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入园初日看三年陪伴

从入园初日看三年陪伴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我不要去幼儿园,我要妈妈!我要回家!……”

小班入学第一天,幼儿园门口,有小朋友哭得撕心裂肺,死死扯着大人的衣襟不放手。

而三岁的妹妹,一早就高高兴兴地装扮好、拎上装着生活小用品的小手袋、精神抖擞地迈开大步,走出家门。

她坦然自若,一路任由心情激动的我们拍照、主动向幼儿园门口的保安叔叔们问好、按老师的提示走到洗手池像个小大人似地探出身洗手冲手、站在卫生老师对面张开小嘴巴迎接晨检,接着,步履轻快地走到教学楼走廊,在教室门口探探头,看见布置得无比温馨丰富的娃娃家,直接忽略门口小朋友的嚎啕大哭,转身回头和我们爽气地挥挥手道拜拜,迈进了人生第一个正式的班级。

——整个过程如此顺利,顺利得让我们吃惊!

浩荡相送的家人们在走廊里呆立了片刻,互看了几眼,不知该干什么。爸爸和爷爷的男队说:“走吧。”恋恋不舍的妈妈贴在班级侧窗又张望些时,看到宝贝真的神色如常,欣喜好奇地摸摸玩具、对话小朋友,无牵无挂,终于也觉得也没有再继续流连的必要,深深地呼一口气,走出了幼儿园。


要说没有一丁点儿不舍和怅然,那是假的。但看她适应得如此之好,确实是欣慰远远多于其他。


回想六年前,大家送姐姐去幼儿园的第一天。依旧是浩浩荡荡的家庭队,依旧是意气风发的三岁小宝贝。

依旧一早打扮,一路拍照,一声再见,走到同学间。

我不舍离去,蹲在教室外的窗台下想再多看几眼。却眼见着编着麻花辫的小宝贝惶恐张望,渐渐地笑容凝结,嘴巴扁扁。

——我突然意识到这是要哭的前兆。

心里一沉:向来阳光开心的小不点儿,说好很想去幼儿园的小不点儿,为什么要哭了?

教室大大的,我离得远远的,听不清她的哭诉,摸不到她的头发,只看到她真的大哭了起来,垂着小手,无助地四下张望。

老师走了过来,弯腰抱起她放在膝上,侧头问了她一些什么。她愈加伤感,泪眼婆娑地抬手,竟直直指向窗外我蹲的地方,嘴型是说:“妈妈!妈妈在那儿……”

我的眼泪刷地流了下来。想躲,没法儿躲。想进,也没法儿进。只能弯着腰,狼狈不堪地擦眼泪。

心里想起,在家模拟入园的游戏时竟忘了告诉她:幼儿园很好玩,但只能宝宝们在那里,爸爸妈妈们是需要离开的。

耳边想起老师在入园前家长会曾说的那句话:开学时,有的宝宝在教室里哭,家长在教室外哭……

黯然回到家,奶奶听说了上学的情景描述也禁不住抹泪。我无言,只能拍拍她的肩,压压心酸,继续赶路上班。


是姐姐的适应能力比不上妹妹吗?

是六年前的幼儿园比不上如今温馨吗?

都不是。

说起原因,我总结了下,应该和这几个因素息息相关:

1、妈妈的陪伴。从出生到现在,三年多的时光,不光每晚呵护安眠,白天的蹒跚学步牙牙学语和迎风跳跃的图照也记录了许多,中英文绘本读了几十本,成长点滴和宝宝语录也已记了近百页,沟通和交流无处不在,平添了无数幸福时光。

2、早教乐园。在两岁前就参加了早教。并不是说早教本身带来多么神奇的收获,而是在此过程中的陪伴来回、课堂互动、老师们的温柔呵护和对自由探索的欣赏,这些都给了小朋友快乐记忆和自信体验,也对集体活动毫不陌生。

3、提前走访幼儿园。尽管只是开学前一天在校门口的简单逗留和张望,也让她对这片区域多了份亲切,知道第二天将要去哪里、做什么、怎么样,得到了和大人同等的尊重和理解。


而这些,都需要时间。

我在妹妹出生十个月后选择了辞职,是对家事的支持,也是自我的转型。

当时周围有很多声音,有惊讶,有不解,有惋惜。

而我,很坦然。


三年后看,一切都很值得。

那些付出的时光、给予的爱、高质量的陪伴,共同铺筑成温暖又坚实的道路,化为成长的阶梯,赠与他们内在的力量,为向前迈步,助一臂之力。

这不光是妹妹的福祉,也是给姐姐的礼物,更是整个家庭的分享。

没有所谓的“牺牲”,只有相互的成全。

陪伴的日子里也是家庭分担的关怀、静心觉察的契机、人生精彩的体验!

从入园初日看三年陪伴_第2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中午,妹妹幼儿园老师发来信息:“午饭第一个吃好,全部吃光光。看到其他小朋友哭,还去安慰他们。很棒!”


且走且思,且笑且看。

世间能看到的,往往不只透过眼睛,更是透过心灵。

我给自己设立了一个目标:当孩子在困难、烦恼、恐慌、忧愁需要沟通时,一定及时沟通。如果沟通后孩子的情绪没有平静、心态没有放松,还有任何敌对或抗争的表现,那是我的问题,并非他们的问题。做妈妈的应该继续反思,疏导到位。

好的父母应让孩子心服口服,用自己内在如大海般宽广强大的力量,推动孩子向前成长。因为,真正的引导,不是居高临下训斥指责挑剔,而是舒缓身心滋润心田。

这个目标,也许看起来微不足道。但若父母真正做到了,那真是爱的伟大!


只问心无愧,只智慧思考,只用心生活。

如果每晚睡前是嘴角上扬,心中坦荡。那么,时光就没有虚度,一切就值得。

你可能感兴趣的:(从入园初日看三年陪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