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读到最后到底追求的是什么

自从做了全职妈妈以后,孩子的教育问题成了我最关心的大事。

今天看了一条几年前的旧新闻,一个天才少年张炘炀的故事。他9岁读高三,10岁参加高考,13岁读硕士,16岁读博士。这位16岁博士觉得“自己应该做一个人上人”,在硕士论文答辩前,他突然提出,如果父母不给他在北京买房,他就不答辩,也不考博士。在16岁博士张炘炀眼里,成功的标准就是“北京户口,买房,找个好工作。”这个故事没有了后来,因为新闻的热度已经达到了,就算读到了博士,在凡夫俗子的眼里,成功终究还是用一线城市的户口和好房好车来衡量的。

曾经读书就是为了入仕,只有进入仕途,读书人的寒窗苦读才有意义。正如古语所云:“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以前读书的时候不懂五十几岁的范进中举为什么会疯,长大了反而明白了,读了那么多年的书,如果没有举人这个名号来肯定他过往的努力,那在世人的眼里他的书真的就是白读了。

我们这个年代读书真的带来很大的功利性,当年我们读书的时候,说得最多的一句就是:“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于是,我们就在一大堆的题海战役里没停没了的做着,似乎不做就会漏掉哪个知识点,然后分数就比不上同学了。等真的进入了社会,我从事了十几年的外贸工作,数理化对我来说,一丁点儿用途都没有,英语反倒成了最有用的工具。可是在我那个年代,重视的是读和写,听和说是弱项,所以一直很羡慕那些有国外游学背景的人,有一口标准而又流利的英语。

随着中国这几年对传统文化的重视,语文在高考中的分数比例大幅度提高,人们对孩子的阅读开始重视了,不再单一的重理轻文了。大量的阅读的确挺费时的,但是阅读让孩子知道了中国悠久的传统文化,也让他们有更多的想像力。数理化更注重培养的是逻辑思维能力。我特别喜欢让孩子阅读中国四大名著,先从绘本开始看起,每一本书里都讲了很多关于做人做事的道理。

在那个大家普遍学历不高的社会,读个高中或者中专都能当成文化人。在现在这个普遍高学历的社会,研究生博士都不稀奇。那些曾经读书特别优秀的人,如果以后在社会上混得不好,反而还被周围的人耻笑:“就会读死书,在社会上一点都混不开。”这次在《中国诗词大会》第三季夺得冠军的雷海为,他一直从事的就是快递小哥的工作。他热爱古诗词,利用业余时间背了一千多首诗,当他最后PK掉了北大硕士彭敏夺得冠军的时候,所有人都觉得意外。但也有很大一部份声音在说:“就算得了冠军又怎么样,还不是一样送快递?”在这个越来越浮躁的社会,通过长期读书来改变命运的机会似乎周期太长,而来钱最快最易走红的方式是哗众取宠。凡事追求速度的今天,能静下心来的人愈来愈少。

看过一则故事,老和尚让小和尚用一个破旧的竹篮去打水,结果小和尚一滴水都没有打倒。小和尚哭着对老和尚说:“师傅,竹篮怎么能用来打水呢,你看不都是一场空吗?”老和尚说:“你难道看不出竹篮有什么变化吗?”小和尚反反复复地看着竹篮,还是领悟不了师傅的意思。老和尚说:“这个破旧的竹篮去打水,确实是没有打到水,但是竹篮却被水清洗干净了。”其实读书也就如同竹篮打水,书像水一样会让我们的心灵得到启涤,读书读到最后追求的也就是静心。静下心去做一些事,这世界反而会让你看到不一样的风景。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书读到最后到底追求的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