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这个题目,多多少少让很多母亲觉得委屈,感觉背了“黑锅”——“我如此爱我的孩子,怎么会吃了他呢?”写这篇文章的初衷,也并不是去评判或者抨击母亲们的过错,加深孩子对母亲的埋怨,觉得一切事出有因。只希望,不管我们是儿女,或是母亲本身,都可以带着觉知,不要再让“无意识”或者“想当然”的语言和行为,伤害到亲子关系本身。在感觉到被伤害的时候,也能放下主观情绪,多思考一下,这句话的背后到底是在说什么。
一 母亲无意识的“吞噬”行为
首先问问大家,
a.在母亲从小的教导中,对你印象最深的一句话是什么?
b.这句话是否仍然影响着现在的你?
c.你现在对这句话,还认同吗?
我相信,得出的答案不尽相同,这句话也不一定会对现在的我们产生着影响。但不可否认的是,不管你现在是否还认同这句话,它至少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都对小小的你或多或少的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从一出生起,孩子就默默接受唯一能接受到的价值观——父母的言传身教。孩子会在不经意间模仿父母的样子,并且尝试去理解、记住,从而变成自己的价值观。父母所传达给孩子的,就是孩子看到的整个世界的模样。
对于很多孩子来说,下面的这些来自母亲的言语,你一定不会陌生。那么当母亲无意识说出这些话时,孩子的感受是什么样的呢?
童年期
“你再苦再闹,我就把你扔了,不要你了。”
——如果孩子表现不好,感觉是有可能被抛弃的。意味着孩子感觉不安全。
“你怎么一点也不大方!表演个节目有什么的?”
——对家长来说尚且有难度的事,对孩子来说更是从未发生过的一件大事。如此表达方式,只会让孩子感觉连一件小事都做不好。以后在表现自我方面,只会变得越来越羞愧。
“为什么别人能考第一,你就不能?”
——没有考到第一,父母就否认孩子的努力。只会让孩子觉得,反正他也做不到,以后也没必要这么努力了。
青春期
“你知不知道,这是为你好。”
——在说出这句话时,是否有想过,这难道真的是孩子的选择和需要吗?是否有真的聆听过孩子的想法和感受?还是只是满足自我的一己私欲?
“随便你,我不管你了!”
——一旦意见相左,出现分歧,如若以这句话作为结束,只会让孩子感觉父母的爱是有条件的。只有在我完完全全听你的话,按照你的要求去做的时候,你才会爱我。
“你说实话,我不会生气的。”
——如果真的没生气,那么孩子的分享会变得心安理得,沟通也不再会是负担。而不是在孩子说完实话之后加以指责,甚至谩骂。那么亲子之间的信任,将很可能越来越弱。
成人期
“我怎么会生出你这样的**! ”
——父母都不知道为什么,那这个看起来复杂的问题,孩子就更不知道答案了。生出来的时候是没错的,错在你教错了,还把错误的结果转嫁在孩子身上。
“你小时候那么乖巧懂事,现在怎么变成这个样子?”
——乖巧懂事永远不是衡量一个好孩子的标准。孩子按照父母的要求去做,所以评判他乖巧懂事,孩子有自己自主的思想,所以就变成了父母剧本外的样子?
“我是你妈妈,你不听话,就是不孝!”
——孝是尽心奉养父母的一份爱,而不是违背孩子自主意志的一份无爱的顺从。听话从来不会成为评判一个独立个体的好坏标准,更不是作为母亲身份的一个强势要挟。
所以如果你已经身为母亲这个角色,请不要盲目怪责孩子种种行为的不合规矩。如果孩子脾气暴躁,是否是你在处理事情的时候,也用这样的方式?如果孩子不求上进,是否是因为你订的目标过高他做不到?如果孩子胆小、怯弱,是否是因为身为母亲的你过于强势,经常嘲弄或辱骂?如果孩子不信任你,是否在他需要被你信任的时候,你也缺少对他的认可和尊重?如果孩子不喜欢沟通,甚至对抗,是否因为你总是否定和充满敌意?……
所以,任何时候,试着想一想,孩子为什么要这么做?
不要以自己的观点来评判是非,急于给予孩子不好的评价,甚至剥夺孩子爱的感受。除了能破坏亲子关系,对事情本身起不到任何积极作用。
二 “吞噬”为什么会存在
看到这张图,你想到什么?
象妈妈总过这条河,每次都只淹到膝盖。告诉自己的宝宝一定要走这里。小象知道自己呛水了也不敢改道,怕跟丢了妈妈。只能闭着眼,快窒息了也说不出来。其实,解决的办法很简单。小象在旁边绕个道,就可以走到适合自己的水域。
所以,角色不同,会产生不同的认知。别把经验主义强加到孩子身上。
作为母亲,你是否有过这样的想法:
——他的命都是我给的,我可以完全拥有他。
——他没有我就不能生活,我没有他也是这样。
——我没有自我,孩子就是我生命全部的希望。
——这个大学你不能选,那个人你不能跟他结婚。
——就算是你成立了家庭,你还是我的孩子。
这样的共生共死观念,将自己与孩子进行捆绑。结果只会是失去自我的同时,也失去了孩子。
三 如何打破“食物链”
人们常说,父母的爱和付出是无条件的。其实不然,很多父母会在孩子乖巧懂事、认真学习、达到父母要求时喜笑颜开,告诉孩子——你真乖,妈妈真的好爱你。在孩子成绩下滑、不爱学习、让你生气时面目狰狞,也告诉孩子——妈妈这么爱你,你为什么不听话!
那么,对于孩子来说,什么才算是爱呢?孩子一定很混乱无助。
所以,别让错误的爱人方式,将事情本身与亲子关系进行错误连接,别把失控的情绪当作一份畸形的爱传递给幼小的孩子。
对很多母亲来说,孩子就是另外一个小小的自己。把自己的成长经历的标准,照搬到孩子身上。再次面对自己的孩子时,其实就是再一次面对自己。
不管是通过孩子,完成自己儿时被母亲压抑下去的想法和做法,让孩子活成理想中的自己,还是让孩子变得跟自己一样,走上同一条路,归根结底,都只是满足私欲,忽略孩子的自我意识的发展和成长。
所以,父母应该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多一点帮助,少一点干涉。孩子有他自己要走的路,有他自己要过的人生。
相比功课与考试成绩来说,父母更需要知道孩子想要的是什么,害怕的是什么。任何破坏关系的方式,都不能解决问题。我们应该最大限度的防止家庭情绪复制,防止被控制与控制的再次形成。别让关心变成掌控,深爱变成压力,叮咛变成诅咒。
让我们学会正确爱的表达方式。以更健全的心智,去过我们自己的人生,去正确的爱我们的孩子。
最后分享心理学家科胡特总结母爱的一句话,它应该是——不带诱惑的深情,做到对孩子无条件的关心,但不营造让你需要我,离开我你就什么也不行的假象。我爱你,也尊重你的选择。
(如有谈得不完整的地方,欢迎各位跟我留言交流,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