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本能:人性来自本能

由此可见,人性决定了人的心理,决定了人的认同。但是,人为什么会有那样的人性呢?
这似乎是一句废话:人所共有的特性,就是人性。既然是人,当然就应该有那样的人性。。
但是,我们有必要刨根究底:人性为什么是这样而不是那样?决定人性的因素是什么呢?
这要从人性的本源中去寻找。
在探索人性的时候,我没有机械地从人与动物的区别角度展开,而是观察“人之初”。新生的婴儿尚没有受到后天习气的浸染,完全是凭借最原始的生物本能在做事情。因此,观察新生婴儿的表现,就能够做出人性的准确判断。
于是,我看到了婴儿哭和闹。婴儿的八种哭的类型只反映了三种需求:[1]
要吃喝,要舒适,要关怀。
要吃喝的目标在于维系生存,要舒适的目标在于优质的生存,而要关怀,正是人对认同度的追求,是人对孤独的焦虑,目标在于镇静安神。
可见,人之初的三种需求,都围绕着一个基本点展开,那就是:生存。
生存,就是活着。这是人的本能的选择。
当然也是一切动物的本能的选择。
因为要生存,所以,人要吃喝,要舒适,要关怀。而吃喝的资源是有限的,舒适是不经常能得到的,关怀更是稀缺的,所以形成了人的共性——
贪婪:求得更多,舍得更少;
焦虑:要求发泄,镇静安神。
而能体现出贪婪和焦虑的一个共同指标,就是认同度。人要追求认同度的最大化。在那时候,他才是安全的,安神的。
 
这就是我们理解人的行为的一条线索:
本能决定生存——人和一切动物的不需要选择的选择;
生存决定人性——任何人都会具有的共性;
人性决定心理——人们心里想做的事情,一定是追求认同度的最大化;
心理决定行为——想做就做,想做才做;
行为是外在的表现形式。
 
这条线索理清之后,我们再来看马加爵杀人事件的根源:
马加爵是人,马加爵有生存的本能,本能决定了马加爵有人性:贪婪、焦虑和追求认同度最大化。马加爵在资源匮乏的时候,在家庭贫穷的情况下,在外界压力下,心里焦虑,渴望发泄和安神。在后天教育中,马加爵接受了一种观点:对恶人要消灭,他认同了这个观点。没有人来告诉他这样的观点不对。他所认同的东西,成了他心理产生的基础。现实生活中,他遇到了让他感到气愤的事情,他认为周围的人是恶人,决定解决掉这些人。于是,产生了杀人的认同。没有人阻止他,没有人告诉他不能这样做。
他杀人了。
杀人之后,他开始逃亡。那是生的本能驱使。他亡命海南岛,终于被抓。在被宣布判处死刑的刹那,他两腿瘫软,那是对死亡的恐惧。
此时,我们不由得想起马加爵在逃亡期间给姐姐的录音中谈到的一个沉重话题:
“姐:现在我对你讲一次真心话,我这个人最大的问题就是出在我觉得人生的意义到底是为了什么?100年后,早死迟死都是一样的,在这个问题上我老是钻牛角尖,自己跟自己过不去,想这个问题想不通”。
是啊,人为什么要活着呢?马加爵问出了一个无数人都会问的问题。
先生也问我:先生为什么活着?不活着,去死不行吗?你为什么活着,为什么不去死呢?
人活着的意义是什么?人不活着不行吗?
人活着,是不是有一个天大的秘密呢?
这就是我在写完《新人性》之后要解决的问题,《新人生》就是要回答这个问题。
 

你可能感兴趣的:(三:本能:人性来自本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