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了一年一度的高考季,不知道现在报考志愿是什么模式。我们那时候是考完试估分报志愿和专业。现在我的那些曾经在一个狭小空间里背诵古文、解函数的同学们有的已经成为某些方面的专家了。
某种程度上,专业决定了后半生的生活方式。
当年学了考古学的,现在在省博物馆研究马王堆,做考古实验,升了主任;
学社会学的,毕业就去了沿海某计划单列市街道办事处,现在是办公室主任;
学汽车的,现在被外派旅居德国著名汽车城斯图加特;
学海洋地质的,现在做海洋方面的研究;
学市场营销的,现在做外企白领;
雪建筑和土木工程的,现在都在熬夜画图纸;
学医的,现在已经拿着手术刀,是医院的年轻专家骨干……
每个报过志愿的孩子当年都面临着热门专业、冷门专业和自己喜欢的专业的选择。
我们当年高考时候的传统大热门专业是计算机、环境工程、医学和师范类,新兴热门专业是生物工程(当年鬼知道这是干嘛的)。
我那时候每一个志愿的学校要报五个专业,为了凑数,我报了个人力资源管理。十五年前,没人知道这专业是做什么的。我记得我妈还问我:“这专业是搞计划生育的吧?”
我的数学老师曾语重心长地劝我:“你的性格适合做老师,你怎么不报过师范类院校呢?”我记得我是这样回答的:“我觉得我没有耐心。同一个问题有三个以上的学生问我,讲三遍的话,我肯定我会崩溃!”
还有亲戚建议我学医,18岁的我很坚决地拒绝了这样的提议。那时候的原因很简单,我真心不喜欢医院的浓浓福尔马林味。
我现在有时候也会很务实地为自己当年的任性后悔过。因为现在什么火爆?看病和教育啊!而且医生和教师都是越老越吃香的职业。
我中学时候绝对是个理想主义者。我那时候喜欢什么专业呢?国际政治啊!因为我那时候的偶像是唐师曾啊。(唐师曾是谁?详见前面《再慢的树懒也有一颗180迈的心)
如果放在现在,肯定有很多人说,一个女孩子,不大适合做战地记者,国际政治除非进外交部,外交部其实是个清水衙门,工作简单枯燥无趣,大多时候还要背井离乡,其实远没有新闻联播里的光鲜。
我那时候还喜欢去学个中文,做做编辑,写写文字,说不定还能采访一下作家们。我中学的时候一直以为作家们都是在出版社上班的。
当然,中文在我毕业的时候已经成为最难找工作的专业之一了。
然而,阴差阳错,人生总是有不确定性,我没有去学自己喜欢的专业,也没有去学我始终逃避的专业。学了一个当时完全新兴的“人力资源管理”。新兴到我们班军训完就有个据说市级三好学生可以院内选专业换到“国际贸易”专业了,虽然毕业时候这个专业已经跃居为最好找工作的专业之一。
专业的热门度一直都在变,而喜欢的不会变。
如果让我重新选择,可能我还是不会学师范(中文除外)和医学。学了不喜欢的专业,那以后每天上班还不都是跟上坟一样?
我有两位学医的朋友,一位经常抱怨学医时候解剖尸体和青蛙,每次都要崩溃,上班紧急加班抢救病人心理压力太大;另一位自觉节假日加班去医院,因为放心不下自己的病人,总想着要去看看才放心,常常庆幸自己选择了喜欢的医学,每天都有成就感。
我那位学考古的同学,就是自己坚持选择的结果。如此冷门的专业领域里也打造出了自己的一片天。
学基础物理和数学的,这种当年觉得特别冷门的,也申请到了常春藤名校的奖学金出国读了博士。
还有一位中学时候就自学编程的同学,选了计算机专业,大学时候还挂科了不擅长的化学。现在已经编程到国外了……
把兴趣当职业,是多么地重要!
当然,未来也不一定从事所学的专业。我有学人力资源管理的现在做了IT行业,我自己家了先生英语专业八级的现在是名警察。当然,IT和警察分别是他们最兴趣所在。
中国有句古话:“千金难买心头好”,专业也是!如果未来能把兴趣当专业,把专业当职业,把职业当事业,那你未来的人生会幸福快乐得多。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