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我们永远的《西游记》

我不知道《西游记》是不是改编或者解构最多的艺术作品,但我绝对相信,如果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那么一千个中国人心中就有一千本《西游记》。在中国人的心里,《西游记》是民间传说、是小说名著、是电影电视剧、是小人书、是动画片、是成语歇后语……是皮影戏里的角色和唱词、是老人讲的老故事、是夜空里的星星,也是贴在墙上的年画,西游记就是中国的神话世界,或者说是神话世界中的中国,西游记是中国社会的魔幻版投影,这个神魔的世界已经和中国人的现实世界共存了千百年,如同硬币的另一面。

七十年代生人看《西游记》多是从小人书开始的,最喜欢的当让是齐天大圣孙悟空,看的就是降妖除魔的痛快场面,幻想着自己也可以变幻无穷、法力无边。相比之下,原著其实更多的篇幅都不太痛快,小时候的我看《西游记》原著总觉得太多不解和憋闷,本来挺顺溜的事为啥总弄得这么纠结呢,这么厉害的孙悟空为什么偏偏要给个肉眼凡胎的唐僧管着?好不容易降住的妖怪为什么总是有神仙后台不能杀掉?佛祖既然那么厉害,为啥不管那些害人的妖怪,专门跟孙悟空过不去呢?为什么唐僧被抓了这么多次没有被妖精直接生吃了?年少时候的问题多半如此,以为这本书描绘的世界远在天边,慢慢长大以后才明白,神仙妖怪其实只是一种隐晦的比喻,书里写的本来就是这个世俗的世界,每个人物都不过是现实世界中的符号,失败的反抗权威者如孙悟空、孤独的能力超凡者如菩提老祖、执着的理想主义者如唐僧、愚蠢的权力拥有者如玉皇、自私的既得利益者如各路神仙、功利的现实主义者如各色妖怪,而佛祖是一只看不见的翻云覆雨手,将过界的一切打回原形,在这个生死轮回里,无论神仙妖怪还是凡夫俗子,都摆脱不了自己无奈的宿命,你是谁、你从哪里来、你要去哪里,都不由你决定,所以我们看《西游记》,其实是在看不同宿命的自己,不同的年龄,自有不同的感受;不同的时代,自有不同的解读。

在那个红旗飘扬的年代,我们这些祖国的花朵在看《大闹天宫》,看英雄孙悟空如何砸烂一个不美好的旧世界,轰轰烈烈、万丈豪情,革命者生来就无所不能,无坚不摧,所以孙悟空不需要拜菩提老祖为师,也不会被压在五行山下。

城头变幻,风水流转,我们变成早上七八点钟的太阳,十几岁的我们看到了《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看诡计多端的妖精如何欺骗了唐僧和他的门徒,看火眼金睛的孙行者如何识破奸计,机智勇敢、力挽狂澜,“金猴奋起千钧棒,玉宇澄清万里埃”,妖孽已被打倒,取经的征程可以继续了。

当神坛轰然崩塌,外面的世界扑面而来,二十几岁的我们一片茫然,于是,有了《大话西游》,曾经神圣的一切都成了颠覆和嘲笑的对象,孙悟空不过是个山贼、唐僧只会碎碎念、菩提老祖是个二货、沙和尚是个同性恋、妖怪一个比一个猥琐、神仙一个比一个无能、穿越五百年的轮回,不是为了取经而是为了跑回去泡马子……一切都是假的、一切都是个笑话,我们不知道相信什么,也不相信自己。

但是外面的世界,仿佛只相信钱,这时的我们除了挣钱,其他的事情都是不务正业,我们翻着《孙悟空是个好员工》(也可能是《孙悟空不是好员工》或者什么《西游记管理学》),从唐僧那学管理、从牛魔王那学经营,念着诸如“团队”、“愿景”、“人脉”、“沟通”等等诸如此类的咒语,幻想着一个筋斗翻成“成功人士”。

三十几岁的我们终于赚钱了,有房有车有老婆,现实的日子比那个神神鬼鬼的世界好多了,谁还想那些打打杀杀、魔魔怔怔的事情,娱乐远比思辨更重要,看看《春光灿烂猪八戒》,看神仙妖鬼放下屠刀,打情骂俏,欢乐祥和,一片和谐。孙悟空?这大过节的你提那孙子干什么呀?

如今四十看从前,一番番春秋冬夏,一场场酸甜苦辣,我们其实从未看懂什么,也从未改变什么,终于明白纵使七十二般变化,也跳不脱那法力无边的手掌,没人能选择生活、给你什么生活,你就只能过什么生活。看过《大圣归来》,阅尽各路神仙妖怪,终于还是重新呼唤我们自己的英雄,期盼着一天他披着比超人更帅的披风、比钢铁侠更牛的盔甲重装上阵,王者归来。看着微博豆瓣上如潮的好评,久已麻木的心也澎湃起来,仿佛阅兵式的观众席上,那一张张兴奋的面孔。

你可能感兴趣的:(致我们永远的《西游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