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简单粗暴中堕落的广告行业

众所周知,电商、游戏和广告,是最赚钱的三个行业。(其实还有个金融,但不是谁都能玩的。)

对于普通大众来说,电商让大家购物更方便,游戏能带来消遣,只有广告让人烦。

当然,广告本身并非一无是处,对商家来说能起到拉新、促活、促销的作用;对消费者来说,有时候也确实能起到购物参考的作用。

但大部分广告还是招人烦,原因很多,随手列几个:

  • 虚假甚至诈骗,尤其很多电视购物广告,为自己的特定受众量身打造的套路,你觉得假和蠢,那说明你不是受众,要尽早筛除掉;

  • 推荐效果差,主要是移动端广告,所谓千人千面、精准推荐做得真的太差了。刚买过的书还一个劲给你推,搜个火柴盒给你推棺材,这样的蠢事数不胜数;

  • 侵犯隐私,一堆所谓广告联盟,在这个网站搜索点东西,回头在另一个 App 居然能看到广告,让人有隐私被共享出卖的被冒犯感和危机感;

  • ......

类似这样的原因很多,无法穷举,我也不打算细说。

今天想说的是另一个问题,因为近几年趋势越来越不好:现在的广告变得越来越简单粗暴。

具体来说,主要有两个体现。

第一个,谐音梗。

前些天端午节,真的是铺天盖地的这种广告词:

万水千山“粽”是情

与“粽”不同

一“粽”浓情,一“粽”乡愁

且不说那个引号完全打乱了排版的协调性,谐音梗承载的幽默效果真的是非常脆弱的,很多时候反而让人莫名其妙甚至尴尬。

如果把幽默当做一门严肃点的学问来看,谐音梗能产生幽默效果,是因为先觉得奇怪,然后联想到巧合下的另一层意思,这个出乎意料又被看透的过程,让人产生了惊喜和自得。

但谐音梗是个纯技巧性的东西,并且是技术含量很低的技巧。

这就导致,谐音梗很容易造,并且很容易做得很刻意。技巧之下,并不能引人思考,甚至会和上下文格格不入。

所以现在脱口秀的扛把子李诞,才会每次听到谐音梗,都会给出这样的反应:

在简单粗暴中堕落的广告行业_第1张图片

脱口秀界不耻的东西,在广告界却大放异彩,真的是有种烂泥扶不上墙的感觉。

第二个体现,是循环洗脑。

远古的有某源祥的十二生肖广告:

“某源祥,羊羊羊”

“某源祥,牛牛牛”

......

然后是发扬光大的某白金,铺天盖地让你无处可躲:

“今年过节不收礼,收礼只收某白金......”

再到新生代的某爵旅拍,一想起那卡带般抽风的电梯广告,真是气得人想走楼梯。

然后到这几年的歌曲改编,最典型的当属某多多改编的《好想你》,写到这里我的脑子已经控制不住唱起来了...

某多多这个套路太成功,最近歌曲改编广告的例子也越来越多了,总有那么几款突然就会在你脑子里唱起来。

这类洗脑广告效果好不好?太好了,成功让你记住了,想忘都忘不掉。

但是也真烦,大部分都是纯粹的噪音。

做这些广告的人也一定是知道你会烦的,但他们的目的是让你记住他们的名字,这样下次买的时候就会潜移默化地被影响。

让人讨厌有时候比让人喜欢,更容易让人记住。


这两种类型的广告,有个共同点,就是前面说的:简单粗暴。

一切只为达到让你记住的目的,哪怕手段不高明,甚至让人生厌。

他们从来没打算好好介绍自己的产品,通过产品功能和优势去说服消费者,多费力不讨好啊。

他们更没想过像当年苹果的 Think Different 和后来的可口可乐那样,抱着树立品牌形象的目的,把广告本身也当做产品去打造。

他们只想直达目的,哪怕简单而粗暴。

我能做什么?作为旁观者和受害者,我只能在这锻炼下自己的分析和总结能力,然后分享给你。

我们能做什么?用钱包投票,多一些理性,少被这些广告影响,希望总有一天能良币驱逐劣币吧。

原创不易

关注/分享/赞赏

给我坚持的动力

在简单粗暴中堕落的广告行业_第2张图片

你可能感兴趣的:(在简单粗暴中堕落的广告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