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在乾县】关于端午节的点滴

端午节最早起源于有多种说法。南朝宗懔《荆楚岁时记》对此记录甚为详实。下面就其原文摘抄如下,原文为繁体字,未断句,此为笔者所断句读,不妥之处敬请指正。

“五月俗称恶月,多禁忌曝床荐席及忌盖屋。

按异苑云:新野庾寔,尝以五月曝席。忽见一小儿死在席上,俄而失之,其后寔子遂亡,或始於此。风俗通曰:五月上屋,令人头秃。或问董勋曰:“俗五月不上屋,云五月人或上屋,见影魂便去?”勋答曰:“盖秦始皇自为之禁。夏不得行,汉魏未改。按月令,仲夏可以居高明,可以远眺望,可以升山陵,可以处台榭,郑玄以为顺阳在上也。今云不得上屋,正与礼反。敬叔云:见小儿死而禁暴席,何以异此乎?俗人月讳,何代无之,但当矫之,归于正耳。

【行走在乾县】关于端午节的点滴_第1张图片

五月五日,谓之浴兰节,四民并蹋百草之戏。采艾以为人,悬门户上,以禳毒气,以菖蒲或镂或屑以泛酒。

按《大戴礼》曰:五月五日,蓄兰为沐浴。《楚辞》曰:浴兰汤兮、沐芳华。今谓之浴兰节,又谓之端午,蹋百草,即令人有斗(dòu)百草之戏也。宗则字文度,常以五月五日鸡未鸣时采艾,见似人处,揽而取之,用灸有验。师旷占曰:岁多病则病草先生,艾是也。今人以艾为虎形、或翦彩为小虎、粘艾叶以戴之。

【行走在乾县】关于端午节的点滴_第2张图片

是日竞渡、采杂药。按五月五日竞渡,俗为屈原投汨罗日。伤其死所,故并命舟楫以拯之。舸舟取其轻利、谓之飞凫。一自以为水车,一自以为水马,州将及土人、悉临水而观之。盖越人以舟为车、以楫为马也。

邯郸淳《曹娥碑》云:五月五日,时迎伍君,逆涛而上,为水所淹。斯又东吴之俗,事在子婿,不关屈平也。《越地传》云:起于越王勾践,不可详矣。是日竞采杂药。《夏小正》云:此日蓄药以蠲(juān)除毒气。以五彩丝系臂,名曰辟兵,令人不病瘟。又有条达等组织杂物,以相赠遗,取鸲鹆(qú yù)教之语。”

【行走在乾县】关于端午节的点滴_第3张图片

按照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说法:端午节的由来可以分为这样几类:一是纪念战国时代楚国诗人屈原,这种说法现在呼声甚高;二是为了迎接伍子胥,这在《曹娥碑》中有记载:“汉安二年五月五日,迎伍君”。三是为了纪念曹娥,;四是为了迎涛神,相传春秋时吴国忠臣伍子胥含冤而死之后,化为涛神,世人哀而祭之,故有端午节;五是恶日禁忌。六是勾践操练水军说。《事物原始》(宋代高承所著)引《越地传》云:“竞渡之事起于越王勾践,今龙舟是也”。七是为了迎接夏至,刘德谦在《“端午”始源又一说》一文中认为宗懔《荆楚岁时记》并未提到五月初五日要吃粽子的节日风俗,却把吃粽子写在夏至节中。宗懔《荆楚岁时记》:“夏至节日,食粽。按周处《风土记》谓为角黍,人并以新竹为筒稯(zōng)。栋叶插(头),五彩系臂,谓为长命缕 ”。且其所记录的“踏百草”、“斗百草”、“采杂药”等风俗习惯,实际上与屈原无关,所以认为是迎接夏至。

【行走在乾县】关于端午节的点滴_第4张图片

我们可以看到宗懔(502——565年)《荆楚岁时记》所引用的是周处《风土记》。事实上,周处(238年-299年)的《阳羡风土记》,作为记述地方习俗和风土民情的著作,比《荆楚岁时记》要早好多年。宗懔(502——565年),周处(238年-299年)。

