耗散理论

引自:https://www.xzbu.com/2/view-481795.htm

摘要:耗散结构理论是研究开放系统在远离平衡状态的非线性区从混沌而有序转化、将系统引向自我完善的机理和规律的理论。对我们在经营管理实践中,深入、透彻地认识和分析企业,掌握其内在发展规律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中国论文网 /2/view-481795.htm
  关键词:耗散结构 企业系统 
   
  一、耗散结构及其特点 
   
  耗散结构是开放系统在远离平衡态时可能形成的一种时空有序结构。它是由比利时科学家普利高津(I.prigogine)于1969年针对非平衡热力学和统计物理学的发展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一个远离平衡态的开放系统,通过不断与外界交换物质和能量,当影响系统的条件变化达到一定阈值时,可以形成新的有序结构,这种结构要依靠消耗外界的物质和能量来维持,因此称为耗散结构(dissipative structure)。 
  耗散结构是一个动态的稳定有序结构,是一种“活”结构。它可以从一种耗散结构向新的更高级的耗散结构跃迁和发展,最典型的例子是生命体。这种结构具有以下特点:一是开放系统。耗散结构是在开放环境中生成的,系统和外界保持着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二是系统要远离平衡态。系统是在非平衡条件下生成的,始终处于远离平衡态的区域。三是系统中存在非线性作用。线性的正反馈作用可导致系统失稳,产生分叉。只有系统内部存在非线性作用,才能使其形成稳定的耗散结构。 
  耗散结构理论是研究开放系统在远离平衡状态的非线性区从混沌向有序转化、将系统引向自我完善的机理和规律的理论,它解决了建立于封闭系统的热力学第二定律所解释不了的问题。 
   
  二、企业系统的耗散性 
   
  普利高津把开放系统、远离平衡、非线性作用,作为耗散结构形成的基本条件。远离平衡态的非平衡系统可以是生物的、物理的、化学的,也可以是社会的。一个发展中的企业作为社会大环境中的一个子系统,具备耗散结构的诸多特点,亦可视为耗散系统来加以研究。 
  第一,企业是一个具有多元组分的开放系统。事实上,任何社会组织都可视为一个开放的系统,它们都或多或少地与外界环境进行着各种资源的交换。就企业系统而言,它需要从外部输入原料、人力和信息等资源,通过技术与运营的有机结合,变换成产品向市场输出,以满足社会需要,并获取利润。输入(买入)、变换(制造)和输出(卖出)是企业经营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是一个由人、财、物、信息等要素在一定目标下组成的一体化系统。通过买和卖,企业与市场间实现了物资、资金、信息、技术、人才等资源的交流。因此,企业系统的生存和发展是在与外界不断进行资源交换的过程中实现的。当企业系统没有能力从外界环境摄取物资和能量时,也就无法将自己的产品和服务输送给市场,这时,企业就处于封闭状态。一个企业如果不能实现资源的迅速转化,势必趋于无序、解体和死亡。 
  第二,企业是一个远离平衡区的系统。对开放的企业系统而言,平衡态是相对的,非平衡态是绝对的。管理者水平、员工能力、资金保障、技术差异、原材料及产品质量等级等等,都处于远离平衡状态。系统内部的差异、分化和远离平衡,使系统功能趋于复杂和完善。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职责、权力、义务要分开,技术人员与非技术人员要各司其责;收入水平要分出档次;在系统各个部分的发展上,也应有优劣先后之分。系统内部差异越多,分化程度越高,系统功能水平越完善,其发展的综合能力也越强。开放的企业系统在与外界环境交换物质、能量和信息的过程中,演化为一种远离平衡的耗散有序状态。企业系统只有远离平衡态,才能向动态、有序的方向演化。 
  第三,企业系统本质上具有非线性特性。在一个非平衡系统内有许多变化着的因素,它们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并决定着系统的可能状态和可能的演变方向。企业系统不是各种资源的简单堆积,而是各种要素相互作用,最终形成价值增值的产品和服务。例如,企业上下级之间、各部门之间、各个人之间,都存在复杂的相互作用和反馈机制,这些反馈通常也是非线性的。非线性相干作用导致系统时间上、空间上对称性的失衡,引起物质、能量等资源信息在各部分的重新搭配,从而改变系统的内部结构及各要素问的相互依存关系,是系统有序演化的内部源泉。 
  第四,企业运营中存在涨落和突变。涨落通常指企业的运营在动态有序的稳定点附近来回振荡,在宏观上保持着动态的有序性,也就是说,企业运营中时刻存在着涨落。当涨落被放大后,会出现突变,这时,企业就有可能转换到一个新的运作状态。 
  可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是一个与外界不断进行着资源交换的开放性的、远离平衡态并具有非线性特征的系统,具备耗散结构生成所必须的基本条件。如果在外部环境的负熵流作用下,企业系统完全可以形成稳定化的、有序的耗散结构。 
   
