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小程,可以帮我翻译一下这安全图标的英文吗?”
“嘿,小刘,吃蛋白粉可以增肌吗?”
“嘿,小蓝,那个福田地税局的地址你可以帮我查一下吗?”
我们每天都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问题,这个不会做,那个不会摆弄,这个地址不知道怎么去。如果我们能够花时间进行记录,会发现我们大部分提出的问题,都只是因为懒惰。
懒得思考,懒得去找,懒得打开浏览器输入baidu或者google。懒得输入这些问题。
久而久之,我们就变成了“无法思考先生”、“不能思考小姐”。
我们总是幻想身边各种热心人士,只要我们发出语音,对方就会自动帮我们检索并附上答案。小时候那个对世界充满好奇的你,哪儿去了呢?
1、什么叫做好问题呢?
好问题的最大标准,就是能不能引起你的进一步探索。
《绝佳提问》里面提到一个基本的方程式:Q(提问)+A(行动)=I(创新)。
探询的最大乐趣和吸引力就在于探寻者的意见经常与专家的意见相反,所以专家们一般很少在自己的研究领域发问。专家因为“了解”而停止思考,如果你“了解”了,你可能也就没有了提问的理由。然而,如果不提问,你就只能依赖“专家”的知识。而他们的知识必定是由局限性的,可能还过时了,也有可能完全错误。
如果你从来都不曾自己去努力解决一个问题,那么你就不能算是在探询,只是在抱怨,而且你还可能永远只是在抱怨。
我们的语言,会塑造我们的行为。当领导指派给你一项任务的时候,你是不是常常这样想:
这件事情我能做得到吗?
我没有资源要怎么完成这件事情?
我没有做过,我该怎么办呢?
《WOOP思维心理学》中提到了一个公式,可以帮助我们解决这些问题。
W(愿望,Wish)—O(结果,Outcome)——O(障碍,Obstacle)——P(计划,Plan)
Wish:
放松心情,找到你想要实现的一个愿望。
Outcome:
想想达成之后,最好的结果会是什么?尽情得去想象没后的结果
Obstacle:
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你最担心会发生什么障碍?这些障碍发生的原因是什么?
Plan:
把最好的结果和最坏的情况综合一下,找到一个平衡点,制定行动计划。
在最后一步,采用“如果...(情况)就...(解决方案)”的方式,帮助自己推进。
按照这样的思路,我们重新看回开始的问题:
这件事情我能做的到吗?
Wish:
虽然不确定自己是否能够完成,但是我希望我可以做好老板交代的这件事情。
Outcome:
第一,完成这个任务可以提升我的工作能力;第二,完成这个任务,老板以后对我会更加信任,以后我可以得到更多机会。
Obstacle:
我没有接触过这项任务,不知道要从何入手。没有资源,也没有头绪。
Plan:
如果我没有资源完成的话,我身边的谁,有资源?我有什么资源?我可不可以去和他们交换?
如果我没有做过,我就上网找到类似的案例,进行分析,看有多少值得尝试的事情。
不要从一开始就否定自己,换一种思维,你的世界就可以因此而开阔。
2、向没有借东西
困住我们的从来不是“没有”,而是我们怎么看待“没有”。
8个月大的时候,一场高烧导致的小儿麻痹,让火星爷爷再也没有办法走路。7岁那年,二舅逼着他走路,从此他的人生中再也没有办法和拐杖分开。
就是这样一个“残缺”的人,考上了成大,考上了研究生,拥有了体面的工作。甚至登上了TEDx的讲台。
横渡日月潭、一个人到世界各地去旅行、到了北极村和圣诞老人合照、去垦丁潜水、百公里骑行,出版了7本畅销书。
这些我们所谓的健康人都望而却步的事情,火星爷爷拄着拐杖一件一件替我们完成了。
如果乔布斯不打破自己的思维,苹果公司不会是现今的模样。
如果人类只想要一台更快的马车,那今天也不会有现在的汽车。
请不要放弃你原本拥有的可能性,向前走吧。去把“不可能”变成“可能”。如果“没有”,你就想办法让这件事情变成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