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四月底开始,闽西客家人就开始筹划过端午节了。首先,人们要抽空上山采摘包粽子的竹叶,还要采集葛藤、菖蒲、艾叶等晾干备用,经济稍好的人家要为孩子们添置夏衣。五月初三开始,人们就忙于包粽子、熬粽子,杀猪、宰羊、捕鱼、宰杀鸡鸭鹅兔等。五月初四之前,男人

尤其是男童要剃头;初四日
下午全家人都要以艾叶、菖蒲等煎汤沐浴,浴毕以雄黄酒点涂头
顶、太阳穴、心窝、肚脐及掌心等部位,每人还要喝一口用鱼腥草等草药煎汤配雄黄泡成的雄黄酒,以避此时已苏醒活跃于房前屋后、山路田间的各种毒蛇。初四晚上,人们还要在自家大门上挂上葛藤、桃枝、菖蒲和艾叶等以避邪避祸。

这一风俗据说源于唐末黄巢起义,当时黄巢义军征战赣闽边境,杀戮颇多,人们纷纷遁入山林。端午节前夕,宁化石壁有一妇女携二幼童逃难,背上背着年龄较大的,手上牵着年龄较小的,艰难前行,路遇黄巢,黄巢见状疑之,驻足询问,妇女答道,听说黄巢义军烧杀劫掠,不得已携子、侄逃难,背上的孩子是侄儿,父母已双亡,恐丢失或遇害,断了其香火;而牵着的是自己的儿子,受苦受累也不要紧。黄巢顿感其诚,嘱其不用外逃,回家挂葛藤于门上,义军将保证她家免遭侵害。妇人急奔回村,在家门前悬挂葛藤,并告知村人仿效。后来,黄巢义军果然对该村秋毫无犯,该村遂被称为葛藤坑,于是,端午节悬葛藤习俗至今在闽西各地流行。

五月初五当天,儿童要穿新衣,佩戴香囊、菖蒲根及艾叶;大人们拜完神,大家就可以吃粽子;午饭之后,有些河边大村镇开始赛龙舟,更多地方则由于溪河条件不具备或无力筹办龙舟赛而开展游泳活动。于是,无论男孩女孩,均首次被允许结伴到小河去游泳,去时可带上粽子到河边争相投入河中,谁家的粽子入水溅出的水花更大,则表明谁家的粽子包得好,得到河神(一说屈原)的笑纳。据说赛龙舟和投粽子都为纪念战国时伟大诗人屈原而起,屈原于汨罗江殉国后,楚人竞相划船救之,后人则以此俗祭祀他,客家地区也不例外。

端午节中午,闽西客家妇女还有一个重要的任务是上山采集中草药茶。

端午节后的初六至初十期间,是客家人走访亲友的时间。男人们聚在一起,喝酒品茶,将家中仅存的年前酿制的上等黄酒(糯米酒)彻底“收拾”干净,因为端午之后,必须等到中秋节才能再度欢聚、开怀畅饮了,而到那时,夏收夏种已经结束,新粮酿制的美酒又可开坛。妇女们则一般携儿带女回娘家稍住几天,与父母及兄弟姐妹畅叙自正月阔别以来的思念之情,倾吐几个月来的劳累与辛酸,憧憬夏季的夏收乃至秋冬岁末的家庭建设蓝图,浓浓的亲情充溢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