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与接地端的电压值,然后根据欧姆定律,计算出调整点与接地点的电压值。
二、电容屏常见形式:
(1)表面电容式(SCT,Surface,Capacitive Touch)
当手指触摸在金属层上时,由于人体电场,用户触摸屏表面时形成一个耦合电容,
对于高频电流来说,电容是直接道题,于是手指从接触点吸走一个很小的电流。这个电流
分从触摸屏的四个电极中流出,并且流经这四个电极的电流与手指到四角的距离成正比,
控制器通过对这四个电流比例的精确计算,得出触摸点的位置。
(2)投射电容式 (PCT,Projected Capacitive Touch)
2.1 自电容式触摸基本原理(可以实现单点+手势)
2.2 互电容式触摸基本原理(可实现多点)
本文主要说的是投射电容式相关的内容。
支持多点触摸,在玻璃表面用一层或者多层的ITO,制作X轴和Y轴电极矩阵,当手触摸
时,手指和ITO表面形成一个耦合电容,引起电流的微弱变动,通过扫描X轴和Y轴电极矩阵,
检测触摸点电容量的变化,计算出手指所在位置。
2.1 自电容式触摸基本原理
自电容,简单的说就是手指与大地形成一个电容,当触碰屏体本身的时候,形成一个并联电路。
当手没有触碰屏体的时候,电路如下图(1)所示:
(1)
可以等效为如下电路图,Cs = 上图的Cp,电路等效图如图(2)所示:
(2)
当手触摸屏体的时候,由于手指与大地之间就相当于接了一个Cf的并联电容,如下图(3)所示。
(3)
等效为如图(4)所示:
(4)
由上图(4)可知,并联的的级数越多,则满足如下公式:C总 = Cp + Cf
由于电路并联,则满足电压关系:U总 = Ucp = Ucf
则满足电流关系:I总 = Icp + Icf
实际上,在玻璃表面用ITO(一种透明的导电材料)制作成横向与纵向电极阵列,这些横向和纵向的电极分别与地构成电容,这个电容就是通常所说的自电容,也就是电极对地的电容,在图(4)中就是Cp。当手指触摸到电容屏时,手指的电容将会叠加到屏体电容上,也就是图(4)中的Cf,使屏体电容量增加。
在触摸检测时,自电容屏依次分别检测横向与纵向电极阵列,根据触摸前后电容的变化,分别确定横向坐标和纵向坐标,然后组合成平面的触摸坐标。自电容的扫描方式,相当于把触摸屏上的触摸点分别投影到X轴和Y轴方向,然后分别在X轴和Y轴方向计算出坐标,最后组合成触摸点的坐标,我们可以形象的把这一个过程等效为图7-11。
假设如图5所示,如果是单点触摸,则在X轴和Y轴方向的投影都是唯一的,图中的红线就是投影,所以组合出的坐标也是唯一的;假设如图6,如果在触摸屏上有两点触摸并且这两点不在同一X方向或者同一Y方向,则在X和Y方向分别有两个投影,则组合出4个坐标。显然,只有两个坐标是真实的,分别是(4,5)和(9,8),而另外两个就是俗称的”鬼点”。因此,自电容屏无法实现真正的多点触摸。
(5) (6)
消除鬼点常用的方法是:分时法、分区法。
分时法:
假设多点触摸是分时发生的,自电容测量方法首先确定第一个触摸点,第二个触摸点操作将会产生对应的鬼点,由于真正的第二个点与第一个点呈对角线状态,如图(6)所示,因此可以消除鬼点,这种方法需要触控的时候 间隔几毫秒的时间即可。
分区法:
将整个触摸屏物理分割成多个区域,由于每个区域确定一个操作,这样就可以避免鬼点的操作。
自电容的优点是简单、计算量小,满足X+Y的计算。缺点是单点、速度慢;
2.2 互电容式触摸基本原理
如图(7)所示,互电容屏也是在玻璃表面用ITO制作横向电极与纵向电极,它与自电容屏的区别在于,两组电极交叉的地方将会形成电容,也即这两组电极分别构成了电容的两极。当手指触摸到电容屏时,影响了触摸点附近两个电极之间的耦合,从而改变了这两个电极之间的电容量。检测互电容大小时,横向的电极依次发出激励信号,纵向的所有电极同时接收信号,这样可以得到所有横向和纵向电极交汇点的电容值大小,即整个触摸屏的二维平面的电容大小。根据触摸屏二维电容变化量数据(触摸后电容值减小),可以计算出每一个触摸点的坐标。因此,屏上即使有多个触摸点,也能计算出每个触摸点的真实坐标。
图7 图8
互电容的优点是真实多点、速度快,缺点是复杂、功耗大、成本高。
由于个人水平有限,毕竟刚接触这个行业,知道的东西尚浅,所以,望有经验的大佬,多多指导,谢谢!
本文的内容,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