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上面爬满了虱子。”,这是我第一次读张爱玲的《天才梦》唯一记到的句子。这样华美而又忧伤的文字一下就触动了我,让我对那个十九岁就写出这样忧伤文字的女子,心生艳羡,又有些心疼。
记得初中时期最为喜欢的文学作家便是张爱玲,她的那份才情和孤傲一直触动着我。
而如今,重读张爱玲,觉得那样清冷孤傲,又才华横溢的女子像青花瓷,淡漠如烟,却又冰冷易碎,她就静静地矗立在哪里,不言语都觉得十分美好和生动。
似乎生来漂亮又才华横溢的女子总是命运多舛,不知是孤独成就了她们的才华,还是才华造就了她们的孤独。
张爱玲于1921年出生于上海公租界一个没落的贵族府邸,出生于官宦世家的她,从小接受贵族教育,却很少感受到来自家人的关爱。
八岁时,父母离婚,母亲毅然去了法国,而父亲又娶了后母。对于幼年时的张爱玲来说,那样的岁月是煎熬的。在那个封建家庭中,她时常饱受着后母的挑唆和那个遗少脾气父亲的打骂、拘禁。于是,在1938年,她大胆地逃离了那个家,去找母亲。
但让她没有想到的是,和母亲一起生活的日子并不像她期待的那样。母亲对她不停的训练,不断的苛责,给张爱玲的童年留下了不自信的阴影。
张爱玲的成长在原生家庭带给她伤的同时。书香门第的家庭,也为她今后的文学道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见了他,她变得很低很低,低到尘埃里。但她心里是欢喜的,从尘埃里开出花来”张爱玲曾在送给胡兰成的照片中这样写到。
张爱玲与胡兰成的爱情大概是她人生中最毫无顾忌、抛却世俗的一次爱念。
胡兰成因为在《天地月刊》中读到张爱玲的《封锁》而结识于她。初见时,张爱玲的文学才情及家世涵养让他心生惊羡的同时,也有了几分爱慕之情。
23岁的张爱玲,在爱情的世界里,是朦胧的,却也是不管不顾的。也许是由于幼年时期的影响,她需要一个家,渴望一个知音,一个疼惜、爱护她的人。
她们会看同一本书,一起讨论文学,一起谈论艺术。在胡兰成的几番追逐之下,张爱玲对他心生爱意。
“胡兰成、张爱玲签订终生,结为夫妇,愿使岁月静好,现世安慰”。1944年,胡兰成在抛弃妻妾后,与张爱玲定下婚约,但并没有举行正式仪式,只是在婚书中这样写到。
胡兰成是一个典型的政治家,分别在不同的政治派别间徘徊,先是在汪精卫的伪政府宣传部任职,后又和日本政军两界有所接触。后来日本宣布投降,抗战胜利后,胡兰成大难将至,只能选择逃亡,独自留下张爱玲面对所有的舆论和自责。
这段婚姻带给张爱玲的不是现世安稳和岁月静好。而是担负众多不属于她的流言声讨,甚至谩骂和攻击。她今后的处境和文学生涯也为此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胡兰成似乎是一个与她父亲相差无几的男人,不知道这是不是那个年代大多男子的通病,总是会有许多情人。也不知是不是那个年代只有女子才会铭记婚书中的内容“现世安慰,岁月静好”。她们的爱情几经波折,最后,归于流烟。
胡兰成在与张爱玲结婚后,先是在武汉爱上了护士小周并谈婚论嫁,后又在逃离温州后爱上了朋友的妻子范秀美。
其实张爱玲早该想到,一个能够抛弃妻妾的男子,能指望他有多少忠诚呢?
尽管张爱玲在信中说着“我已经不喜欢你了”的话语,但还是为他寄去了30万元,那是她写电影的稿费。在胡兰成逃亡期间,张爱玲也时常为他担心并寄去钱财,而如今,说一句分手,她仍然如此。
每个女人都逃离不了爱情的桎梏,张爱玲亦如是。张爱玲的爱情,几乎耗尽了她全部得精力。那个风华绝代的女子,在她华丽的人生中,抛却世俗的观念和道德的枷锁,仍然没有求得一个安稳的家。
五年后,张爱玲离开上海,开始了她的漂泊生活。先在香港,后又离开前往陌生的美国。
在美国,她遇到了赖雅,那个给了她婚姻的男人。
1956年,张爱玲与赖雅步入婚姻的殿堂,彼时,张爱玲三十六岁,赖雅六十岁。
刚开始的婚姻生活是愉悦的,她们会一起穿过大街小巷,体会不同的风土人情;会一起看电影,欢声笑语,那是一段有趣又快乐的时光。
但所有美好的东西似乎都与那个命运波折的女子无关。赖雅开始中风,身体状况开始变得很糟糕。直到1967年,赖雅离开人世。
“家”这个字,似乎一直伴随着张爱玲的一生,百般渴望却又求而不得。
从年少时家庭带给她的不安全感开始,她就一直渴望着一段安稳的婚姻,可她人生中的两段婚姻都只有片刻欢愉,留下的都是孤寂和心灰意冷。
自赖雅去时后,四十六岁的张爱玲选择了平淡、孤寂的生活,不再继续婚姻。
1972年,她移居洛杉矶,开始了隔绝世事,一个人的幽居生活。
以至于最后的她,在去世一个星期后才被房东发现。追悼会后,骨灰被撒入了太平洋。
她想,既然没有家,那就四处漂泊吧。
张爱玲的一生都在追逐她的写作梦想,把所有的精力都奉献给了文学事业。可“现世安稳、岁月静好”的想法只能存在于梦中,美丽又有才情的女子总是命运多舛、半生漂泊、老无所依。
张爱玲,那个孤僻冷漠、敏感决绝、却又爱地不顾一切的女子让我感到无比的心疼。她那高贵而又华丽的一生看似风光无垠,却又孤寂难涯。
洗尽铅华,我们看到的仍然是一个孤傲清冷、淡漠如烟,令人惊羡的民国奇女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