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20岁的畅想。

一些很不成体系的主题,一个一事无成的年纪,以及生命长河里无法替代的纪念性的时间结。

以下都是一些零碎飘渺鬼火般的想法。

我始终觉得,20岁犹如洪水猛兽,时间在此变为浓墨重彩的一个刻度。无论之后我们进入生命中哪一个重要决定性的时刻,都再也回不到20岁,少年时光中一个最迷茫的年纪。看悲伤的电影,听意象重叠的诗,做一些心惊的梦,感慨别人将于25岁逝去的生命。

我啊,要变成追太阳的少年。

一。关于自我

最近看了两部电影,一部是《丹麦女孩》,另一部是《你的名字》。

无论是男画家Einar在自己的身体里发现一个另女性形象Lili,还是深山小镇女孩三叶和东京男生泷的互换身体,无外乎都是在冗长的生命里找寻真正的自我。

三毛说,我们不肯探索自己本身的价值,我们过分看重他人在自己生命里的参与。于是,孤独不再美好,失去他人,我们惶恐不安。

从普鲁斯特问卷到宝洁八大问,从人性到职场能力的考验,无不是想通过一些测试让你了解自己。似乎永远都是在被动的选择,被迫的思考,被推着向前或是只用迈出脚顺着人流就行了。尽心寻觅,那些所谓的对人生负责的答案,好像也只有在一些特定的场合才被迫说出口。那个“我要当......”之后的名词随着年龄变化多端。我要当,我要成为,我以后要......在这些语焉不详的句子里,我经历了相当长的一段迷茫时期。

与其说一直不知所措,倒不如说有过笃定的时刻。比如两年前就想好了自己要选的专业,选择参加没有什么胜算的大学自主招生考试。也还记得狂刷高考励志文,在墙头贴上用记号笔描了又描的大学名字,后来看到一张我在那个大字前蓬头垢面吃老酸奶的照片,觉得好笑。看,最朴素的生活,最遥远的梦想,你做得很棒嘛。

嗯,所以当初是怀着这样的希望开始的。

在此期间,似乎又有无数种可能摆在我的面前,大一的时候,机缘巧合的机会,走了武汉好几所高校,听了接近一整个学期的电影课。大二,参加英语演讲训练。零零碎碎地写东西。更不提我到处跑去做志愿者,去做兼职,去旅游。选择多了,就开始觉得什么都可以尝试,任何职业都可以成为一份选择。

但是,真的是这样吗?对世界无尽的好奇和兴趣,无论什么时候都极其丰盛的求知欲,真的可以给我做决定的勇气吗?可以在无数人问我你以后想做什么的时候,自信满满的说出让全身上下都拥有满满斗志的话语吗?

上次见到一位很想见的高中同学,我们讨论自己到底要成为什么样的人。

“不知道啊,我也不知道自己以后可以干什么,但这样也挺好的。”她抬头看我,眼里分明是星辰闪烁。后来我把这句话写到了因为逃课去考科三的检讨里,又加上了一句:

“因为我知道我们此时此刻做的是准备,而准备总是美丽的。”

但愿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在准备,为成为更想成为的人而作出的努力。

想起到台湾花莲的时候,Alumi带我去看阿美族的歌舞,他看了无数次这个演出,告诉我主持人问题的答案,我激动得跳起来回答。上台领礼物的时候要求介绍自己。

我做过无数次自我介绍,但是异地他乡,有谁会在乎你是谁,你要去哪,你有什么样的计划。

我攥着编织的彩色头绳,硬生生地挤出:“大家好,我来自武汉,谢谢。”

彼时,好像听到了有人发出了然于心的赞同声。

觉得兴奋的不得了。

我们太容易用简单的名词代替自我,但是自我一直是一个很复杂的动态画面。

陈寅恪呼吁到: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我花相了当长的一段时间,想做一些与众不同的事情。浅薄的以为,不合群,不趋同,不扎堆,不依附就是自我的真实体现。实则不然,大概是罗兰说的“认清这个世界,然后爱它。”成熟的自我认识也应该是,建立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不对他人妄加评判,清楚的认识到自己的方向,从而作出的一种融于群体的个体行为。

