子由生平第一次兄弟二人分离,即使在后世中这种分离会化为平淡,但分离的苦楚在苏东坡的心里溢于言表。

苏东坡每到一处都福泽万民,政绩斐然,造福一方百姓,当然这是和他一生的为官清廉与民为乐的高尚节操是难舍难分的。新帝继位,早闻苏东坡盛名,便召他回京,破格拔擢,认知翰林。然而好景不长,不久之后,他的首任妻子王弗和父亲苏老泉相继离开了人世,照旧是兄弟二人又要返回四川老家,为父亲扶灵守孝,这一退却便是今后的艰难仕途的一次退舍。那首“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便是在妻子死后十年苏东坡写的寄情词。此时,一位满怀变法大志的中年男子正踌躇满志,要一展宏图,即将登上历史的舞台。几十年的蛰伏和韬光养晦便是为了有朝一日可以出人头地,凤鸣九天。我想这种无闻的付出应该是有价值有回报的,甚至是当局者早已盘算良久的。王安石,在我的脑海里一直是保持着一种积极有为的正面形象,但在这些天的学习中我改变了自己的初始意向。也不是毫无保留的完全否定,只是在一些层面的认知发生了转移。作为后人的我们,只有有在前人基础上了解历史的权利,而没有肆意评判的自由,就好像千年以后的子孙后代评价我们一样,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独有文化,我们不要以现今世人的心思揣摩前人的想法,那样很局限很片面。

又一次处理好家庭的琐事后,兄弟二人携亲眷再次回京。妻丧已满,苏东坡照例已经续弦,下任妻子便是前妻的堂妹——王闰之。闰之比苏东坡小十一岁,她早就听闻苏东坡的才华,即心生羡慕。因为心中的向往早已存在,所以闰之就如“灶下婢”一般守护在苏东坡身边多年,直到她去世之时。她不及王弗能干但她秉性温和,遇事顺随,宽容大度,容易满足,在苏东坡一生最活跃的那几年,她一直默默的陪在他身边。1069年,兄弟二人再次回到京城,阔别几年之后,一切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场具有资本主义潜质的变法改革正在酝酿,因当权者的励志图志,所以,一些具有文韬武略的政客开始一显身手。在神宗求贤若渴下,大殿门前群贤毕至。即使鸿儒无处不在,但也会给一些偏离轨道的小人以可乘之机,他们借助变法的幌子,玩弄政治权力,本是一次变法图强的改革,却在小人眼中成为了自己翻云覆雨的好机会。十年改革之期,无数的民间生灵涂炭。有为、有能力、有担当的政客遭受其害,是历史的悲哀也是人性的荒凉。书中言道;“从那年起(1069年),中国则在政潮汹涌中卷入新社会的实验中,而此一政治波浪所引起的冲击震荡不绝,直到宋朝灭亡而后已”。即使朝中多位元老否定王安石的变法意见,但神宗皇帝力排众议,毅然决然的全盘接受。我想神宗皇帝之所以那样听从王安石的变法意见,可理解为是一个胸怀抱负的皇帝想迫切的解决时下社会民生凋敝,经济待兴的现状。然而,直到十年后的变法恶果层出不穷,神宗才下令废止所有的变法决议。当然,那时大宋的江河还没没落至江河日下,因其变法力度过猛,为金兵攻宋后的苟延残喘做了“铺垫”。那段时间神宗为王安石的变法策略着了魔,无穷无尽的上书斥责也是无尽于是,纵然有苏洵的《辨奸论》和大臣吴珪曾提议的“若使王安石得权,必致天下大乱”……。

当自己的事业开始稳步上升时,是不容有反对的声音的,王安石也是这执行其中手法的当权派之一。在王安石眼中,像苏轼、司马光、韩琦、欧阳修、范仲淹这样的发对派,自然是不能留在京城。于是各种手段戕害这些元老忠臣,有的则不安于世俗选择告老还乡,有的则砥砺抗争,迫害致死。苏东坡则在此时被贬谪杭州刺史,对于御史的弹劾置之不理,因为他明白那是小人作祟。在众忠臣告离朝廷之后,朝廷如死水一般安静。在此后几年苏东坡辗转几个地方来回调遣,过上了自在惬意的仕途生活,但他并没有以游玩为性,此几年中政绩斐然,与民同乐。这是苏东坡此生第一次到杭州为官,他乐于杭州江南人的轻松愉快,有诗歌、有美女、有高僧。他洒脱,豁达赢得了杭州人的心。通判期间颇有建树,水运、夜市、街道、沟渠、市井的发展都欣欣向荣。“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这首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赞美西湖美景的诗就在此期间完成。

