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得】讓我們像外行人一樣發想,像專家一樣實踐吧

【閱得】讓我們像外行人一樣發想,像專家一樣實踐吧_第1张图片
像外行人一樣發想,像專家一樣實踐

閱得,分享給你我在閱讀中的獲得。


【我為甚麼讀這本書】

書名「外行人發想,專家執行」,外行人 v.s 專家,發想  v.s 執行。

天馬行空地碰撞,專注踏實地執行,兩個動作看似相反,卻都是創新中的不可或缺。

這點呼應 coursera 上 learning how to learn 中提到的兩種大腦模式,focused mode 就像專家腦,而 diffuse

mode 就像外行腦。

專家刻意切換成外行腦,暫不考慮可行性,儘管充滿玩心地發想,這時大腦處於diffuse mode,視野變廣,發現平時沒注意到的景象;而隨著點子漸漸成型,外行腦再切換至專家腦,這時大腦處於 focused mode,嚴謹評估點子能否成真,深入思考如何實踐。

外行和專家兩種身分,focused mode 和 diffuse mode 兩種心智模式,彼此間有奇妙的對應關係,這類相反互補的概念,令我很感興趣,因為人往往在這兩極狀態間不斷切換,催生出色創新。

有多少種人就有多少種創新,當初會拿起這本書,也是因為對卡內基美隆大學的好奇,所以想聽聽任教於機器人研究院的教授會怎麼分享他體悟到的創新秘方。

【書本風格】

本書內容有點像作家-金出武雄教授的研究生涯心得。

閱讀過程我數度爆笑,佩服他把深刻議題談得生動詼諧。

書中也說他私底下觀察到,優秀者都非常幽默,因為他們總能迅速釐清不同狀況的共同點、矛盾點,並且邏輯清晰地表達出來,說出蘊含真理和趣味的笑話。

讀完這本書,我覺得金出老師就是這樣的人。

【內容簡介】

這本書的主題是「創造」,由一位傑出研究者,以幽默口吻分享他如何思考、實踐、解決問題,同時樂在其中的創造歷程。

其實,整本書他都只是在講自己,他做的研究、他經歷過的挑戰、他知道的奇文軼事、他教過的學生、他思索過的議題、他共事過的同事、他的求學經驗,但,光說這些就頗有可看性。

因為他體驗的一切,他的腦內世界,就是思考力創造力最生動的體現。

你會發現他分享的大概念,和其它談論創造思考的書籍其實頗為相似,那這本書到底特別在哪?

身為研究者,他一生都在實踐創造,對此能提出深刻見解。

這裡說的深刻,不是指艱深的理論或研究,而是指,書中所思所感都來自他個人真實生命,每一份見解都是親身經歷後的洞察,是因為其中顯露的生命厚度,所以深刻。

且市面上從工程背景出發,談論創造的書,非常稀缺,這本可說是絕無僅有。

雖然個人很喜歡這本書,但因內容多從作者個人科研背景出發,因此,對科研較不熟悉,且對娓娓道來式分享較無興趣的讀者,這本書可能不會太對味。

【重點釋出】

這一篇想先簡潔分享書中內容,標題是大概念,標題底下是連接大概念的例子想法。

1. 創意是省略

我將書中所寫的「省略」,解讀為選擇的智慧。

人的精力時間有限,若想實踐想法,須訂定優先順序,好從眾多選項中擇一。若這個想做、那個也想,遲遲無法決定,將讓大腦空轉,行動停滯,點子永遠不會成真。

清楚自己每一個當下的觀察重點,在無規則的現象中看見規律。

做有感的研究,像寫一個短文案一樣,為自己的研究下一個簡短有力的標語,讓別人聽到後,腦中浮現你的研究成果在自己生活中派上用場的畫面。

洞察力,是看到本質的能力,看過越多模式,就越能在短時間判斷一個模式會不會成功。

2. KISS

Keep it simple , stupid.

作者從多年研究生活中體悟到,成功想法最初大都簡單明快,例如「網路」的誕生,當初就是從國安角度出發,想將各個電腦連接起來,如此一來即便某台電腦被駭,還有其他台電腦能繼續運作。

我覺得這邊所說的「簡單」,帶有「具體」的之意;當我們說一件事很簡單,經常是因為我們清楚知道執行步驟以及能夠具體想像最終目標。

這樣還有一個好處是,當你在過程中撐不下去時,目標越簡單具體、越容易想像,越容易重獲繼續走下去的力量

構思力就是限定問題的能力,構思研究主題是這樣,寫一篇文章也是如此,架構必須在,否則內容會溢得四處都是,毫不可口。

3.靈感誕生自馬拉松式的思考

專注,就是不斷和問題互動交涉,直到自己和問題融為一體。

靈感不會平白出現,它多半存在於持續思考的縫隙中,在馬拉松式的思考活動中,靈感會從絕處產生。

絞盡腦汁、用盡方法之後,好好休息一陣,這是靈感到來的序奏。

4. 把點子向別人說出來的過程,也是繁衍點子的過程

無論是寫作還說話,這些向別人說明想法的過程,會讓所有曖昧現形,讓人發現自己蓋的屋子哪裡架構不結實。

任何形式的表達,都是由一連串選擇拼組而成,而在物理現實中,選擇是不允許曖昧的,只有當你選擇,當你定義後,一切才能成形。

5.質疑成功

你「敢」質疑成功嗎?

我之所以把括號放在「敢」而不是「質疑」,是想強調「敢」所代表的勇氣。

質疑別人的成功似乎不太困難,那質疑自己的呢?

此處「質疑自己的成功」之意,並非指質疑成功「事實本身」,而是質疑「自己對成功原因的假設」,我們常以為,自己當時是因為這樣那樣而成功的,進而覺得,這次只要繼續這樣那樣,應該也會成功吧。

但事實並非如此,因為成功原因往往不只是你想的這樣那樣而已。

但到底是怎樣,沒人說得準,唯一能確定的是,個人微情境與外在大環境永遠在變,不可能與原來成功時一樣,所以即便能分析出當時成功的所有因素,也幾乎不可能全盤複製到現況中

因此,越想成功,越須檢視自己是否正過度依賴從前成功的思維。

你可能感兴趣的:(【閱得】讓我們像外行人一樣發想,像專家一樣實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