二。关于变化。

一个人对自身变化的感知力是非常弱的。但是近一年来,我却明显感受到发生在我身上的一些奇妙的化学反应。

从小被教育和养成了一种要坚强,要独立,尽量不要麻烦别人的习惯。慢慢长大后,觉得反射性强硬和拒绝是一种很不被接受的习惯,周围的人,世界更需要的是一种柔软的姿态和赞同接受。于是一改外表强硬的作风,更愿意表现得柔弱一些,却又被这个女孩都理所当然是女汉子的世界拒绝,听多了“妹子,不用这么斯文。”

哦,这世界可真复杂。

就说话这个问题而言,辩论和演讲的后遗症是,经常性反驳,质疑,不赞同。以及,话痨。

后来慢慢与这个世界交锋的过程中,强迫自己说话前考虑三秒,说话要吐字清晰,语气温和,尊重别人的想法,少反对,尽量沉默。

慢慢的,示弱,好像成了一个新的代名词。

至今很难判断这种趋势到底是好是坏,但确切无疑的是,无论外在表现的是什么形象,内心的强大是高于一切的。

前段时间,教师节回十二高看老师,我在二楼来回走了三圈才找到办公室(怪我咯?),班主任看到我,一直说我变化大。

如果你认识我很久,希望你也能在我身上看到这种变化,并希望这种变化是一种螺旋式上升的变化,可以给你力量的变化。

更希望这种变化是一种沉淀,是我花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来折腾,妄想使自己与众不同的结果。是走进心里的书,电影,路上的风光,认识的人为我重新雕刻了五官,身形。

希望你可以从我的眼里看到我走过的一年四季。

从小就是一个很守规矩的人,小学的时候曾五更而起去上学,坚持踩灭我看到的每一个燃着火光的烟头。后来慢慢地,整个人变得无比的随性。

20岁,希望自己有更良性的改变,如若再见,又是一句,你变化真的好大啊。

三,关于心态。

青春时期持续了最长的一种痛叫作,焦虑。

就算列好了5年计划,10年计划,人生终极目标,给自己找了无数事情去做,还是会感受到一种莫名的情绪串起所有的事件,在你高兴的下一秒,满足的下一个瞬间,大笑流泪的时刻,一下子就潜入心底。大概是焦虑,失败后的焦虑是一场大火可以把整个人烧得尸骨无存,像是行走的骨架。成功后的焦虑像是炖汤的文火,慢慢地从脚尖串至头顶,未来会怎么样呢,谁知道呢。

《蓝色大门》里有这样一段对白“好不甘心喔,整个夏天都快过完了,好像什么事都没有做。对啊,好像就只是跑来跑去,什么都没有做。”

回顾20岁以前的时光,无论是顺从还是叛逆,好像所有的青春时光都浪费在一些没有意义的事情上,给站在20岁门前畏葸不前的我留下的是什么呢?我们彼此付出过的真心,跳起来触碰梦想的时刻,能让我开怀大笑或是痛哭流涕的回忆。

我从祖国的最西北角新疆跑到东南角的宝岛台湾,穿过两年大学生涯,踏过春夏秋冬,写最矫情的赞美诗,那种伴随着快乐的痛苦一直存在着。

静心寻觅,回顾此前20年时间,好像不甘心和焦虑成为所有心情的代表。

一直受张爱玲的“出名要趁早”的影响,觉得20岁仍一事无成,是让人觉得很难过的事情。我想,这大概就是不甘心和焦虑的根源了,不满意自己所做的一切,对于自己要面临的未来一无所知。