即使是风景如画的杭州,也不是一切的如意安乐。作为地方父母官,为百姓解决当下问题才是正经之道。囚犯、商贩、自然灾害、沟河盐渠、饥饿贫困这些都是棘手的亟待解决的问题。当权派的小人大做文章。此后几年苏东坡便被几首诗所牵连,直到被太后恩宠。杭州通判任期已满,按例应该是听从朝廷的调遣,然因子由在山东青岛,所以苏东坡呈请调到山东,以便与弟弟集会。从杭州到密州是升迁,因为此次去密州是升任密州太守,密州后的两年苏东坡又被调往徐州。在从杭州去密州出发起始,闰之买下了一个丫鬟朝云,这也是苏东坡人生后几年的最后一任即第三任妻子。

密州是一个贫困落后的荒蛮之地,此时王安石已经大权旁落。吕惠卿当政,创行了新税法,农役的负担已经远远超过了农人的负担,在沉重的税赋之下,乡间田野孩童饥饿死于荒野,饿殍满地,民不聊生。这是苏东坡人生中最为失意、沮丧、懊恼的一段岁月。在此期间,他的诗歌水平也达到了人生中的最高阶段,已是完全成熟的地步。

1076年即熙宁九年,苏东坡调离密州,改往河中府任职。次年正月经过济南再入京都,这时,王安石、吕惠卿、曾布、邓绾等相继失势,这又是历史上的一次重大改革。王安石复相后又再次罢相,唯有后人略微知道局势的变迁。十月,王安石最后丧失所有权利,一个变革的资本主义世界的设想就此覆灭。这年,苏东坡的大儿子苏迈已经到了结婚的年纪,完成婚礼后,他们一家携亲眷去徐州上任。数年间,苏东坡在上任贬谪的道路上来回辗转。徐州自古以来便是兵家必争之地,地控鲁南,军事要塞,依山傍水,物产丰饶。上任徐州后,苏东坡就遇到了大问题,好在他策略得当,很快便解决控制了这个他上任后不久,大自然为考验他给他出的一道难题。百姓欢天喜地,全城免于洪灾,但他为此堤防不满,上表朝廷,长文附议,重建城墙防患于未然。“黄楼”成为了徐州历史上不可抹去的一抹文化亮彩,即使它早已不复存在。

1079年,这是一个岁月蹉跎的年份。三月,苏东坡调任江苏太湖滨的湖州。在朝廷中,多以三流小人当权的政策中,他们必会想尽一切手段清楚前路上的挡路人。显然,苏东坡就是他们眼中的“挡路人”,前文众已经说过,作为一个政客兼诗人,用诗歌表现社会生活是再平常不过的事情。然而,天有不测风云。六月,一个御史挑出苏轼谢恩表中的几句话,开始弹劾他。数日之后,舒檀上书状告苏东坡的诗歌有逆于社会的发展,奸人李定也无故附呈上书,一时间舆论哗然。因而苏东坡被免于官职,开始牢狱之灾。当权派的小人大做文章。苏东坡作为一个天性热爱诗歌的文人,怎么可能不用诗歌来表达社会生活的现状呢。然而就是这些平淡无奇的诗歌牵连出一系列让人发指的诬陷案件,著名的骇人听闻的“乌台诗案”便发生在此时。面对当权派的检举揭发,苏东坡表现的平淡无奇,毫不在乎,因为只有把自己内心的忧郁表达出来才可心情舒坦,免于自己心灵的自责。诗是表达情意最通俗的文学形式,短短的几行文字比起长篇大论的效果更来得快。以苏东坡当时的名气,再加上他的诗歌所表达出的现实性,必然会在社会引起不必要的骚动。那年的旧年除夕,在牢中度过四个多月的苏东坡被释放出狱,自此“乌台诗案”告一段落。

