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书共5443个字,希望你能看完。我可以保证的是,如果你喜欢读书,一定受益匪浅。
在众多西方畅销书中,《如何阅读一本书》有着它举足轻重的一席之地,这种专业性比较强的学术类书之所以能经久不衰,是因为作者用了通俗易懂的言语告诉了读者如何去真正的读懂一本书,以及在目前的课堂上无法学到的阅读的技巧和方法,毫无疑问,读透这本书能使读者的阅读水平有一个质的飞跃。
作者莫提默J.艾德勒是西方著名的学者,教育家,编辑人。他的主要成就是担任过第15版《大英百科全书》编辑,而闻名于世。在阅读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
全书在“藏书馆”有1467页,我觉得属于中篇的范畴,其实啃这本书大约用了十天左右,因为书的后半部分基本属于速读,自己觉得有些敷衍,于是复借了十五天,虽然新年第一本书有些费时,但我认为是值得的,这为我以后的阅读开辟了一条全新的道路。
全书的观点众多,令我印象深刻的是:读书是一种习惯,一种技巧,一门艺术,不是逐字逐句的念过一遍就是读书,那只能翻过而已。有人说,想到与得到之间还有做到!大概就是这个意思。
我们阅读的目的是什么?消遣娱乐打发时间算一个,这一点个人认为微乎其微,抖音快手短视频横行的时代,文字的魅力早已被急速的感官刺激取代。第二就是获得资讯,获得想要知道的新闻,而最为主要的能增长心智,让人成长的是第三个目的:增加理解力!
我们需要在没有外力的帮助下实现主动阅读,就是要读书,为了增进自己的理解力而读书!有两点需要归纳,其一,一开始不相等的理解力。当你阅读一本书的时候,你和作者在认知上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当然我们假设为在书中的领域里,作者是具有权威的存在,通过阅读,达到与作者相同的理解力,也就是第二点,等同的理解力。
通俗而言,作者在书中的精髓被读者融会贯通,信手拈来,或者植根于脑海,成为读者心智的一部分。打个不恰当的比喻,看完乔治奥威尔的《1984》,那句经典名句----老大哥在看着你!
它所隐喻的东西以及这句毛骨悚然的话语,已经烙在我的心里!
《如何阅读一本书》的干货就是阅读的层次,这应该是全书重中之重,哪怕整本书只看这一部分也会对读者有极大的帮助。
之所以称之为层次而不是种类,是因为,第一层次的阅读并没有在第二层中消失,第二层又包含在第三层,第三层又在第四层,而第四层是阅读的最高层次,它包含了所有的阅读层次,也超越了所有层次。
它们分为: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主题阅读。
一:基础阅读。
基础阅读是最为简单的阅读,小学五年级之前都可以称为基础阅读,认识绝大多数的母语单词,能够理解简单句子。基础阅读是学习阅读的最初阶段,在美国,大家普遍接受这样的观念,在儿童具备纯熟阅读能力之前,至少会经历四个截然不同的阶段:
1、 阅读准备阶段。包括良好的听力视力。口齿清晰,保持注意力,愿意服从等等。
2、 学会学习阅读简单的读物。
3、 掌握快速建立词汇的能力。
4、 精炼与增进前面所学的技巧,并且开始消化学到的阅读经验。
在早些的发达国家,高中教育只为学生提供了一点点的阅读指导,至于大学,却是一无所有。教育者开始发现,不能再假设学生都能做到有效的阅读,于是开始出现了矫正阅读,在美国,大学竟然有75%的学生需要矫正。矫正阅读指导,只是要把学生带到一个他在小学毕业的时候所该具备的阅读能力程度。到今天,大多数高等学府的指导者仍然不知道如何指导学生超越基础阅读的层次!主要缺乏这方面的教材和人才来做这样的事。
我不知道我们国家现状,就我们国民的阅读量而言,我想应该不会比美国好到哪里去吧。
二:检视阅读。
检视阅读才算是真正的进入了阅读的层次,承上启下,阅读的层次是渐进积累的,它包含基础阅读,又被分析阅读所包含。
检视阅读一:有系统的略读。
1,先看书名页,然后看序,注意副标题或者其它相关说明,了解书的主题概念,尝试归纳一下书的类型,比如哲学类,经济类,小说等,进一步的话思考一下,这类型的书还包含哪些你看过的书。
