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拉图的穴喻

柏拉图是苏格拉底的学生,亲眼目睹了雅典在战争中的失败,目睹了苏格拉底被民主制判以死刑,让柏拉图深深震撼。他也领略到当时社会和理想社会的冲突,这些因素夹杂在一起,让柏拉图非常厌恶民主制,从此决心研究哲学,想通过哲学改变统治者,这样能够使国家至善。

柏拉图的穴喻_第1张图片

洞穴比喻

“洞穴比喻”出自柏拉图《理想国》第七卷开头。比喻讲的是:

在一个深邃幽暗的洞穴之中,底部关押着一群面对着洞壁站立着的囚犯,这些囚犯身体被束缚这不能走动,头颈也不能转动。因此只能看见自己面前的一堵高墙。在他们身后,有一堆火,在火与囚徒之间有一堵矮墙,墙外常有人走过,手里举着木偶等等各种各样的雕像,火光将这些雕像的影像投射在墙壁上。于是囚犯认为世界即是墙壁上的阴影。

直到某一天一个囚徒被解除了束缚,看到了火光下的雕像,才知道原先看到的只是一些影像,得知原来世界上除了墙上的阴影还有其他的东西。于是这个人便往回走,去找那寻那个“明火”,找着找着,来到了洞口,发现了一个崭新的世界。刚开始他还不适应看太阳,而只能看事物在水中的倒影。

等他逐渐适应了环境,他才最终看到了太阳,并得到结论:他看到的这一切的原因原来就是这个太阳。这完全颠覆了他的认知,于是便返回洞穴,希望能号召同伴,跟随他一起去探寻这个全新世界,但没有人理他,甚至有些人觉得他在妖言惑众,于是便排挤他,最后致死。

这些在洞穴中的囚徒只能看到墙壁上的阴影,他们交谈和认定的东西也仅仅是阴影,而不是真物本身。而走出洞穴和看看到太阳的囚徒就指的是苏格拉底,苏格拉底逐渐适应了外面真实的事物。之后试图将真知带给同伴,但是同伴认为这样的苏格拉底是个异类,最终将他处死。

这些就是用来比喻苏格拉底解救雅典人民失败的悲剧。

比喻中摆脱束缚的囚徒有两次迷茫,它们是由两种相应的原因引起的:一种是由洞穴到太阳下,另一种是从太阳下到洞穴。思想也会出现同样的情况,在接触到某个思想而迷茫时,需要考察一下,思想的视觉是因为离开了真知光明被不习惯的黑暗迷误了呢,还是由于离开了无知的黑暗进入比较光明的世界而失去视觉?

我们都会认为自己会是前者,然后对后者呵呵一笑。或者当自己认为他人是后者的时候,他自己其实以为是前者。对自己常常怀疑反思,你以为你以为是的就是真实的吗?

教育

在洞穴比喻之后,柏拉图阐述了教育的作用。教育是把灵魂里原来没有的知识灌输到灵魂里去,让视觉有离开黑暗转向光明、让人有成为善者的能力。

好吧,用我自己的人话来说,教育就是提高自己的格局与见识。生活是多种多样的,你看到的是你想到的,你的选择,就是你的世界。教育就这样让命运过得更好一些。

拿自己的大学来说吧,学校里也教什么东西,教的那些东西跟自己走上工作岗位需要的东西根本没半毛钱关系。那为什么还要上大学?

跟优秀的人在一起生活,提高格局和见识。

然后通过学习掌握一种技能,并不是说用这个技能走向社会,而是用它证明自己学习的能力。这点专业技能在工作后吃不了多久,在新岗位中都得重新训练,更需要能有学习新知、适应新环境的能力。

上大学的目的既然如此正好高考完了,有弟弟妹妹要填报志愿。考虑刚才说的,就先考虑城市,其次是学校,最后是专业。尽量选一线城市的名校,除开这些选地域比选学校更重要,去经济发达的省会或者中心城市。之后尽量选综合性大学,读大学不仅仅是学本专业那几门课,更需要的是学校提供的综合资源。热门专业不是最应该考虑的,不要为了这个牺牲掉更好的城市和学校。

你可能感兴趣的:(柏拉图的穴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