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十二时辰》已经更新到了四分之三。观众期待已久的太上玄元大仙灯终于出场,李必被困仙灯,张小敬在许鹤子的帮助下进入广场。最后一战的味道已经弥漫了出来。
追剧至此,包括我在内的很多网友似乎都在琢磨这么一个问题:如果搁置服化道上的精致还原,《长安十二时辰》剧情本身的迷人之处到底在哪呢?
我想,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在于,这部剧在先决条件中设置了非常合乎逻辑的时空关系。主角之间各司其职,分头行动,但又随时能够产生交集和联系。这样主角们就在都不“开挂”,或者依靠飞来奇遇解决问题的基础上,在各自条件所限的情况下,通过抽丝剥茧的跟进线索,再将视角整合到一起,最终勘破谜团。
而为了达到这种真实的效果,原著作者马伯庸显然煞费了一番苦心。比如为了在尊重历史的前提下解决主人公联动的问题,设计了大案牍术和望楼传信这两个“先进技术”,被网友戏称为天宝年间大数据和云计算。
如果说《长安十二时辰》中有某种“破案之道”的话,我想可以总结成:有现场,有特长,有联系。
有意思的是,我发现这“三有”,恰好也是AI技术走进产业应用时所必须的——只有实验室中的算法,没有现实中的算力,那么AI就只能是空中楼阁。但当AI算力驶入现实场景时,现场、特长与联系,也是构建智能计算解决方案的前提。比如说,我们知道华为的Atlas人工智能计算平台近几个月引发了极大的行业反响。这些讨论与关注背后,其实是这样一个关于AI算力的现状:人工智能在今天的产业应用中,面临的问题跟《长安十二时辰》具有某种程度的相通点:庙堂之上的算法纵有千般好,实战中的张小敬、靖安司,以及望楼传信,才是真正解决问题的法宝。
本文中,让我们还原一个“AI十二时辰”,看看在产业智能化的世界中,华为Atlas如何完成破局与解谜。
谁是狼卫?
AI落地很难,这个大家都知道。但是造成这些苦难的狼卫到底是谁呢?
从多种数据报告来看,AI应用最大的限制就是算力饥渴。尤其应用到现实中,尤其是工业、安防等实时化要求极高的产业中,边端侧缺乏AI算力是最严重的枷锁。与此同时,算力成本高、兼容挑战大、应用技术复杂,又变成了三个“小狼卫”。
这些固守在AI世界中的算力枷锁,最终危害的就是AI算力的可用性,阻碍AI进入现实。而想要破局AI,就必须把这伙狼卫一个个找出来,解决掉。这也是Atlas登场的舞台。
让我们先来说个案例,还原一个“案发现场”,借此步步窥探Atlas系列在AI这座“长安城”中,如何迎敌破贼:某工业园区,希望利用机器视觉技术提供的物品与动作识别,达到人流、车辆、火情的智能监控效果。
然而实际操作下来,却发现云端AI能力,无法满足园区AI应用的实时性需求。而在端侧搭建AI硬件体系,又要面临买不到合适的AI加速设备的尴尬。买来了知名的国际品牌显卡,又出现了各设备之间不兼容、技术人员不会调试等等问题。
这一系列问题,就是这家园区所面对的“AI狼卫”。带着这些问题,长安方面的Atlas战将们决定各显神通。
AI界的张小敬,讲究的是快、准、狠
《长安十二时辰》里的万年县不良帅张小敬,办案讲究的是一个手疾眼快,全力以赴,第一时间解决问题。而AI应用中,首先需要的就是这样一位“五殿阎罗”。
奋战在AI应用场景第一线的Atlas 200,相当于产业智能世界的张小敬。张小敬之所以厉害,就是因为他每天游走于长安街头的“一线”。市井百态无所不知,黑白两道无所不晓。当AI进入产业空间时,很大程度上需要的正是这样一位“街头帅”。云端算力不能解决实时化、本地化的算力需求,必须让AI算力抵达第一线,才能真正解决问题。
Atlas 200 AI加速模块,是基于昇腾310芯片的端侧加速设备。它的体形非常袖珍,可以被植入摄像头、无人机等设备,可以支持16路高清视频实时分析,功耗仅有9.5W。
它一出手,就带出来张小敬“快、准、狠”三大特点:
快:本地释放端侧算力,不必事事假手云端,让算力最快抵达现场。
准:灵活应用于本地需求,解决现实中的AI算力问题。
狠:端侧提供充沛算力,满足产业应用水准。
