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林巴历史渊源

1894年,危地马拉的音乐家塔多模仿钢琴琴键的排列,为马林巴加上了半音琴板,使之半音齐全,便于演奏新的作品。后来,墨西哥又创造了高音马林巴和大型马林巴。前一种有50块琴板,音域达五个八度,由三人演奏,后一种共78块琴板,音域达六个半八度,由四人演奏。主旋律演奏者左右手都各执两锤,其他人一手执一锤,音色美妙,音响效果很好。

马林巴最初被称之为马林布拉。最古老的马林巴只有几块音板,当时被称作大鼓。它是事先在地上挖个坑,把音板放在上面,演奏的人做在地面上用两支槌子在音板上敲打。这种最初的马林巴虽有一定的音高,但不能演奏音乐,只能用来打节奏。后来又出现了全音键的马林巴,它有完整的C大调音阶,由于这种马林巴没有半音,在调性变化时要根据乐曲的调式用蜡随时进行调整,从而给演奏者带来了很大的不便。随着半音的出现,马林巴的发音就像钢琴一样完整无缺了,能够演奏各种不同调式的乐曲了。半音的出现是马林巴发展史上的一次重大飞跃。

古老的马林巴中最有代表性的是葫芦马林巴,它比较好地体现了马林巴的音响,盛行期比较长,广泛为人所爱。所谓葫芦马林巴,就是在整体呈键盘状的发音板条下面挂上一个个大小不同的葫芦,并在葫芦上方开口处贴一结实的膜,据说这种膜是用蜘蛛卵制成的,能产生一种特殊的音响。后来葫芦共鸣器被科学的木箱式共鸣器所取代,从而便产生了箱式马林巴。箱式马林巴的共鸣器是采用木制材料制作成类似金字塔形状,尖部在下,开口在上。上个世纪20年代,美国人对箱式马林巴又进行了改造,用金属管制作共鸣器,于是产生管式马林巴。

古老的马林巴分布比较广,在非洲和亚洲的一些偏僻的山村、部落及城镇都有。受地域和民族文化的影响,马林巴在形制上行行色色、异彩纷呈,除上面谈到的那几种外,还有象脚式马林巴、树干马林巴、桌子马林巴等。

早期的马林巴用于歌舞伴奏,在乡村、部落及宗教仪式上演奏。在非洲用于大众音乐、舞蹈音乐,有时也用它演奏古典音乐。1874年演出"死神的舞蹈"时首次在管弦乐中使用马林巴。在当时它也被被马戏和音乐厅作为独奏乐器使用。随着马林巴地位的不断上升和自身的不断完善,它的应用场合和演奏曲目也日趋广泛。如今的马林巴主要用于音乐会的演奏,在管弦乐队、军乐队及各种乐队中都有马林巴的存在,有许多作曲家为马林巴谱曲,其中包括乐队协奏曲。更重要的是马林巴可以独奏,也可以由几个人组成重奏小组,还可以组成马林巴合奏团。另外与其它打击乐器的合作效果堪与大乐队媲美。世界上有无数个马林巴合奏团和打击乐团,可以说马林巴在打击乐领域里属领先地位。

你可能感兴趣的:(马林巴历史渊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