  三、耗散结构理论对企业运营管理的启示 
   
  根据耗散结构理论,在系统发展过程中,将不断从外界引入熵流,并以引入的负熵流来抵消正熵的增加;当负熵达到一定域值时,涨落形成突变,通过系统内非线性动力学机制,才有可能形成稳定、有序的耗散结构。我们用dis表示系统本身由于不可逆过程所产生的正熵流,也就是企业内部有效能量的耗散与减少而引起的熵值的增加(dis>0);用des表示系统与环境交换物质和能量引起的熵流,这一熵值可正、可负、可为零。只有当des<0,且ds=des+ais<0时,也就是从外界输入的有利于减少企业系统熵增的要素(包括管理者主动导入的新技术、新机制等改革创新、抑制熵增的措施)足够大时,输入能量才能达到某一临界状态并大于耗散能量,企业系统就才有可能处于稳定态或演化状态。 
  企业系统的耗散性可以为我们如何经营和管理企业带来一系列启示: 
  (一)企业系统必须保持良好的开放性。 
  企业要发展,必须使其保持开放,开放是系统有序化的前提,是耗散结构形成、维持和发展的首要条件。封闭会导致企业内部熵增,并陷入极度混乱;开放才能从外界吸收负熵流来抵消自身熵增,使总熵逐步减少,维持系统有序或从无序到有序的演化。一个良好的企业系统,必然是一个有序、开放的自组织系统,通过对外界开放,不断地与外界进行人员、资金、物资和信息等多方面的交流,保持新陈代谢,才能有适应环境的能力和旺盛的生命力。 
  例如,一个充满活力的企业应不断从外界吸纳优秀人才、积极引智,并保持人员的流动与开放,通过交流、培训和创新,使新思想、新理念和新技术被导入系统,不仅使企业内部的领导、员工,乃至整个团队的思想在交流中得到更新,而且由于新员工的加盟和新知识的

 

 

