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个好消息是神策的C+融资公布,由襄禾资本领投,晨兴资本、DCM 资本、华平投资、红杉资本中国基金、线性资本、明势资本跟投的共计 3000 万美元。神策在五年完成五轮融资,累计9000万美元,折合人民币6.3亿元人民币。历次融资信息如下:
其实神策在2019年8月份的小型媒体沟通会上的时候就表示已经启动了D轮融资,但这次公布是C+轮,融资比预期的少。
融资里面有个规则,下一轮融资要比上一轮大,才是下一轮融资,不然就变成上一轮+的融资,比如已经融资了C轮,那么D轮要比C轮大才能算D轮,不然就是C+轮融资。
但看金额,这一轮融资并没有达到神策的预期,所以成C+轮,但相比同行来说已经是远远领先了。
C+轮融资3000万美元,注册资本增加了11.56%,可以换算一下这轮融资的占比是10个百分点多一些,就可以知道融资的估值超过3亿美元。
留意到发布会的PPT里显示神策的业务拓展到了台湾,这个确实是的,之前就有台湾的朋友问我过神策如何,有购买意向。
神策公布2018年公司营收过亿,2019的没有公布,官方公布是连续多年增长率超过100%,估计2019年营收在2~3亿,这里不考虑递延收入和当期确认收入的区别,仅做估算。
神策公布2018年的时候是服务了500多家付费企业家企业客户,实现了过亿的营业收入,营业收入除以客户数量,也就是客均价在20~30万之间,这跟在2019年公布客单价的范围大致在几万到几十万的范围是很符合的,可以进一步分析客单价呈现左偏分布,客单价中众数 < 中位数 < 均值,大部分的客单价是小于均值的,在20万以下。
目前服务的超过1000家客户中,总营收可以用客均价*客户数量,可以做弹性预测,如果客均价是20万,那么总营收就是2亿+,如果客均价是30万,那么就是3亿+。
所以估计是在2019年营收在2~3亿。
如果要保守估计,那可以通过乘以一个系数去计算。
神策数据主要采用订阅制模式,我们可以从神策创始人接受的采访中知道:“1000多家客户当中,只有50多家传统企业采用项目制收费,其余都是按年收取订阅费。”,订阅制一种按年收费或按月收费的方式,定价策略是根据客户的接入数据量来定价,数据规模越大,价格越高。
采用订阅制是因为税率低,只有6%,如果采用软件的增值税率是17%,所以才会有很多的软件企业去申请双高认证,可以享受增值税即征即退优惠。
对于订阅制服务有一个很重要的指标,就是续费率,神策公布是续费率近100%,注意是近,还是有一定的流失,不管是主观(客户主动不再使用)还是客观(客户破产,互联网公司的生命周期短)原因,会存在一定比例的。
得益于国内这类工具的充分竞争,目前这类工具价格可以说是白菜价,价格起步都在五六万,各家价格差异也不大,功能和服务有比较大差异。
神策公布的客单价的范围大致在几万到几十万的范围,通过上面的分析可以知道大部分是在20万以下。
这里按营收规模的估计来计算,2019年营收是2~3亿,那么员工人数呢?
根据2020年公布的员工人数是500+,2019年8月公布是员工人数超过300人, 而2020年上半年由于疫情影响比较难开展业务,也就是2019年底可能就达到500人了,小半年间扩招200人,发展非常快。
按400人计算,2亿营收对应的是人均是50万,3亿营收对应的是75万。
按500人计算,2亿营收对应的是人均是40万,3亿营收对应的是60万。
2018年的营收是过亿,2018年员工人数应该少于300,这里按200和250做测算:
营收按1亿计算 员工人数是200时对应的是人均50万,250对应的是40万
营收按1.5亿计算 员工人数是200时对应的是人均75万,250对应的是60万
这个人均产出算比较高的了,国内已经盈利的SAAS产品(产品已经出现10年以上,商业模式成熟)人均产出数在60/70万左右。
如果盈利了,那么这是一个很好的宣传点的,但没有看到官方提及到盈利。
SaaS的盈利与摊销的时间点是错开的,SaaS 商业模式本身以及现行会计准则导致 SaaS 的收入确认被延迟,公司需要提前担负开发的费用,然而收入却要在未来时间才能收回。国内外也是一样的,国外即使亏损仍不影响一些SAAS公司上市,如日中天的Salesforce经常亏损是因为想用利润换高增长,营收规模做大,现金流做大,盈利并没那么重要,因为SaaS 公司短期的健康状况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现金流的健康状况而不是利润。
在时间上,可以参考秒针也是to B的SAAS产品,按秒针官方的说法是2008年推出AdMonitor到2014年才大规模盈利,历经6年才盈利,神策现在是5年,时间点上蛮契合的。
根据神策现在的营收水平,应该快盈利或已盈利。
对于SAAS产品,为了提高客单价,增加营收,不外乎两个发展方向:
一个是产品差异化,根据功能划分不同的版本,如体验版、标准版、企业版、旗舰版…越高级的功能越全,或一些功能需要单独支付费用才可以使用。
一个是产品矩阵化,让客户购买更多的产品,通常会提供垂直行业的解决方案或并购其他产品集成进去,国外通常是走并购的路线,参考Adobe、Oracle和Salesforce。
所有信息都来源于公开渠道,官方信息肯可能不会将准确的数据公布,会模糊化,自己乘以一个调节系数去调整,或用一个范围去估算。
参考:
https://36kr.com/p/702144552254340
https://www.sohu.com/a/333496545_115978
https://zhuanlan.zhihu.com/p/81120437
https://36kr.com/p/1724333539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