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可见的学习——反馈即时数据,以团队合作方式开启深度学习(4)

福州金山中学  陈蕾

探寻可见的学习——反馈即时数据,以团队合作方式开启深度学习(4)_第1张图片
20161125公开课《求索真理的历程》

第四部分  反馈即时数据,以团队合作开启深度学习

       正式的课在周五下午正式拉开帷幕。
        由于开设的是高三的课,所以,封闭式的问题相对比较多,那么怎么样才能够真正地开启课堂对话,走入深度学习,是我最近一直在思考和探索的部分。

一、用好即时数据,呈现“可视”思维。
       在“真题实测”环节,我让学生完成几道我精心挑选的选择题。学生们用答题器进行作答,短短一两秒就可自动生成出一张柱状图表,清楚地显示出每个选项得到的投票数。其中,第一题和第二题只有三位学生选错了。通过数据信息的反馈,我邀请了做错的彬来分析题干和题肢,并说明选择理由。而我希望借由他的分析,提出更多相关的问题,帮助学生梳理本单元知识,突破易混易错点,从而为最后的知识构建打下基础。但这样一来,我也大大拖慢了课堂进度。
       课后,我与台湾王绪溢博士就这个疑惑展开了深入的交流。王博士问:“前两题只有三个人做错,正确率这么高的题目,你为什么还要详细讲解?这和你不知道数据的课堂有什么区别?你还是按自己的想法把课讲完了。”我突然有些明白了,但依然有自己的想法:“我是希望通过提问帮助学生梳理知识,而且这些重难点不讲清楚,后面不是还会放错吗?”王博士回答我:“你还是不放心!他们要是真的不会,之后不是还会暴露出来吗?你应该要学会忍耐一下。”不得不说,王博士真得把我看“穿”了——我就是不放心,就是没“忍住”,就是忍不住要讲。其实,在课堂最后的环节里,我已经设计了具有挑战性的“时政链接”,如果节省了这一环节的时间,也就能让学生通过挑战环节来达成更高的学习目标,而且如果依然存留有问题,也定会在挑战环节中暴露出来。
       在第三题选择完成时,我和学生们都“惊奇”地发现这题的分歧很明显,八班学生的疑难问题“暴露”出来。说实话,我原本备课时,根本没料到这题的错误率会这么高。于是,我立刻将这题推送至学生小组的平板上,学生们可以在平板上清晰地标注出小组讨论的结果,这样一来,思维的过程被清晰地呈现出来。在这样的课堂,你会发现,每个班出现的问题都不一样,每个小组思考的方式也不尽相同,课堂因为这样的“临时生成”而变得鲜活起来!
       运用答题器和平板作答,这是对传统课堂的一个微小改变,便能换来不同的收获——这收获可能是因为学生在不得不回答的问题的压力之下能够更加专心听讲,为了回答正确,他们在头脑中不断组织和诠释知识;也可能是因为教师可以更准确地把握真实的学情,推进生成性课堂。
       所以,未来的课堂运用过程中,我应该要更好地利用好即时数据,同时还要学会让自己“住嘴”,让学生发起富有成效的关于学习的话语!

二、加强限时作答,扩大学习容量。
        “智慧教室”里配有计时器,不过因为本节课的题目需要一题一题完成,每题使用时间又较短,我觉得它不适合在这节课里使用。但由于最终答案需要通过答题器传送至大屏幕,学生们的紧张感比起普通课堂要多得多。他们中的大多数在很多时候就是在不断权衡答案的正确性,于是做题速度明显下降。当然,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也有助于学生不断地深入地思考和理解这些题干与题肢所涉及的概念、关系等。但现在想来,在课堂开始的时候,我可以告诉学生这是限时答题的环节,再充分利用IRS底部的计时功能,从而能更快地推进整个课堂的进程,适当扩大课堂的学习容量,也有利于达成限时训练的目的。

三、团队合作学习,深化课堂对话。
       《可见的学习》里特别提到了“同伴与社会性支持的作用”,认为“合作学习和竞争学习(尤其当竞争与达成个人最佳目标和个人成就水平相联系,而不是学生为了更高的排名而互相竞争时)要比个别学习更有效。如果学生在掌握足够多的表层知识之后再参与讨论,与同伴共同学习(通常以结构化的形式),那么此时的合作学习最为有效。”
       首先,我让学生们自己独立思考问题,将题干和选肢中所表达的意思标注出来。接着,针对错误率较高的第三题,我没有直接告诉正确答案,而是采用了团队合作学习的方式,要求学生通过同伴之间的互助学习,通过这题所产生的质疑开启他们之间的对话,逐一厘清。而就在这样的过程中,他们形成了“提出质疑——分享观点——相互说服——自主解决”学习策略,从学生的角色转变为了教师的角色。在这样的过程中,能力较强学生因为成为他人的“教师”而更清晰地理解题目所涉及的相关知识,而另一部分能力较弱的学生也因为提出自己的疑惑,并在同学的释疑中得以发展与进步。最后,我只需要针对还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更深入的问题,就能使得课堂的对话走向更深入!

四、自主构建知识,填补学习差距
      在以往的课堂上,知识构建的过程通常都是在我的主导下进行,而这一次在学生自主预习和真题实测的基础上,我让学生们自己来构建知识框架。很有趣的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就会发现学生们拥有不同的思考方式,他们的构建方式是不同的——有的学生从认识论的角度来整体归纳,有的学生则从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角度来归纳。但要注意,每种思维方式都是需要得到尊重和理解的。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发现了思维的差异性,就能更好地开展接下来的教学活动,针对不同的学生提供相关的指导,推进他们对知识的认知和理解,从而有效填补学习的差距。


       这一次的开课,是在原有信息技术与教学整合的基础上再一次新的尝试。无论是导师李华老师与林晓枫老师,还是台湾王绪溢博士,他们都从不同的视角——政治学科或信息技术给我提出了许多问题,而以这些问题为导向则启发我重新思考高三课堂。与杰生老师探讨每个选题所涉及的“关系”,让我对知识本身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与陈敏老师交流、评课,发现课堂的优缺点。
       这节课不会是终点,我会再一次将大家的改进意见融合,重新再上一次,看一看是不是会有所改进,是不是课堂更有效。这节课也不可能是终点,因为还有许多高三课在继续,总结经验,运用到日常教学中,才能真正帮助到学生,才能真正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业成就。

(未完……待续……敬请期待调整后的实践)

你可能感兴趣的:(探寻可见的学习——反馈即时数据,以团队合作方式开启深度学习(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