1080年正月初一,苏东坡和苏迈前往黄州,其他亲眷均由子由照顾。在黄州期间,他安然自足,耕田把酒,“东坡居士”由此而来。黄州是一个偏僻的小镇,贫困肮脏,但是有无限的闲暇、美好的风景、和他敏感豪放的想象。这里没有金钱的烦扰,每天都是愉快的生活。因为有湖北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著名的文学精品《酹江月》和《赤壁赋》、《记承天寺夜游》及《后赤壁赋》均作于此期间。泛舟游湖,好友作乐,人生中难有的欢乐在此时苏东坡都已品味到。在此后苏东坡开始着迷于印度的瑜伽和中国的炼丹术,从而以寻求长生不老之方法。在皇帝深知当权派的恶行后,自会懊恼至极。多位忠臣老臣又被请调回京。在一年多的闲散自得之后,1084年,自然苏东坡的贬谪地也由此时的黄州转移到汝州。从黄州临走之时,多位亲人好友远远久送,不舍这位深情大义的文人英才,后世的路又该如何走,送行的人无可而知。三位好友送行到九江,便去庐山一小住,无处不言诗。便在庐山留下了那首至今无人能越的“不识庐山真面目”的慷慨千年一叹。途径金陵,他碰到了王安石,此时的王安石已是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即使现已无官奉闲,但在他死后朝廷仍是给予他最高一级的厚葬。就像武则天一样,无字碑,是非好坏留有后人评说。当然,对于历史上的名人,我们没有是非心只有敬畏感。

皇帝染病驾崩,太后主政。因太后垂青,后世几年苏东坡的生活也极尽愉悦。本以为在贬谪后可以就此游玩山水,不曾想太后摄政后便安排苏东坡到山东登州出任太守,家人都大喜过望,唯有苏东坡会莫名的有感伤。登州后的五天,他又奉诏入京,元丰八年十二月半,到达京都。苏东坡一生得到大宋历朝皇后垂荫,含冤入狱时是仁宗皇后救了他的命,现在又是英宗皇后拔擢他再次入仕为官。1068年苏东坡官居四品中书舍人,参与朝廷官员的选拔和任用。在他担任“翰林学士知制诰”期间,选贤举能,唯才是举,除去奸党,肃清朝政。还大宋王朝少许的清净。在这段时间里,他沉浸于中国笔墨的欢愉,陶醉在诗书砚墨的文雅,为中华文化的人文书法诗词事业贡献了杰出的贡献。

1089年,再次出任杭州太守,时年52岁。时隔多年再次踏上第二故乡,必定是百感交集,悲喜交加。因为这些年间的杭州各任官员的不作为,所以杭州已经失去了原有的美丽面貌。他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整治杭州的自然环境,不能让大美的自然风光就此消失。申请朝廷拨款,疏浚运河,保证正常的的河运交通。修建水库,加固固定的灌溉设施。在这些都已经保质保量完工的情况下,其次就是整治西湖,这是一次声势浩大,规模巨大的民生项目,“苏堤”、“柳浪闻莺”、“三潭印月”都是那时的建造工程。西湖边挺拔婀娜的垂柳,宽阔平坦的人行小道,无不体现着苏东坡的爱民之心和后世情怀。没有苏东坡可能就没有现在的西湖盛景,没有苏东坡就没有中国这一闻名世界的名片。他未雨绸缪,会预知后事的发生。他心系百姓,关乎百姓的一言一行。在杭州期间他真正做到了与民同乐,视百姓为朋友,是当之无愧的“百姓之友”。1092年,他任扬州太守,礼部尚书。

苏东坡一生坎坷,人生的最后被再度迫害流放。1093年苏东坡的第二任妻子闰之去世,当政的太皇太后也在这年秋天离开人世,两个女人的去世,对苏东坡来说有着不可磨灭的悲痛,因为这两个女人在他的生病里是如守护神一般的存在。十八岁的新帝继位,生性好色,不学无术,是治国理政的庸才。听信小人的谗言,远贤臣,亲小人。苏东坡同年调定州太守。1094年,奸相章惇当政。为一扫前路的障碍,苏东坡第一个深受其害。他被罢黜,剥夺了官阶,贬为英州太守,流放岭南。一路跋山涉水,遭受险阻,先后经过惠州广州,在做惠州太守期间,他身体经常抱恙,已经难以再受路途辗转的折磨。1097年,谪居海南儋州。海南地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对于一个北方的体弱多病的老人来说,儋州的生活是肉体和心灵的双重折磨。1101年他由儋州返回北方,在途中常州去世。自安顿好父亲苏老泉之后,苏东坡再也没有回到四川故土。苏东坡去世后的北宋已是奄奄一息,病入膏肓,命不久矣。留下的是一个颓废荒唐没有活力没有上进心的社会。宋徽宗即位后,国家已衰,组织糜烂。

坊间传闻,苏东坡的小妹苏小妹才华横溢,人见人爱。然而在可考究的历史中,苏东坡只有一个姐姐,但不幸的是,在苏东坡还有没有出生便已离开了人世。

在前人的目光中,我们才能更清楚的了解历史,洞察社会。

苏东坡和他的宦海沉浮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苏东坡和他的宦海沉浮_第2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你可能感兴趣的:(苏东坡和他的宦海沉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