“这个世界,每个行业,每个圈子,每个阶级都有自己的运行法则,法则是一把钥匙,让你打的开这个圈子。你掌握的运行法则越多,你就越快地掌握新的法则。在人群中能找到认同和尊重,是让你建立信心和洞察力的最佳体系,也是你可以借鉴别人的经验,持续前进的最大动力。”

因而也许最重要的是体验,在20岁有30岁的体验值和经验值比其他的来得更重要。

20岁,希望这种不甘心和焦虑也能一直伴你走下去,去尽可能的体验更多的事情,更多的感受。

四,关于孤独。

还记得那日在台中,经过三个小时的颠簸后终于到了情境农场。大巴顺着盘山公路而行,一路蜿蜒,我从窗外望去,只看到浓雾笼罩,山与谷竟交错而生。那天,穿的是一件粉红色的格子裙,微雨,整个农场几乎没有人,满眼的绿色和白色暧昧不清,山风极大,我在绵羊的叫声里瑟瑟发抖。因为没有做好攻略,一个人在满是泥土的小径上横冲直撞,从一个门走向另一个门。有时候雾太浓也只好原路返回,铅灰色的云拖着我前行。那大概是我整个旅途中最冷最孤独的时刻了。

很幸运,我终于能在这个年纪正视孤独,并给以正名。

我在高三很长的一段时间,被孤独困扰得寸步难行。集体生活和群体生活似乎才是主旋律,但是总有些时候,会给我不顾世俗眼光,拖着桌子一个人做到教室角落的力量,一个人行动的力量。但孤独感却始终如影随形,并且不愿意让人看到这种情形。

现在才知道,内心强大的人是可以很自如地解决这种孤独感的。

大学期间,我一个人坚持跑步,一个人去参加各式各样的活动,一个人报名小众的社团,一个人去旅游,一个人去图书馆,一个人去打工。春来秋往,就是两年。

也遇到了让我敬佩的朋友,我们共同走过一段路,最终却也是分道而行,但是在我心里,她始终是我大学期间遇到的最厉害的人。

也遇到现在有共同奋斗目标的朋友,我们相互独立,少了亲昵,却也能给予对方温暖。

更别提从小到大那么多好朋友始终陪伴左右。

当我一个人守着重庆园感受山城的地形特点时,当我带着一群人重回湖泗窑的历史中时,当我坐在小板凳上沉在东野圭吾的世界里难以自拔时,当我感受到冬天早晨最冷的风刺进我的脖子里时,当我把单反放在石凳上自拍对着镜头开怀大笑时,当我无论经历什么都可以镇定自若时,当我不顾忌别人的眼光可以沉下心来做自己的事情时,当我不停地探索新的领域,当我踏着稳定的步伐走向人群的时候。

我这才知道孤独给了我多大的勇气,它一直鼓励我去探索所有未知的一切。

静心享受你所拥有的一切孤独,不要太让周围的声音影响到自己,问问自己,我从哪里来,我将要到哪里去。

五,关于选择。

近来,感觉一切都不太如意,似乎每个人都不太顺。

想做好的事,想留下的人,束之高阁或是被搁浅的梦想。

但不得不承认,正是这种挫折给了我们第二次选择的机会,完全抛弃原来的路,去走一条我们没有勇气选择的路。

“生命给了我无数张脸,我选择最痛的一张去触摸。”

我知道生命有无数种可能,似乎每一种选择都有人做得很好。同样的年龄,他们花相等的时间去做不同的事情。于是当这种抉择摆在面前时,绝不敢说这种选择不会让未来的自己后悔,若干年后的我回看20岁这个年纪时,她会怎么想?

“别犹豫了,走吧走吧。”

《彗星来的那一夜》里,平行时空有无数种可能,人生中的每一次选择都会进入不同的房间,产生不同的结局。我们的脚正迈向我们所选定的终点。

“你必坚强,无所惧怕。你必忘记你的苦楚,就是想起也如流过去的水一样。你在世的日子,要比正午更明,虽有黑暗,仍像早晨。”

你可能感兴趣的:(关于20岁的畅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