在上文所说的工业园区中,在摄像头中集体安装Atlas 200,可以高效率实现端侧AI加速,从而满足智能安防所必须的实时化要求,在第一现场解决AI算力问题。
Atlas 300的大案牍术,让一切加速
《长安十二时辰》中,一个略早退场让人无限惋惜的任务就是“大案牍术之父”徐宾。他虽然看似身单力薄,但却能居于靖安司中,通晓长安内外。用强力大脑加快了大案牍术的运作效率。有网友戏称,如果徐宾没有领便当,后面的剧情也不会这么拖沓。
而徐宾在剧中的能力,就是加速。这位身有天才的记忆力高手,可以凭一己之力记忆大量长安案牍,将大案牍术的实用效率提升不只一个台阶。从而在得到情报后不足半天,就在长安无数人中找到了最适合解决问题的张小敬。
在产业智能世界,数据中心于边缘测的加速,往往也直接左右着产业效率。Atlas 300 AI加速卡,是一款半高半长的PCIe卡,可以面向数据中心和边缘侧服务器场景提供AI加速能力。就像徐宾一样,Atlas 300知识渊博,能够支持多种数据精度,同时脑力超强,单卡即可提供64TOPS INT8的算力,为AI模型的推理提供强大算力。
Atlas 300在关键点上的就位,填补了AI这门“大案牍术”在本地需要强大处理算力的空白,让千行万业有了体系化应用机器视觉能力,构筑AI处理矩阵的可能。
望楼,云与端的智慧耦合
相信每个观众都对《长安十二时辰》里的望楼印象深刻,这种遍布长安的瞭望与传信系统,在剧中让靖安司可以随时掌握张小敬的动向,同时也让火线上的办案人员可以随时上报情况,请求支援。
有人说这是长安城的云计算和互联网,但其实望楼系统更像是长安的边缘计算——它置身靖安司的云,与张小敬的端之间,通过一千年前的网络技术,让“云端协同”变为可能。
在AI世界,本地算力和云端算力都不能解决所有问题,完整的解法必须是云层配合端侧层,提供各司其职,1+1大于2的算力组合。而这种需求下,沟通云和边的边缘场景就变得特别重要。
而在Atlas家族中,Atlas 500就扮演着望楼的职责。处在边缘位置的Atlas 500,能够在实用场景中提供强大的算力支持,提供体系化的边缘算力供给。同时又能与云端配合,及时更新最先的模型算法,实现AI推理的及时可靠。这款机顶盒大小的产品,可以实现16路高清视频处理能力,是业界第一款能够商用的AI加速小站,适用于交通、看护、无人零售、智能制造等广阔领域。
Atlas 500,在工作时就像望楼一样,具有三大“靖安司”风格:
1、联络力强:Atlas 500会将端侧数据上传处理,将云端模型及时下载更新。上接靖安司的悠悠长安,下联努力工作的张小敬们,让AI算力有效配合,适应各种产业需求和环境。
2、全栈普惠:一套望楼语言长安通用,保证了靖安司工作的高效通畅。而Atlas 500,基于华为昇腾芯片,打通全栈AI需求。降低了开发的学习成本,让开发者与AI世界“望楼相通”。
3、环境可靠:望楼体系,雨天用鼓,晴天用旗板,夹杂驿兵的往来奔驰,做到了全天候的适应性。而Atlas 500也具备高强度的环境适应能力,其首次在边缘计算产品中大规模应用TEC(Thermo-electric Cooling)半导体制冷散热技术,可以在-40℃至70℃室外工作,且不需风扇散热。
回到智能园区场景中,Atlas 500可以为园区提供边缘测的整合加速,并且将本地端收集和预处理的数据上传云端,将云端更新的算法接入端侧,从而让园区的智能摄像头们有所统属,协同工作,真正做到智能化监控。
结束语
当然,将智能计算产品一个个与《长安十二时辰》中的人与物对比,并不能做到逻辑上的严丝合缝。相比于身份的对应,我们更希望读者朋友们能够注意到这样一个问题:AI应用,就像要在长安城捉拿狼卫一样。往往是在一个非常复杂的时空与产业关系中,植入一种新的技术解决方案。那么这个“办案”,必须具备体系化的硬件解决能力,各系统进行本地化的全栈打通。否则软件层的创新再好,也无法真实落地。同时,兼容成本、技术成本与资金成本也是真实世界必须考虑的问题。
这些因素综合下,华为Atlas人工智能计算平台提供了一种各司其职、主流性能、真实可用的AI算力解决方案。想要在真实的长安城中有所作为,Atlas是一个不错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