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的逻辑》读书笔记(十四)

      一切真正的知识都具有活动的、实践的性质。我国素质教育的课堂教学普遍需要克服两种片面性: 既不能无视儿童已有的知识体系,单向地灌输知识;也不能轻视知识性概念,无视知识结构化的体验主义教育。

      一.从知识隐喻看知识特质

      20世纪20年代占主流地位的知识论,一味排除“主观”因素,强调灌输纯粹“客观”的、“绝对”的知识,对这种知识模型,很多教育思想家多持批判的态度。从怀特海的消化说、杜威的实验说,到弗莱雷的对话说、罗杰斯的人格说,都对传统的“客观主义”的知识论提出了普遍的质疑和批判。他们先后提出了现代“主观主义”或类主观主义的知识论概念,强调了主观认知或实践的重要性。当然,各家学说也暴露出各自的局限性。

      知识隐喻启示我们,一切真正的知识具有活动的、实践的性质,应当原原本本地看待认知活动,认知活动不是单纯地吸收知识或是消极地接受知识,而应当是一种活动。当然,这些知识的隐喻虽然凸显了认知活动的关系性,却并没有从近代批判哲学所固有的认识论中解放出来。传统的“客观主义”知识论不可取,现代“主观主义”知识论的局限性同样不小。

      二.舞蹈说及其教学论含义

      基尔提出“知识即舞蹈”的隐喻,这个隐喻将一个或两个以上的认知主体与客体之间的交互作用而形成的关系——不断进化的、共生的关系,生动地刻画出来了。基于“知识即舞蹈”的隐喻,我们可以进一步探讨知识的基本特质及其教学论含义。

      1.知识的关系性

      所谓“知识”就是关系的现实。基尔认为,“认知”之所以发生是由于贯穿在学习主体与客体之间交互作用的某种方式。基尔用舞蹈来描述教与学的关系,认为教与学是动态性的共生的舞蹈。基尔说,不仅认识经验与实在,而且创造经验与实在,都是通过“舞蹈”进行的。

      2.知识的活动性

      知识原本不是被动的,人们在世界中行动,在行动中获得知识,学习者之所以成为学习者,就是基于探究和交互作用,一切知识都是在关系中产生的。知识即参与,知识是活动。

      3.知识的社会建构性

      我们生存的世界由两个维度——物理维度和社会维度——构成,每个维度都以语言为媒介,同这些维度的交互作用也是通过语言起作用的,语言与认知活动不可分割。我们因为是人,所以说话;因为说话,所以是人。知识也是在人类社会的交互作用这一织物整体的范畴之中建构出来的。知识之所以是关系性的,活动性的,不仅指人类与世界的交互作用所表现出来的意义,而且指共同生存的人们之间的交互作用的意义。

      三.知识说对我国课堂教学改革的启示

      当前我国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对立,同样反映了知识隐喻的对立。尽管多年来我国的基础教育一直处在改革的声浪之中,但未能切中要害。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环节在于课程改革,而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在于课堂教学的改革,我国的课堂教学面临着从“灌输中心教学”转型为“对话中心教学”的严峻课题。

      我们的教育改革不能总是绕开核心环节敲边鼓,或者总是雷声大雨点小。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对话应是课堂教学的大原则,但现今应试教育的课堂教学往往偏离了教育的本质,陷入了种种课堂困惑。学习和研究知识说的相关理论,应该引发我们思考,给予我们启示,指导我们实践,在新一轮高中课程改革和新高考实践过程中迈出正确而坚定的步伐!

     

你可能感兴趣的:(《课程的逻辑》读书笔记(十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