流入,带来不同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以崭新的视角和方法开展工作,从而打破思维和行为定式,激活企业系统,使其远离平衡,给企业带来新的活力。如果企业永久封闭,内部员工受惯性思维影响,看不出企业有待改进之处,也不会有变革和提高的意识与动力,使整个系统缺乏竞争氛围,必然是死水一潭。系统的开放与交流,还可以在无形中给内部员工带来压力,激发斗志,产生“鲶鱼效应”,实现团队素质的循环提升。 
  需要指出的是,并不是所有的开放系统都能达到有序,因为一个开放系统从外界得到的既可能是负熵流,也可能是正熵流。后者不仅不会促使系统形成耗散结构,相反会加速系统无序化的进程。例如,企业并购就是企业系统适应环境并与外界环境发生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的一种方式,也是打破封闭,建立开放系统的重要手段。然而,并购的结果可能会使企业走向两个方向:一是通过并购,企业吸纳了能与企业产生协同效应、提高竞争力的良性要素,生成负熵,使原有企业由混沌走向有序或由有序走向更高一层的有序。二是由于企业对新事物的消化和融合能力有限,比如在企业文化和理念灌输和互融方面,包括诸多外界环境不良因素的导入,都会导致正熵增加,使企业系统走向混沌无序。不同的并购背景和形式,其开放程度不同,交换的能量不同,熵的大小不同,企业有序状况也不同。因此,对开放的企业系统,应积极导入能够遏制内部熵增的负熵流,防止正熵的导入。 
  (二)非平衡态是企业系统有序之源 
  耗散结构只能存在于非平衡系统中,只有在远离平衡的时候才能出现,远离平衡是耗散结构出现的前提条件。耗散的企业系统一定是一个远离平衡态的系统。企业系统如果处于无差异的平衡状态,其内部就不存在势能差,无势能差的平衡系统服从势能最小原则,因而它必然是一个低功能的系统。而一个充满内在活力的企业系统,必定是一个有差异、非均匀、非平衡的系统。只有远离平衡,才能形成动态特征,才能使功能更加完善。而平衡态下的企业,其内部混乱度最大,无序性最高,结构最简单,信息量最小,企业维持这种状态不变,就会缺乏竞争陷入低效益的局面,很难取得前进和发展。这种表面上的平衡,实际上会对现代管理起到极大的阻碍作用,成为官僚主义、推诿扯皮和腐败滋生的温床,是现代管理所不能容纳的。动态、远离平衡的有序结构应是现代企业系统机制完善的标志,是现代管理者力求达到的目标。 
  某著名电讯企业在成功的顶峰“打碎”原有业务的做法,就是人为打破平衡,使企业重新处于非平衡态的一个典型事例。他在企业处于成功顶峰时期,通过人员调动,改编组织结构等重大变革,来“打碎”原有业务,让员工之间产生互动,激发创新,从而推动企业不断走向成功。事实上,他向企业系统人为地导入了负熵,使其重新远离平衡,促使系统向新的、功能更加完善的耗散有序结构演化。 
  (三)企业系统是各要素相互调节、相互作用的非线性自组织系统 
  企业要从无序向有序发展并使系统重新稳定到新的平衡状态,在保持开放和远离平衡的前提下,必须通过企业内部构成要素间非线性、立体网络式的相互作用来完成,达到所得超所望的非线性因果关系,即一个小的输入就能产生巨大而惊人的效果。这样才可能使体系具有自我放大机制,产生突变行为和相干效应,重新组织自己,实现新的有序。相反,如果只具有线性作用,要素间的作用只能是线性叠加,带来量的增长,就难以产生质的飞跃,很难实现功能更加完善的新的有序。一项新的管理创新或核心技术成果,应用于企业系统,通过系统内各要素的一系列非线性相关作用,可能会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实现质的飞跃,从而形成功能更加趋于完善的耗散有序结构。 
  某国际著名移动电话生产商能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公司发展成为电讯业巨头,缘自于一次次的科学决策和技术创新所产生的非线性相关作用。在手机行业,许多新概念和新功能都是由它率先推出的。如第一个推出了手机换壳的概念,使手机从通信工具变为时尚消费品;第一个推出了手机铃声下载和屏幕保护新应用,不仅为运营商创造了新的增长点,而且培养了一批无线内容提供商;第一个推出手写输入手机;开发推出了第一款照相手机……。实践证明,资本和技术密集度越高的企业,其内部非线性自组织作用越强,新管理、新技术的应用成果越明显,往往会实现更大的飞跃。 
  (四)涨落导致有序 
  企业系统中的各要素时刻处于涨落或起伏的动态变化中,从而启动非线性的相互作用,使系统离开原来的状态,发生质的变化,跃迁到一个新的稳定有序态,形成耗散结构。因此,涨落是一种启动力,可以导致有序,也可能将企业带入到新的混乱状态。它强调系统中某个微小变化会带来大的结果性偏差,也就是我们所说的“马鞭效应”。比如,企业为应对竞争,对价格敏感性强的产品只作一个很小的价格上调,却极有可能使大量客户转而去购买竞争对手的产品,造成销量大幅下滑,进而导致经营亏损,甚至资金链断裂;相反,如果对质量敏感性强的产品作一个小的改进,却很可能把大量用户吸引过来,给企业带来意想不到的销量和效益。这就要求企业领导者应具备把握全局的能力,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善于把握“趋势”,通过调整制度、发布指令、优化决策、调配资源,识别和导入负熵流,使涨落引发的非线性相关作用,向着有利于形成功能更加完善的、耗散有序结构方向演化发展,遏制正熵膨胀,推动企业系统“自组织”功能不断得到修正和完善。 
  总之,“耗散结构”理论给了我们很多启示,对我们在经营管理实践中,深入、透彻地认识和分析企业,掌握其内在发展规律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其思想体系为我们科学管理、推进企业稳定运营和健康发展构建了一个良好的平台。 
   
  责任编辑:尚 可

你可能感兴趣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