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网络 -- 第一周笔记

目录索引

  • 前言
  • 第一周
      • 1.1 发展过程
        • 1.1.1 定义和分类
        • 1.2.2 基本组成
        • 1.1.2 国际发展
        • 1.1.3 我国发展
        • 1.1.4 课后题
      • 1.2 网络体系结构
        • 1.2.1 定义
        • 1.2.2 分层 协议 服务
        • 1.2.3 七层体系结构
        • 1.2.4 五层体系结构
        • 1.2.5 网络通信标准化组织

前言

  • 课程资源来自于MOOC
  • 目录有部分修改,持续更新
    (也不一定,正经记笔记仿佛很花时间。。)
    (图片存放地址什么很麻烦,复制都有问题,可能之后少放图了。。)
  • 重点部分:
    • 计算机网络的分类1.1.1.2
    • 网络体系结构五层1.2.4

第一周

写于2020.3.21

1.1 发展过程

1.1.1 定义和分类

  1. 定义

    1. (非官方)计算机网络强调的是资源共享:

      把分布在不同地点且具有独立功能的多个计算机,通过通信设备和通信线路连接起来,在功能完善的网络软件运行环境下,以实现资源共享为目标的系统。

    2. (常考!)终端系统通信子网组成

  2. 分类

    1. 根据网络覆盖的地域范围:

      个人区域网、局域网LAN、城域网、广域网

    2. 根据拓扑结构:

      星型、树型、总线型、环型、网状型

    3. 通信传输媒介:

      有线网、无线网

1.2.2 基本组成

  1. 上图:

    ①计算机网络 = 终端系统 + 通信子网

    ②网络 = 结点 + 链路
    计算机网络 -- 第一周笔记_第1张图片

  2. 结点 = 边缘结点 + 中间结点

    1. 边缘结点构成了终端系统,包括:主机、服务器等等
    2. 中间结点构成了通信子网中的网络设备,包括:集线器、交换机、路由器等等
  3. 链路 = 通信线路

1.1.2 国际发展

  1. 第一阶段:面向终端的计算机网络

    ​ 想象一下最起先发展的大型计算机,占地面积超级大的这种,bug传说从此开始。

    ​ 此阶段的计算机,主要存在于:大学、实验室等。

    ​ 特点①:系统由主机和终端构成,所有数据处理和通信处理都是由主机完成的,对主机系统依赖性很强。

    ​ 特点②:主机通信开销较大,通信线路利用率低。
    计算机网络 -- 第一周笔记_第2张图片

  2. 第二阶段:多台计算机互连的计算机网络

    ​ 由于一些美国大学之间有了信息共享的需求,大佬们就开始研究升级了计算机网络这玩意。

    ​ 标志性成果①:提出分组交换技术

    ​ 标志性成果②:提出TCP/IP协议雏形

    ​ 优点:建立了计算机与计算机的互连和通信,实现计算机资源的共享。

    ​ 缺点:没有形成统一的互连标准,使网络再规模与应用等方面受限制。
    计算机网络 -- 第一周笔记_第3张图片

  3. 第三阶段:面向标准化的计算机网络

    ​ 有了OSI-RM参考模型。

  4. 第四阶段:面向全球互联的计算机网络

1.1.3 我国发展

(简写了)

  1. 1986-1994:我国加入因特网的标志 “中关村”…
  2. 1995-2007:教育科研网CERNET 人民政府网…
  3. 2008- :中国网民规模等飞速上升…

1.1.4 课后题

  1. 阿帕网是因特网的前身,它是一种?(C)

    A.电路交换网 B.报文交换网 C.分组交换网 D.混合交换网

  2. 计算机网络从逻辑上是由终端系统和(通信子网)两个部分组成。

  3. 有时间再补充好了。。有点懒了。。

1.2 网络体系结构

1.2.1 定义

​ 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是:计算机网络的分层每层的功能以及每层使用到的协议的集合。也就是它们多应完成的所有功能的定义,是用户进行网络互连和通信系统设计的基础。

1.2.2 分层 协议 服务

  1. 分层

  2. 协议

    组成三要素:语法 + 语义 + 同步

    ①语法:双方“怎么讲”。事先约定好的,就像解密时设定的解锁方法。

    ②语义:双方在“讲什么”。

    ③同步:事件执行的先后顺序。

  3. 服务

    下层为上层提供服务,上层通过设置接口来接收下层服务。

(常考)协议是水平的,服务是垂直的
计算机网络 -- 第一周笔记_第4张图片

1.2.3 七层体系结构

OSI-RM

中文名:开放系统互连的参考模型

从上到下:应用层、表示层、会话层、传输层、网络层、数据链路层、物理层

专家们的成果被淘汰的原因:

  1. OSI的专家们缺乏实际经验
  2. OSI的协议实现起来过分复杂、运行效率较低
  3. OSI标准的制定周期太长
  4. OSI的层次划分不太合理

对以下问题的处理方法不同:

  1. 对层次间的关系
  2. 对异构网互连问题
  3. 是否将面向连接和无连接服务并重

1.2.4 五层体系结构

TCP/IP协议沙漏模型:
计算机网络 -- 第一周笔记_第5张图片
从上到下:

  1. 应用层

  2. 传输层

    为两台主机中进程之间的通信提供服务。使用到两个协议TCP和UDP。

  3. 网络层

    基本单位:分组

    为网络上不太主机之间提供分组的传输服务。

    把一个分组想办法从原组传递到宿组主机。

  4. 数据链路层

    基本单位:帧

    传输时增加了首部和尾部,比上面三层多了尾部。

  5. 物理层

    基本单位:比特

    在前面插入若干字节,保持收发双方的帧保持一致

计算机网络 -- 第一周笔记_第6张图片

计算机网络 -- 第一周笔记_第7张图片

有部分专有词不太记得牢,就先上图了。

计算机网络 -- 第一周笔记_第8张图片
计算机网络 -- 第一周笔记_第9张图片

1.2.5 网络通信标准化组织

  1. 国际标准化组织ISO

    现任主席张晓刚先生

  2. 国际电信联盟ITU

    简称国际电联

    国际电信联盟秘书长赵厚麟先生

    ITU-T 国际电信联盟远程通信标准化局

  3. 因特网协会ISOC

计算机网络 -- 第一周笔记_第10张图片计算机网络 -- 第一周笔记_第11张图片

你可能感兴趣的:(作业打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