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改变视界——一个嗜书者的自白

阅读改变视界——一个嗜书者的自白_第1张图片
图片来源:utne.com

一个好奇心重的人,必然是一个嗜书如命的人。嗜书的人,不会记得什么“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人不读书,则与禽兽何异”之类的圣人之言,只是凭着求知的本能去“啃书”。记得我小时候,县城里没有什么书店,家里也没有钱买很多书,我就硬着头皮看父亲的《少年维特之烦恼》、《艺海拾贝》之类的书,虽然一知半解,但是仍然乐此不彼。可是这些书也总有看完的时候,我常常陷入无书可读的精神煎熬之中。为了精神上的食粮,我不惜牺牲物质上的食粮。有一次,我五天没吃早饭,就是为了把钱省下来买一本薄薄的小书。上高中时,家从县城搬到了合肥,我经常在周日周六的上午,一个人骑着自行车到安徽图书城,从曙光初照呆到日落西山,这有点类似于现在的蹭网。上大学后,每年放暑假回家,我都会在安徽省图书馆畅游书海,并美其名曰“吾好善养浩然之气也”。研三时我去南京工作,每天上下班坐地铁,我都会准备一两本书。对于书,我的原则一向是,多乎哉?不多也。家里的书不敢说是汗牛充栋,但也算的上是书香四溢。我有时坐在书房里,转动转椅,会有一种“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的自得。我甚至有点理解孔乙己偷书的行为,尽管这种行为是不对的,但是孔乙己爱书如命的心情,我感同身受。

作为一个嗜书如命的人,我一直相信,读书的意义,就在于能够拓宽人的视野,改变人的思维,提升人的境界。读书,并不一定能够让你得到“千钟粟”,很多读书人都是穷困潦倒的,当不了官的,范进中举后为何兴奋的发疯了?就是因为中举的难度非常高;读书,并不一定能让你得到“黄金屋”,很多读书人都是居无定所的,比如刘禹锡,住在陋室里,自娱自乐,比如杜甫,住在一个破茅屋里,整天担心刮大风;读书,并不一定能让你得到“颜如玉”,三国时的诸葛亮,民国时的胡适之,他们的妻子,都是让人不忍直视的。读书,可以获得实际的利益,但是并不比做其他的事情所得到的利益更多。经商,可以富甲一方,为官,可以中饱私囊,但是读书,除了金榜题名,还能得到什么?但是,阅读的意义不能用实际所获利益来衡量,它是“无用之用”,它能让人的灵魂不再局限于狭窄的空间,好比井底之蛙,不可语冰之夏虫,它能让人的视野变得更加的宽广,不再偏见、愚昧、固陋、线性思维。为什么孔子说:“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毛子水译为:我们能够使人民照着我们的方法做,却很难使他们懂得所以这样做的道理)就是因为先秦时代,绝大部分人都没有接受过教育,他们的思维水平和思维方式,让施政者无法对他们解释清楚政策的意义。

司马光小时候,手不释卷,一日,“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当小伙伴掉进大缸,命悬一线之际,其他的小孩都手足无措,惟有司马光突破思维定势,搬起石头来砸缸。为什么司马光小小年纪,就有着与众不同的思维?就是因为他喜爱读书,吸收了很多前人的智慧,渐渐的,他的思维不再僵化,而是如一池春水,碧波荡漾。

阅读广泛带来的思维的灵活,使人的视野变得广阔无垠。而视野的广阔,能让人的格局变得更大,使人的气度卓尔不群。所以,刘禹锡尽管住在陋室里,但是能够说出“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样的话;颜回住在陋巷里,一箪食,一瓢饮,但是“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杜甫尽管自己潦倒落魄,但是仍然心怀天下,“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李白尽管被撵出京城,仕途之路断绝,但是依然相信“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他们放下书卷,高瞻远瞩,胸怀四洲之志,吐纳天地之气,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他们或者安贫乐道,独善其身,好读书,不求甚解,在精神的桃花源、桃花庵中自得其乐,不为世俗的一切所羁绊。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在思想的世界里,书籍,就是那一层层盘旋而上的阶梯。顺着“阶梯”往上走,你才能够咀嚼先人的智慧,理解当下的问题,以及看清未来的方向。你不会因为某个偏执的观点而歇斯底里,不会因为某个蝇头的小利而耿耿于怀,不会因为暂时的挫折而灰心丧气。你站在最高点,放眼望去,看到的是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看到的是大江东去浪淘尽,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看到的是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看到的是突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不同的风景,不同的视角,让你笑看人间百态,透彻俗世繁华。

王小波曾经说过:“对一位知识分子来说,成为思维的精英,比成为道德精英更为重要”。厌恶读书,使你在看问题的时候,就像盲人摸象一样,只能触摸局部,而不是感知全体。以偏概全,会让你做出错误的理解,而错误的理解,会让你做出错误的行为,轻则伤及个人,大则祸国殃民。

读中国近代史,为什么义和团是个闹剧,也是个悲剧?就是因为拳民们没有接受过诗书的熏陶,也没有见过世面,所以他们看不清世界大势,认识不到历史潮流,看不清人类文明的发展方向。他们被一些谣言,被一些迷信,被一些蛊惑,迷失了双眼,他们相信西方文明都是邪恶的,所以要破坏铁路、推翻轮船,遇到一个用洋火柴的人都要把他杀掉。他们相信自己真的刀枪不入,五毒不侵。视野狭窄的拳民,让视野同样狭窄的慈禧太后也陷入狂热,从而鲁莽的向所有的列强开战。结果,引来庚子大祸,中国差点亡国灭种。而日本明治维新的主力,也就是武士阶层,都是受过良好教育的,所以他们能够驾驶着日本这艘小船,走向强国之路。

我知道人的视野决定了他的看问题的深度,所以研究生时选择的是世界史专业。这个专业生僻、冷门、就业难,但是我相信,要想真正的认识自我、认识中国,就必须跳出中国历史文化的局限,从世界的高度来俯瞰整个中国的过去和将来。比如,你不研究美国史,就会人云亦云的认为,海洋—工商文明必然会产生民主制度,而大陆-农业文明必然会产生专制制度;你不研究日本史,就会人云亦云的认为,甲午战争的失败,是因为中国当时的政治制度不如日本的维新后的政治制度自由民主。诸此种种,不一而足,白纸黑字,为我们提供了解读这个世界的多种道路,能让我们在多重、立体的观察下,渐渐逼近这个世界的真相。

也许人们会问,老子提倡“绝圣弃智”、“绝学无忧”,可是他的思想不是依然博大精深吗。但是,老子在提出这个反智主义之前,曾做过周朝的“守藏室之史”,也就是国家图书馆馆长。他正是近水楼台先得月读了海量的书籍后,才产生了一系列玄之又玄的精妙思想。若他真的没读过什么书,是不可能诞生那么多影响世界几千年的哲学的。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而博览群书,能让你站在“庐山”之外,鸟瞰“庐山”全景,看清“庐山”的真面目。尽管“庐山”还有可能云遮雾绕,但是你可以拨开云雾。拿起你久违的书本,点燃你熄灭的心灯,让我们在字里行间,巡视大千世界,欣赏万物生长!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你可能感兴趣的:(阅读改变视界——一个嗜书者的自白)