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性条件反射与刻意练习

操作性条件反射是斯金纳提出来,用以区别巴甫洛夫提出来的条件反射。

斯金纳把行为分成两类:一类是应答性行为,这是由已知的刺激引起的反应;另一类是操作性行为,是有机体自身发出的反应,与任何已知刺激物无关。与这两类行为相应,斯金纳把条件反射也分为两类。与应答性行为相应的是应答性反射,称为S(刺激)型,S型名称来自英文Simulation。与操作性行为相应的是操作性反射,称为R(反应)型,R型名称来自英文Reaction。S型条件反射是强化与刺激直接关联,R型条件反射是强化与反应直接关联。

操作性条件反射,与经典条件反射最核心的不同之处在于,一个是被动接受刺激,比如狗狗每次吃饭前给它摇铃铛,久而久之,它就知道铃铛意味着食物,它听到铃铛就会流口水。这个铃铛的声音就是狗狗被动接受的,铃铛与食物的链接是外界环境赋予狗的。所以,它被动地学到了一个东西----铃铛响,意味着可以吃到食物。

操作性条件反射的不同在于,如果这只狗偶然间,自己去碰了一下铃铛,然后我们就给它一份食物,下次,它再次偶然碰到铃铛,它再次可以得到食物,最后,它也学到了一个东西----去碰铃铛,意味着可以吃到食物。


这两者的不同在于,经典条件反射是由刺激开始的学习,更多的是被动接受,属于观察学习。无论是“早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还是“月晕而风,础润而雨”,这些都是被动学习。

而操作性条件反射,则是一种由意志行为而开始的学习,这种学习属于主动试错和探索。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原始实验,是把老鼠关在铁笼子里,里面设置很多机关,其中一个被触碰到,笼子就会出来一份肉丸。在笼子中的老鼠,偶然发现按压铁棒可以获得食物,则它将会逐渐学会按压铁棒可以获得食物这一经验。这属于主动的发现学习。它发现了某一种并未直接显示的“规律”。

在人类的发现和探索的行为中,有很多属于基于操作性条件反射而形成的。比如通过试验很多种材质,爱迪生终于发现金属丝可以发光,这都属于自然原有的刺激条件不存在的情况下,人为地创造了某种刺激条件,然后测试此人操作的条件,所产生的后果。人类的理智行为,基本上都构建在操作性条件反射之上。

如果说,

1,无条件反射,是吃到食物就流口水,属于祖先设定给我们的规律,这是一种本能,即为不学而能的设定。

2,应答性条件反射,属于外界环境给我们的学习,是我们无法控制的,被动接受的,观察已经存在的规律,这是一种被环境框定的学习。

3,操作性条件反射,是我们主动探索,发挥主观能动性,发现没有直接显露的规律,这是一种意志影响世界的学习。但这个层面的学习是基于试错的,没有自我先导的意识结构参与。

那么,按照这个思路。

刻意练习,是一种自我给自我的设定,是个体自觉地有意识地改变自己技能水平的一种方式。刻意练习,拥有清醒的自我觉知的技能水平目标,有清醒的意识结构(表征)作为先导,因此也就有了行为的反馈标准,以及后续给到的即刻奖励,最终回到实践中去得到真实的检验。

华东师大教育学博士冯锐,在出版的论文中提及,学习本质上是一个经验预期失败的过程,也是一个发现失败的过程。理解性学习过程是一个循环过程:即预测失败——阐释——回忆——归纳。这和操作性条件反射的一般试错不同,这是带有预期的定向试错。

1,自我主动发起的意志行为。

2,自我设定的意识先导结构(表征)。

3,强化接近表征标准的行为。

4,在真实环境中检验。

所以,我认为,在刻意练习领域,是存在一个更高阶的反射----自我觉知的,表征先导的操作性条件反射。

其实,可以大胆假设人们把自己当成关在笼子中的老鼠,自己给自己设定一条肉丸触发机制:“发生某个特定模式的意志行为(技能标准),就会获得某种感官收益”的规律,比如每次完成一个三分球,就喝一瓶可乐。此时,行为的发起,标准的判定,行为的反馈,均是由自我控制的。与操作性条件反射不同的地方在于,这个三分球如何扔出去,是按照教练的标准,或者书籍上某个描述来进行的,奖励不仅仅反馈了行为,也反馈了符合表征的程度。

这也就是刻意练习的要点。

你可能感兴趣的:(操作性条件反射与刻意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