2,研究目录项,对书的基本架构做一个概括性的理解,了解作者在选择目录章节时的写作大致历程,尽可能理解作者的用意。
3,如果附有索引,简约索引,快速评估一下书涵盖了哪些议题和内容,根据前面第一第二步骤,尽量判别段落中的要点以及关键点,或许还能了解作者的意图和态度。
4,很多书的最后有出版社的推荐语以及一些社会名人短小精干的读后感,尽管有些出版社为了销量会夸大其词,但这应该是容易识破的。
当你完成这四个步骤后,你大概对这本书有了一个足够的资讯了解,你可以作出选择,这是一本吸引你继续读下去的好书,还是在你看来不过尔尔,如果你有兴趣继续的话,那么可以做第五步。
5,打开书本,挑选几段作者主要思想观点的章节阅读,看看开头,看看结尾,会不会看到让人建立全新认知的重点。
6,最后,把全书翻一遍,重点章节重点阅读,可以一目十行,也可以逐字逐句,不能错过作者重要的观点,虽然有可能跟你不尽相同。
完成六个步骤,你已经很有系统的略读了一本书,这是第一形态的检视阅读,这需要你有必要的专注度以及灵活的头脑,这两点并不矛盾。
检视阅读二:粗浅的阅读。
粗浅阅读是指拿到书的那一刻起,从头至尾把书读一遍,碰到不懂或者难以理解的地方不要停下来查询思索,只注意自己能理解的地方,略过一些似是而非的东西,这样将书读完。我们往往被灌输要去理解无法理解的东西,对于检视阅读来说过分去理解书中深邃的地方会忘记开始的东西,也无法洞察全书的意义。与其强迫接受装模作样做学问的读法还不如读完全本,再去讨论快速阅读的收获。这种方法适合论述性,哲学类,经济类书籍的阅读规则。
检视阅读三:阅读的速度。
所谓的阅读速度,理想上来说不只是能读得快,还要能用不同的速度来读,要知道什么速度是恰当的,检视阅读是一种训练有素的快速阅读,在无关紧要的间隙部分可以读得快一点,而一本书总会包含比较困难,应该慢慢阅读的地方,所以应该仔细阅读的地方还需要慢慢来。
多年来,速读课程让我们有了一个很大发现,许多人在阅读之初都使用“半出声”的方法来阅读,在字里行间阅读,时间一长,而我们的眼睛通常会出现停留和倒退的现象,看着看着又回到了前面。这种不良习惯降低了阅读的质量和速度,浪费了时间。
要矫正眼睛逗留于一点的工具有很多,有些复杂且昂贵,其实有一种方法比任何工具都有用,可以利用一双手,跟着章节段落移动得越来越快。你可以自己训练:将大拇指中指和食指合并在一起,用这个指针顺着一行一行的字移动下去,速度要比你眼睛感觉还要快一点,强迫自己的眼睛跟着手部的动作移动,继续增快手的动作,眼睛紧跟着,你的速度可以比以前快两三倍!
检视阅读四:理解的问题。
增进了阅读的速度之后,你获得了什么?没错,仅是时间而已。但理解力呢?没有任何证据证明,阅读速度的增加能同时增加理解力。这么说来,速读的关键问题是如何增加理解力,这里的理解力是超越基础阅读层次以上的理解力,也是问题的根源,大多数速读课程都不包含这方面的指导,事实上,没有经过分析阅读,是没办法理解一本书的。
在理解分析阅读之前作者先让我们做一个有自我要求的阅读者。阅读一本书应该像是读者和作者的对话,学生与老师的对话。他肯定知道的比你多,学生必须自己提问题,也要向老师提问题,甚至有可能和老师争辩,在书中做笔记也是表达你跟作者之间相同或者不同的观点,这是你对作者的最高敬意!
笔记各式各样,多姿多彩,简略说明以下可以采用的方法。
1,划底线----在重点有力量的句子下划线。
2,在划底线处的栏外再加划一道线----强调的作用。
3,在空白处作星号或者其它符号----强调书中最重要的声明以及段落。
4,在空白处编号----为作者某个持续性论点作顺序编号。
5,在空白处记下页码----便于某个论点相关知识点的查阅。
6,将关键字或者句子圈出来----便于记忆,引用,和划线同样功能。
7,直接在空白处做笔记----在某一章节有疑问或者不同观点时记下,这样可以帮助自己想起问题或者答案。
做笔记也可以有着一种最为简单最为直观的方法,仅有三点而已。第一,这是一本什么样的书。第二,整本书主要谈的是什么?第三,作者著书运用什么样的整体架构来发展他的观点或怎么陈述他对主题的理解?
两种笔记分别为概念笔记和结构笔记,虽然在检视阅读中他们的意义是完全不同的,通常,即便是检视阅读,两种笔记对阅读的要求也是有区别的!
作者告诉我们完成阅读的要求之后就要追求阅读的艺术和习惯,这一段概括成一句话就是:在规则中养成习惯!
