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多芬op2作品第一号:揉入了少年的欢天喜地

贝多芬op2作品第一号:揉入了少年的欢天喜地_第1张图片

贝多芬完成第一部钢琴奏鸣曲op.2作品第一号时,是1796年。按照约定俗成的贝多芬创作年表,从1793年开始,他的创作开始进入中期。也就是说,贝多芬的创作进入到中期以后,才开始尝试室内乐和钢琴奏鸣曲,可见,各种音乐体裁中室内乐与钢琴奏鸣曲在贝多芬心里的分量。

Op.2作品第一号,贝多芬题献给了海顿。当贝多芬年少的时候,莫扎特已经名满天下,这位被醉鬼父亲磨折得对家庭生活心灰意懒的年轻人,一心想要在已经渐露才华的音乐上有所建树,满足自己成名成家愿望的同时,也能拯救妈妈于穷困潦倒的家庭和醉汉的乱拳下。

莫扎特的英年早逝让两位音乐巨匠失之交臂,海顿虽然年长于莫扎特,这位作品数量极大生前并未得到过如莫扎特那样的世俗名声的作曲家,反而以安之若素的心态长年躬耕于在那个时期布局还不够完备的古典音乐花园。海顿是多项古典音乐体裁之父,如弦乐四重奏的模式。贝多芬将自己的第一部钢琴奏鸣曲,题献给了海顿,除了与海顿的确有一段师生之谊外,这其中有没有跟海顿较劲的因素?对人对事,贝多芬一辈子纠结于拜服和漠视的两极之间。

贝多芬op2作品第一号:揉入了少年的欢天喜地_第2张图片
海顿、莫扎特、贝多芬

打算从头开始一部一部地聆听贝多芬的32首钢琴奏鸣曲时,很想收到吉列尔斯的版本,“”上结识的小友说,吉列尔斯是贝多芬转世。然而,正规途径一时找不到他的全套贝多芬钢琴奏鸣曲,某宝的东西又不太靠谱,买唱片被它坑不是一回两回了,所以,只好还是一遍遍地听肯普夫和巴伦博伊姆的唱片。

周末午后小寐了一会儿开始写这篇文章,等待电脑启动时随手翻阅《文汇报》,读到“笔会”上杨燕迪先生一篇题为《创新的艺术策略》的文章,其中有这样的表述:“艺术创新的重要策略是另辟蹊径。不在同一个方向死争高低,而是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甚至走特别意义上的‘旁门左道’”。可是,古典音乐之路延续到今天,不知道还有没有前人没有走过的路?上世纪下半叶音乐家们一直在努力发现,可是,一些作曲家的作品真不那么容易听入耳呀,阅读列维坦·洛克伍德的《贝多芬,音乐与人生》时读到这样的段落:“尽管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Opus2)被题献给海顿,且尽力遵守人们期待的传统规格,但是该作却仍然以原创性的内容和非正统的布局给1796年的听众带来深刻印象”时,也就明白了,贝多芬为什么是古典音乐中顶级的作曲家。

贝多芬op2作品第一号:揉入了少年的欢天喜地_第3张图片
遐思中的贝多芬

来,让我们来听听它的opus2作品第一号是怎么赋予传统规格原创性和非正统的布局的。那个时期,也就是1790年代,钢琴奏鸣曲一般由3个乐章组成,且起始乐章不用小调乐曲。但是,贝多芬“却把小调音乐放在首位,并且确立起四乐章奏鸣曲的创作范式”(同上书)。这样的表述,超出了我这个非常业余的乐迷的知识范畴,还是来说说我这两天反复聆听肯普夫与巴伦博伊姆弹奏贝多芬这一作品的体会吧。

也不知道是听到了第几遍,我悟到贝多芬为什么要将他人习惯放在第二乐章的小调乐曲放在第一乐章。专业术语应该是琶音吧?有人说贝多芬在其op.2作品第一号第一乐章中使用的上行琶音音型很莫扎特,就算它很容易让我们想起莫扎特,也是弥漫在其中的情绪很莫扎特,哪怕现实再不堪创作出来的音乐语言也如雨后枝叶上的水珠,晶莹剔透。挪用于人的话,就是天真烂漫。那一组组上行琶音音型,犹如心花怒放着的人们的脚步,不断地向着阳光灿烂的不远处跑去。

第二乐章,柔板。柔板,总是低回徘徊的。贝多芬op.2的第二乐章也如此,只是,相比起晚期的钢琴奏鸣曲作品,此刻的低回徘徊更像是为了柔板而柔板,悦耳之余总让人想到一句宋词“为赋新词硬说愁”,不过,你又能听到,贝多芬是在故意掩饰心中的愁绪假装“为赋新词硬说愁”,贝多芬的可爱,在这里见得到,多难得。

第三乐章,是小步舞曲,指的是音型,我们从节奏鲜明的这一乐章里,听到了贝多芬在第二乐章里使劲按捺住的小兴奋,有意思的调皮,溢于言表。

第四乐章,是贝多芬这部作品中我最喜欢的乐章,反复奏响的主题,其中细微的变化,像我这样不会弹琴的人听来,真是很难辨别出来,可是,就算重复千万遍,这个主题,我都听不厌倦。谱写这部作品时,贝多芬已经进入人生的中期,该来的已来或者已经露出端倪,他却在自己的作品中揉入了少年的欢天喜地。

贝多芬op2作品第一号:揉入了少年的欢天喜地_第4张图片
贝多芬op2作品第一号:揉入了少年的欢天喜地_第5张图片
上为肯普夫的贝多芬,下为巴伦博伊姆的贝多芬

通读一本书一样去听肯普夫和巴伦博伊姆的贝多芬钢琴奏鸣曲全集,肯普夫的境界要高许多。所以在一遍遍来回听两位大师弹奏的贝多芬op.2作品第一号前,已在心里预设了哪一位会弹得更好。出人意料的是,感觉巴伦博伊姆的处理更符合贝多芬这部作品的要求,第一乐章的琶音,肯普夫一步一个脚印地交代得格外清晰,而巴伦博伊姆则是左右手平均用力以致主调和和弦异常和谐地步步向前——这才是年轻人前进的步调嘛!可是,数天后重听,第二乐章的柔板,是贝多芬掩饰起看破红尘的悲观抒发的青年人的轻愁,肯普夫清凌凌的触键有一种旁观的冷静,也是好,这倒为难我了:融入其中的巴伦博伊姆和站在河边的肯普夫,哪一位更贝多芬?

得,赶紧去买吉列尔斯,听听这位贝多芬转世会怎么弹。

你可能感兴趣的:(贝多芬op2作品第一号:揉入了少年的欢天喜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