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收入与百姓幸福指数

        距离春节黄金周还有一个多月时间,写下这个话题似乎有些过早,但十一期间到山西的旅游经历却让人有不吐不快的感觉。

        说到旅游收入,离不开游客的餐饮和购物。也许是为满足需求,在各大旅游城市,都建有专门面对外来旅游者的旅游纪念品商店,在海南,在山西,在内蒙,包括在日本和韩国,笔者都没少进这样的店。但却发现了一个现象,即看不到当地顾客的身影。按说商店卖的是商品,为什么门前停的只有旅游大巴呢,稍一了解便可获知原因——价格,游客们在这里买到的商品,比当地人在日常生活中消费的同样商品价格高出许多,不论是内蒙的牛肉干、山西的小米、海南的芒果,只要你离开导游指定的购物店,找到当地人生活购物的超市,一比较便知。我们的旅游收入如果就靠这种方式获得一派繁荣,广大游客会是一种什么感觉呢?

        记得去年十一黄金周之后,两条新闻几乎同时占据各种媒体网络的显著位置,让人觉得绝非偶然。一是山东青岛“善德活海鲜烧烤家常菜”一盘虾卖出了1338元天价而引发顾客投诉,并持续发酵;二是全国十一黄金周旅游收入排名公布,山东省以392亿元总收入位列第一。众所周知,旅游收入的统计口径中是包涵了景区门票,景区交通、饮食、旅游纪念品销售等内容的,如此说来,那位四川游客在青岛的一顿“天价虾”餐饮消费显然计入了该省的旅游收入。由此不难想象,我们的旅游收入中有多少是老百姓不情愿,不得以,不甘心甚至是在威胁、恫吓情况下作出的贡献。你在导游的宣传和游说下进指定的让消费,过后偶然在旅馆旁边的小店里看到同样商品要便宜许多;你买了门票进入景区,却因为人满为患被挤丢了鞋,挤散了家人,余下的时间和精力都用来心力交瘁地寻找,完全忽略了身边的景色,而你已为门票收入作了贡献。你租车旅游,却被堵在路上,连景区都没进去,只是为旅游交通收入作了贡献。这样的经历并非鲜见,一位邻居为接待黑龙江来的客人,开车去本省的本溪水洞,到达现场才知,就是排到天黑也进不去洞,无奈之下只好放弃,转向另一景区,到达后被告之门票涨价了,要每人160元,去过的纷纷认为性价比不值,再次放弃,踏上返程。用了一天时间,吃了两顿饭,除了路上的人流车流,没看到任何景区景点,却已为餐饮和石油系统作了贡献。综上所述,在这样黄金周旅游问题多多,矛盾频发的现实面前,旅游收入排名能说明什么,还有多大意义?

        我们曾经在经济发展上以GDP为首要考核指标,它带来了土地过度开发,鬼城频现;以牺牲环境,消耗资源为代价的低附加值基础原材料产业重复建设,泛滥成灾等诸多问题。如今让人欣慰地看到,这种GDP政绩观驱使下的现象,正在通过确立新的法规,重树评价体系,得到遏制和纠正。那么回到旅游的话题,我们衡量一个地区旅游产业发展水平的评价标准是否也该做一番改变了呢?除了收入指标之外,对服务水平,服务质量,接待能力,价格透明,预警机制,安全保障等内容的规范和评定,是否应该建立一个更加公开透明,更方便公众参与的平台。毋庸置疑,在一些旅游城市,专为接待旅游者而建立的企业或门店是不担心回头客问题的,因为他们面对的就是来自全国甚至全世界的游客,每个人都不大可能在一地一家店里二次消费,那么各种评比认定如果只在本地旅游管理部门中进行,就很难准确反映实际情况。因为并不是每一个吃了哑巴亏,受了窝囊气的消费者都能象吃了天价虾的四川肖先生一家一样幸运,让自己的经历公之于世。商品社会,接受有偿服务,这是大家都能认同的,但凡事总得有度,套用联想集团当年一句广告词,稍作改动:人类失去底线,世界将会怎样?我想当道德没了底线,赚钱没了底线,那一定是非常可怕的。真希望有一天,旅游收入指标的增长能与人们旅游的快乐程度成正比。

        这个春节黄金周,你打算出门么?

你可能感兴趣的:(旅游收入与百姓幸福指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