或许你已经阅读很久,但一切需要推到重来的时候实在有点尴尬难堪。你需要把以上不同的步骤联系起来后就会获得全新的阅读方式,变成虽然复杂但是和谐的动作,你不能压缩其中不同的部分,而是每一个分开的部分都必须全神贯注的去做,有效地做好每个步骤,表现出一个整体的顺畅行动。
规则的多样化,意味着要养成一个习惯的复杂度,当复杂的程序规则不再分离渐渐融为一体后,学习者便能将注意力转移到目标上,而他也具备了达成目标的能力。
三:分析阅读。
分析阅读的的第一步就是把书分类。先从书名上来归类,有很多书名能直接告诉读者书的种类,比如《心理学》,《逻辑学导论》,《毛姆短篇小说集》,《风水学》,这些书是我床边伸手可及的书籍,仅凭书名就能分辨书的种类,不过书名固然重要,但还不够,因为有的书名还是不能让读者知道书的类别,比如《刺杀骑士团》,《1984》,《雪人》,《暗流》等等,甚至《丰乳肥臀》你还是有可能把它当做一本解剖学的书籍来对待。除非心中有一个分类的标杆,否则再清楚的书名,再详尽的目录前言,也对你没有任何帮助。
在这里,作者举了很多例子,因为本人阅读能力有限,并没有读过作者所说的书目,比如欧几里得的《几何原理》,笛卡尔的《几何学》与希伯尔的《几何基础》都属于数学范畴,这种能从书名中建立联系的经验并不是屡试不爽,奥古斯丁的《上帝之城》,霍布斯的《利维坦》和卢梭的《社会契约论》并不能从书名中看出关联,但其实他们说的却是同一话题。
主要的分类法,一种是虚构的小说类,另一种是传达知识,说明性的论说类。论说类又可分为哲学类和历史类,再把这二者从科学与数学中区分出来,当然这些又和经济类区分。最为基本的分类原则就是实用性和理论性。这里的观点近乎于王阳明的“知行合一”。理论性的作品在教会你这是什么,实用性的作品再教你如何做你想要做的事,或应该做的事。康德的两本著名的哲学书被作者引用了过来,《纯粹理性批判》和《实践理性批判》。第一本是关于知,第二本是关于如何自我管理,也就是如何做出正确的行为。
作者在这里给了我们一个判断哲学和科学区别的方法,我觉得非常有用:如果一本理论类型的书所强调的内容,超乎你的日常,例行,正常生活的经验,那一定是科学类的书,否则就是哲学类! 明白这一点很重要。
分析阅读的精髓就是-----学会透视一本书。
每一本书都有一套自己的骨架,一本书的出现必然肌肉包着骨头,衣服裹着肌肉,我们要用一双X光般的透视眼来看这本书,掌握其骨架。我们可以尽量简单的叙述,一句话或者单一的句子来叙述整部书的内容。书的类型,作者的思绪,作者的意图,作者的观点。
书中的十三章到十九章详细说明了阅读各类书籍的方法,不同类型的书会有不同的技巧,在这里不再一一举例,包括如何阅读实用性的读物,如何阅读想象文学,如何阅读历史书,如何阅读哲学书等等等等。
四:主题阅读。
主题阅读的的要求就是知道:对一个特定的问题来说,所涉及的绝对不是一本书而已。第二个要求则是,要知道就总得来说,应该读哪些书?第二个要求比第一个要求难以做到。在主题阅读中,检视阅读所扮演的角色非常重要。我们不止一次的说过,阅读的层次是渐进累积的,较高层次的阅读包含着前面较低层次的阅读,在主题阅读中,我们就要说明这一点。
主题阅读步骤一,找到相关章节,了解这本书的主题对你有什么帮助,也许作者能帮你在生活或工作中解决什么问题,与作者达成某种共识!
主题阅读步骤二,在众多主题中与他们达成共识,同一主题的多个作者相比较,在接受他们观点词汇的同时,使得自己的观点能与他们共识。这里所指出的大致意思应该是阅读同一类型的不同作者的书籍,类比后达成一致。
主题阅读步骤三,理清所有问题,把问题一一罗列,在书中做好笔记,在作者观点中寻求答案,也许在类比众多书籍之后,我们的问题不攻自破了。
主题阅读步骤四,界定议题。我们在类比同类型书籍时往往出现多种不同的议题,可以分门别类,也可以一网打尽。因此我们要将所有争议的前后关系整理清楚。
主题阅读步骤五,分析讨论。前面四个步骤与分析阅读的规则是互相辉映的,这些规则应用在任何一本书。要完整的分析一个问题或某个主题,得指出讨论中的主要议题,或者一些支持和反对的立场。这样才能在阅读中解决问题。
简单来说,主题阅读就是能面面俱到,而自己并没有特定的立场,这也许是无法做到的,它代表着上帝视角的绝对客观,绝对客观并不是人类可以做到的。
《如何阅读一本书》的精髓,应用透视法的话,我能看见的骨骼大致如此。如果你能潜心看到这里,除了说明你极具耐心之外,我甚至怀疑你没有装抖音快手,当然我最希望你是我的超级粉丝。书中有很多观点极其重复,我的理解是作者不厌其烦再三教诲,让读者铭记于心,仅靠这篇文章,你完全可以说看过本书,但实用主义者,我的建议还是要通读全本。
写这篇文章大概用了五个多小时,只多不少。也有些遗憾,我的观众不是很多,实在无法拿着斧钺钩叉强调本书的实用性和可读性,我只能说,手机屏幕前的读者,能认真看完是缘分!
书是好书,受用一生,与我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