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心理师》读后感

       对这本书的初识是源于我爱人,她一开始买来这本书的时候,并且告诉我说这是一本小说,原先我对这本书是不太有好感的,原因在于,看小说太浪费时间,而且看完之后基本上没有太多可以反刍的,我一度还跟她说,你与其花那么多时间看小说,不如直接看个电影放松放松。当然,当太太看完之后告诉了我大概的情况之后,也勾起了我的点点好奇心与欲望。就这样,我便机缘巧合的遇上了一本好书。

       这本书是一位多维度跨界的作家—毕淑敏先生(先生乃是尊称)。毕淑敏,我只是大概的看了下他的百度百科,以前是知青、后来是医生,再后来是心理医生,再到现在的畅销书作家。用现在流行的说法毕淑敏绝对是一个“斜杠青年”。

       文章开头就是一个非常新颖的写作手法,通过对女心理师贺顿接待的6个非常独特的案例进行平行空间的描述,随着6个案例中人物的心灵治疗阶段逐步的衔接到每个人物的过去,并借此一点点的展开心理师贺顿的童年悲惨遭遇。

      第一个案例是一个农村出来的男孩子经过多年的努力拼搏,官至一县之长,在所有人看来大家都非常羡慕县长一家三口,父慈妻贤子孝,但是随着县长的突然的意外死亡,县长夫人慢慢的发现,原来她那样信任的丈夫一直在外面保养着一个小姐,而且发生意外是在深夜冒雨赶赴小情人之约的开车路上意外坠崖而亡,县长夫人出于被欺骗的怨气想要在追悼会上公布实情,但最后由于贺顿的心灵抚慰,她选择将这个秘密遗忘,为的是顾全双方的白发人及亲爱的孩子,她希望这些活着的亲人活在丈夫美好的光环中。很多我们现实生活中也有类似的事件,平时在旁人看来非常的和睦或者性格非常的好的人,突然性情大变,做出了超乎常理的事件。

       第二个案例则是一个家庭非常富裕的孩子在父母离婚后,父亲有意将身边的秘书迎娶作为孩子的继母,小孩得知情况后,假意跟秘书非常的亲近,然则背后偷偷的用孩子的想法实施报复,最开始只是偷偷的藏一些文件,目的是想让他爸爸责怪秘书,进而失去好感,随着时间的进展,更恐怖的是在秘书喝的或者的吃的东西里面每天加少量的“蟑螂药”,孩子的逻辑是蟑螂这么厉害的物种,蟑螂药都可以搞定它,那么搞定成人应该是没有任何问题的。意识到问题严重性的贺顿只能跟孩子的父母联系并说明孩子的极端危险情况,尤其是这一段话“孩子,是曾经是你们结合在一起的那个人,他很坚决很有心计,他也是一个弱者,如果你们继续对他置之不理,他一定会要你们付出极为惨痛的代价”。这个案例让我想起来社会上非常的孩子由于父母只顾赚钱营生而遗忘了与孩子的交流导致很多家庭悲剧的发生,诸如,初中生为了上网杀害亲奶奶,由于跟父母发生争吵,跳楼自杀等等。

       第三个案例则是一个比较小众但是不能忽视的事件,大意是一对女同性恋人,因为扮演“女性”角色那个人突然因为男上司的追求,后来转变成异性恋,但是扮演“男性”一方的她认为她遭受了背叛,她要报复,她开始谋划极端的做法,打算买枪支跟那个男上司决斗,或者说是同归于尽。后来,贺顿的介入慢慢让她明白,让她渐渐走出失恋的阴影。在我看来,毕淑敏先生只是用同性恋这个争议的话题引出恋人在失恋后的心理变化,有很多可能随着时间的流逝,感情的创伤会慢慢愈合及抹平,但是有一部分人一直走不出失恋的打击而进行一些超乎逻辑的非合理做法,有些做法会演变成比较严重的事态。

       第四个案例在我看来,是整个作品中相对轻松的、平和的一个描述,讲的是一个至少是省部级的干部,有当众演讲恐惧症,平时1对1或者1对多人的谈话或者会议,他可以侃侃而谈、落落大方、出口成章,但是只要人数一多,他马上就会恐惧,不管事先做了多少的准备,哪怕是照稿子念也没有用,头脑一片空白,充血脸红。作为在仕途上还有晋升空间的干部,这一点绝对是致命的。平淡的故事后,紧跟的是心理师如何叩开干部的心灵深处,找到这一症状的发生机理,这一部分让我佩服的不行,成年的某些恐惧或者阴影是受少年时期或者更早的童年时期的一次事件影响的,而且这个影响非常深远,但是要在这么长的一段记忆中找寻发生这个涟漪效应的那块“石头”是非常的难的,除了当事人能有比较好的记忆存储外,还需要心理师在那段海量的记忆中的检索能力,再更需要他们之间的至诚合作和信赖。

       第五个案例则是比较诙谐的,应该是投射的现实社会中非常多的男子,一直秉承“听妈妈的话,我妈说了xxx,”男子成家多年,心理年龄还一直停留在儿童时期,什么事情都是要听妈妈的,而且他自己认为这是孝顺,当然男子对妻子也是真情的,介于此,我大概明白了“媳妇和妻子同时掉水里,先救谁”这个千古难题决不是凭空而来的。

       第六个则是看起来最感伤的一个,一位癌症晚期行将就木之际的老人,非常练达,智慧的一个老人,在看淡了几乎所有的世间事,单唯有一点,对年轻时犯下的错误给他人造成的伤害,并在此基础上成为施加在她身上的精神压力,挥之不去,另其终一生都可能无法释怀(心理师未引导治疗前),老人年轻时曾给几十个人大成右派,批斗过几十个人,还给几十个人带过各种各样的帽子,就是这108人一直在老人的灵魂深处被她自己经常唤醒并折磨自己,这个痛苦之处对老人来说何尝不是“报应”。

       当然正本作品并不是如我这只言片语就可以描述的清楚的,文中最为让人揪心的案例:便是心理师贺顿自身的心灵的洗礼,而且这6个案例中穿插着贺顿的各种细腻的内心变化所突现的情感,看完整个作品,大脑思维如万箭穿心,无法用言语来表达,我只能简单的认为,作者从心理医生和作家两个维度,将一些心理案例和处理案例是负责的思维博弈进行整合,以便像我这样的对心理学完全无知的人给予一个警醒,很多表象是灵魂深处的一次涟漪,很多年前不经意的一次事件,可以在非常长远的时间内给事主以长久的影响,这个影响可以是10年、20年,甚至是一生。

《女心理师》读后感_第1张图片

你可能感兴趣的:(《女心理师》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