对于端午节《风土记》记载为:“仲夏端午谓五月五日也,俗重此日,与夏至同。”而古代就有“五日同夏至”之说。当时,吃粽子并无特别的纪念意义,只是当作一种时令食品而已。俗有“食过五月粽,寒衣收入杠”,“未食五月粽,寒衣不敢送”之谚。意思是粽子一出现,岁序便转入夏季,这是一年生活转折的信号,不单单只是点缀节景。

【行走在乾县】关于端午节的点滴_第5张图片

《风土记》中记载:“俗以菰叶裹黍米,煮之,合烂熟,于五月初五至夏至啖之,一名粽,一名黍。”这就是“仲夏端午,烹鹜角黍”的由来。当时江南地区的端午节,人们已普遍食用用菰叶裹黍米粟枣的粽子,叫简粽,也叫角黍。

【行走在乾县】关于端午节的点滴_第6张图片

端午节在自家门口挂艾草、菖蒲等物,因菖蒲为世上五瑞之首,象征却除不祥的宝剑,因为生长的季节和外形被视为感“百阴之气”,叶片呈剑形,插在门口可以辟邪,所以被方士们称为“水剑”;后来的风俗则引申为“蒲剑”,可以斩千邪。周处编著的《风土记》中则有这样的记载:“以艾为虎形,或剪裁为小虎,帖以艾叶,内人争相载之,以后更加菖蒲,或作人形,或削剑状,名为蒲剑,以驱邪却鬼……”周处编著的《风土记》对后世各种形式的风土记产生过较大影响,也经常为多种民俗书籍所征引。

【行走在乾县】关于端午节的点滴_第7张图片

当然,还有其他的一些说法。比如说,闻一多在《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中所倡导的观点“龙的节日”。他认为,五月初五是古代吴越地区“龙”的部落举行图腾祭祀的日子。

关于端午为恶日禁忌的说法在古代一直广为流传。在先秦时代,普遍认为五月是个毒月,五日是恶日,相传这天邪佞当道,五毒并出。据《礼记》载,端午源于周代的蓄兰沐浴。《吕氏春秋》中《仲夏记》一章规定人们在五月要禁欲、斋戒。《夏小正》中记:“此日蓄药,以蠲除毒气。”《大戴礼》中记,“五月五日蓄兰为沐浴”,以浴驱邪。

【行走在乾县】关于端午节的点滴_第8张图片

认为重五是死亡之日的传说也很多。《史记·孟尝君列传》记历史上有名的孟尝君,在五月五日出生。其父要其母不要生下他,认为“五月子者,长于户齐,将不利其父母。”《风俗通》佚文,“俗说五月五日生子,男害父,女害母”。《论衡》的作者王充也记述:“讳举正月、五月子;以正月、五月子杀父与母,不得举也。”东晋大将王镇恶五月初五生,其祖父便给他取名为“镇恶”。宋徽宗赵佶五月初五生,从小寄养在宫外。

【行走在乾县】关于端午节的点滴_第9张图片

为什么人们会将五月视为“恶月”,把五月五日视为“恶日”呢?这是因为仲夏五月,炎热潮湿,蚊蝇繁殖,毒虫出没,百病滋生,对于医疗条件极差的古人而言,正是极易染病死亡的时节。就目前资科看,至迟在战国时代,人们已经视五月为毒月、五月五日则为恶月中的毒日、恶日、死亡日。这样,在此日插菖蒲、艾叶以驱鬼,薰苍术、白芷和喝雄黄酒以避疫,就是顺理成章的事。并且人们还避“端五”忌讳,称之为“端午”。

【行走在乾县】关于端午节的点滴_第10张图片

在2011年出版的《乾县志》中关于乾地端午节的记载为:端午即农历五月初五,这天外家要给不满十二岁的外甥们送“油曲连”(用面食烙成的各式花型的饼,中间有孔,可以戴在儿童的手臂上)、粽子等。大人饮雄黄酒,小孩手足戴花花绳(五彩丝线合成)、香包,给门窗上插艾枝,以避疫就吉。

