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篇)找回童年的沟通模式——一位心理咨询师妈妈参加PET工作坊后有感

“这是我的选择,不必是你的。”

起初,在身体里的这一份爱,只是自私的,盲目的,我爱我的孩子,而,只因我不曾被宠坏,只想宠坏你,用力宠坏你。

(分享篇)找回童年的沟通模式——一位心理咨询师妈妈参加PET工作坊后有感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絮絮叨叨的童年:童年的我对母亲是很纠结的情感,很想亲近,但不敢亲近。她唇红齿白肤若凝脂眼大有神,光是看着她我就很满足,“我有一个世界上最美的妈妈。”但是,这样一个美丽的妈妈的脾气就不那么美好了。有一次,我和她一起出门,看到一辆卡车,我问了一个关于卡车的形状的问题,她心情不好正巧我可能又很烦,她就给了我一耳光,我吓坏了就闭上了停不下的小嘴;有一次,我用蜡笔在家里的门上涂了一堆线条,后来觉得一定会挨骂就赖给了堂弟,事情穿帮了,妈妈打我然后用脚踩在我肚子上硬是要我认错,我不认她还威胁我不给我吃饭;还有一次,我到她单位玩,她在上班,由她同事带我玩。记得那个同事很美很温柔,我被她涂上了她的口红和眉笔,穿上了白裙子,我幻想自己是一个仙女,美极了,随着音乐自由摇摆跳起了自创的仙女舞...妈妈过来接我,眼睛睁到很大,提高嗓音“你看看你涂成什么样子!难看死了。”还有很多。我很爱我妈妈,但是我真的和她亲近不了。

(分享篇)找回童年的沟通模式——一位心理咨询师妈妈参加PET工作坊后有感_第2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我不知道你是不是有一个类似的妈妈。但若你从童年的我的角度去看看我妈妈,会不会觉得我妈妈很坏?

其实,我妈妈也是世界上最好的妈妈。她每天都把家里收拾得整整齐齐;她做得一手好菜;她知道每个人的口味也总是能翻花样让我们吃得很满足;我18岁的时候,有一次考试自以为能得很高分但并没有,我趴在她床边哭啊哭,我爸说哭有什么用,她跟我爸说“让她哭吧,她难受,哭完就会好的。”;23岁我失恋,哭啊哭啊,她在我身边看着我也肝肠寸断,说要去帮我找他让他好好对我,我硬是拦着她说一切都结束了她才没真的去打电话给前男友。

(分享篇)找回童年的沟通模式——一位心理咨询师妈妈参加PET工作坊后有感_第3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我不知道你是不是有一个类似的妈妈或者有类似的场景曾出现在你生命中。但若你从我的角度去感受这些事,会不会觉得我妈妈很棒?

近两年,我才慢慢看到了这所有的一切的背后的爱。成人的爱,很难懂,有时明明硬得像石头很伤人很粗暴很吓人,但他们强调这是爱,是爱,是爱;有时明明很暖很可爱很深厚,却说我不爱你你可以更好或者谁谁谁比你好你别骄傲,心底里却说这是爱,是爱,也是爱。可是,这样的迂回百转千折的爱,孩子真的能明白吗?

我们天生具有爱的能力。但为什么很多时候,最亲近的人,父母和孩子,夫妻之间不再能感觉到爱,是什么时候我们失去了表达爱的能力?是恋爱中吗?是教育孩子中吗?其实都不是,那发生在我们从小长大的过程中,在我们明确表达自己想要多一根棒棒糖被拒绝说“你怎么可以再要?今天吃过了。”,是在我们说小军有一辆小汽车我也想要时被拒绝说“你这孩子怎么这么不懂事,你也不看看家里什么条件,什么都要什么都攀比。”,是在我们说“我不想去上学”时被批判说“你知道家里给你花了多少钱吗!”时...一次一次,我们学会了隐藏自己的需求,逃避自己的感受,最终成长为和大人们一样迂回难懂的大人。

那孩子的需求我们都要去满足吗?不,那是溺爱。溺爱是牺牲了父母的需求去满足孩子的需求,时间久了父母会觉得孩子麻烦,讨厌孩子,而孩子内心也是无力且不安全的。孩子最后也只能成长为自私、忽略他人感受、输不起的人。

那到底怎么办,骂也不是宠也不是...作为读者的你忘了,你和孩子本就可以从对立关系变成合作关系,就是“双赢”的关系。

“我希望孩子感觉到我爱他没有任何条件。”同时,这个声音始终坚持着。

正因为抱着这样的信念,我走上了无条件养育之路。但无条件养育是“道”,学起来容易做起来甚难,而“术”才是可以能够比较容易地被学习到的,即目前唯一符合无条件养育的沟通方式--PET,它顾及父母双方的需求,找出“双赢”的沟通模式,让父母孩子在爱的环境中相依相伴。

(分享篇)找回童年的沟通模式——一位心理咨询师妈妈参加PET工作坊后有感_第4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摒弃传统教养方式“奖励”与“惩罚”,以“人”的角度来养育另一个“人”或许是PET最值得学习的原因。行为心理学中,“奖励”可以让动物重复做一件事,强化其行为动机,而“惩罚”可以让动物减少乃至某行为的不发生,用“奖惩”教育孩子也该如此。这个论点伴随着传统教育,深入人心,进入了家家户户。无数孩子被如此对待着,你我曾经都不觉得有任何问题。但,这样的“有效”是真的“对”吗?这个论点中最关键的一个逻辑点,或者说最不能被我认同的一个点是,人=动物=行为,把孩子的“父母认同的或给父母长脸的”行为定义为“好的”行为,夸赞孩子为“好孩子”,把“父母不认同或者让父母丢脸的”行为定义为“坏的”行为,定义孩子为“坏孩子”,实际上是把孩子整个人等同了孩子的某个行为。PET,则从另一个角度看待孩子的“行为”:每个孩子“问题行为”的背后定有一个未被满足的需求。这个角度,帮助父母去看到并更愿意去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需求。

“这很难,但仍值得我们全力以赴。”

(分享篇)找回童年的沟通模式——一位心理咨询师妈妈参加PET工作坊后有感_第5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无条件养育这个念头很美,实施起来很辛苦很累。PET沟通模式这个初衷很好,在学习与更替旧有模式的过程中很尴尬很挫败。但一切都会是值得的,因为,那本就是人类降生时就自带而来的能力,无条件的爱与纯真无伤害的沟通模式。

愿你我永远记得这份爱,因为我们本就是这份爱。上路吧,和我同行。

你可能感兴趣的:((分享篇)找回童年的沟通模式——一位心理咨询师妈妈参加PET工作坊后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