【行走在乾县】关于端午节的点滴_第11张图片

这其中只有“油曲连”为外地所未曾有过的民间习俗。“油曲连”(另有人认为应写作“屈原馍”,当地人叫做“油曲连”是以讹传讹的结果。)是陕西省关中乾县、礼泉一带在端午节所做的一种独特的面花,用剪刀、梳子等工具在面团上雕刻出花草虫鱼等图案,然后烘烤而成。之所以做成花草鱼虫图案,就是为了驱邪保平安,因为五月本来就是毒月,五日是恶日。舅舅将它送给外甥,外甥戴在手腕或者脖子上,可以平安成长。

【行走在乾县】关于端午节的点滴_第12张图片

当然,还有人认为秦打败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帝国。但是自己的牺牲也很大的,人民为支持统一战争,几乎耗尽了精力,物质贫乏,人口减少。统一后,一切繁重的负担,比如兵役,劳役都减轻了,大家轻松了,是否要庆祝一下?于是就在胜利后的五月五日欢欣鼓舞,互相往来。秦人看重小孩,就在这一天,家人们就做出既带有贺庆孩子,又祝贺国家统一的食品——油曲连。后来大家争先仿效,形成了一种风俗,流传至今。

【行走在乾县】关于端午节的点滴_第13张图片

第三种说法则认为戴屈原馍并不是纪念屈原跳江而亡,而是为了庆祝屈原跳江而亡。为什么呢?因为乾县在春秋战国时代是秦国的中心地域,楚国是秦国最大的威胁,而屈原是楚国最主张抗秦的大臣,他的策略对秦国非常不利。所以秦国人一直担心屈原在楚国受到重用,好在楚王昏庸,最后气得屈原跳江了。秦国解除了一大威胁。秦国人当时站在本国立场上把屈原妖魔化了。屈原死了,秦国人当然要庆祝。他们把屈原做成各种形状的馍,戴在手上或脖子上,让孩子们吃掉,也就是把各种不吉利的妖魔鬼怪都统统吃掉。

【行走在乾县】关于端午节的点滴_第14张图片

那么,为什么舅舅家要给外甥们送曲莲馍呢?据说屈原死的时节正值关中小麦快要成熟的季节,当时秦国人也担心楚国来攻打,那样当年的小麦就难以收割,所以全国人都很担心和害怕。这时,屈原死了,秦国人大喜。据说这一消息是由一位在朝廷当官的舅舅从宫廷传出,传入民间的。因为这位官员的姐姐和外甥一直特别担心楚国来攻打秦国,天天惊恐,时时害怕。所以他一知道屈原死的消息后,立即告诉了自己的母亲。他的母亲连夜做了许多当时秦国民间祭祀时才做的面食,又把外甥夏天衣服拿上,第二天一早就送到女儿家,告诉他们屈原死了,警报解除,可以安心的收麦子了。

【行走在乾县】关于端午节的点滴_第15张图片

后来大家都知道了这一好消息,就都争先恐后地给外甥家送曲莲馍报好消息。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报平安送吉祥。这种风俗当时就在周边地区传开了,流传至今。时至今日,乾县的端午节,外婆都要给外孙“追端午”,要给孩子买一身衣服,送油曲连馍。

需要说明的是五色丝线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象征五方五行的青、红、白、黑、黄五种颜色,这五种颜色被视为吉祥色。黄为中央,属土;青属木,主东方;白属金,主西方;黑属水,主北方;红属火,主南方。在端午这一天,孩子们要在手腕脚腕上系上五色丝线,以保安康。

除此之外,艾叶必须在太阳升起以前插在大门上,最好还是带着露水的那种。

【行走在乾县】关于端午节的点滴_第16张图片

乾州蕞娃(刘立军,关中平原、女皇脚下、城乡结合部的一名初中语文教师,有爱心、有信心、有耐心,热爱教育事业中年男子。性木讷,爱文学,常著文章以自娱。俯仰天地间,不求闻达于诸侯,但求无愧于我心)是一家以个人原创为主的文学公众平台,以推广乾县乡土风俗文化为主,间或涉及教育、文学随笔、影评、图文故事等。

我还是原来那个乾州碎娃,只不过把“碎”换成了“蕞”(乾县人读作suì)。写文化散文,让散文具有生活化气息的同时,又有一定的文化内涵,这是乾州蕞娃一直的追求。希望你在读乾州蕞娃文章的时候,既可以陶冶性情,又可以增长知识。

你可能感兴趣的:(【行走在乾县】关于端午节的点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